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大为

作品数:25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原虫
  • 6篇利什曼原虫
  • 4篇省文
  • 4篇内脏利什曼病
  • 4篇利什曼病
  • 4篇棘球蚴
  • 4篇棘球蚴病
  • 3篇输入性
  • 3篇疟疾
  • 3篇犬科
  • 3篇黑热病
  • 3篇虫病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知晓
  • 2篇知晓率
  • 2篇输入性疟疾
  • 2篇内脏
  • 2篇配方奶
  • 2篇配方奶粉
  • 2篇无症状

机构

  • 25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庆阳市疾病预...

作者

  • 25篇余大为
  • 22篇李凡
  • 19篇冯宇
  • 17篇杨成明
  • 15篇杨俊克
  • 6篇杨国兵
  • 5篇王东
  • 4篇梁虹
  • 4篇侯言东
  • 3篇格鹏飞
  • 3篇许小红
  • 3篇翟育忠
  • 3篇胡萍
  • 2篇丁国武
  • 2篇魏琳琳
  • 1篇王新华
  • 1篇张颋
  • 1篇魏仲梅
  • 1篇何晓军
  • 1篇刘爱芳

传媒

  • 8篇中华地方病学...
  • 5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疾病预防控制...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聚集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文县兴隆村和迭部县洛大村采集村内所有犬的血样,选择内脏利什曼病诊断引物RV1-RV2对犬血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并采用SaTScan V9.5软件对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共调查犬537只,感染阳性犬221只,阳性率为41.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4.6%(95/147)、32.3%(126/390)。SaTScan分析结果显示,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在空间范围内聚集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无空间聚集性,但犬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较高,存在较高流行风险。建议当地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严格驱蛉灭蛉、查杀病犬,降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
余大为李凡冯宇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
关键词:犬科
三种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甘肃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效能的评价被引量:3
2020年
对来自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的537只家犬血样和来自非流行区天祝县的37只家犬血样,分别采用人用rk39试条、犬用rk39试条和循环抗原(CA)试条进行平行测试,以PCR检测结果为标准比较3种试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574份犬血样中,221份PCR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38.5%(221/574)。CA试条与犬用、人用rk39试条检测221份PCR阳性血样的敏感度分别为90.0%(199/221)、65.2%(144/221)和64.3%(142/221),三者与PCR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76、20.31、17.96,P<0.05)。CA试条与犬用、人用rk39试条检测316份流行区非内脏利什曼病感染犬血样,特异度分别为95.3%(301/316)、99.7%(315/316)和99.4%(314/316),三者与PCR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8.85、312.01、308.05,P<0.05)。CA试条与犬用、人用rk39试条检测流行区有症状犬的结果与PCR检测阳性的符合率分别为88.5%(23/26)、88.5%(23/26)和84.6%(22/26),三者与PCR检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2、23.22、20.50,P<0.05);检测流行区无症状犬的结果与PCR检测阳性的符合率分别为91.8%(179/195)、62.1%(121/195)和61.5%(120/195),3种试条与PCR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5、11.33、10.39,P<0.05)。运用曲线下面积(AUC)方法评估3种试条,其准确性均在0.8以上。kappa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671~0.857,表明3种试条均适用于利什曼感染犬的初筛,CA试条优于犬用、人用rk39试条,是流行地区开展利什曼感染犬筛查较好的检测方法。
余大为李凡冯宇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免疫层析试条
甘肃省72县包虫病防治知识调查及对策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开展防治知识调查,掌握群众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包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72个包虫病流行县,每县随机抽取4所学校,对3年级及以上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并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个行政村,每村随机选取20位居民进行包虫病健康行为、基础知识问卷调查。同时按户调查饮用水源、牲畜屠宰情况。结果学生和居民的包虫病健康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3.72%(129 320/240 735)、48.19%(80 458/166 959),基础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6.30%(45 174/80 245)、43.57%(24 250/55 653)。饮用河水、积水的受调查户比例为28.56%,自宰牲畜比例24.88%。结论甘肃省包虫病流行县学生和居民健康行为正确率、基础知识知晓率均很低,包虫病流行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加强对学生和居民的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李凡王东冯宇杨俊克杨成明杨国兵梁虹余大为
关键词: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2019年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两个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当地制定有效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以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较多的村,收集犬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采集犬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小环DNA。结果共调查537只犬,PCR检测阳性率为41.15%(221/537),其中文县和迭部县犬阳性率分别为64.63%(95/147)和32.31%(126/390),文县高于迭部县(χ^(2)=46.044,P<0.05)。有内脏利什曼病临床症状的犬35只,PCR检测阳性率为74.29%(26/35),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有症状感染犬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22/26)和4/9,文县高于迭部县(P<0.05);无症状犬502只,PCR检测阳性率为38.84%(195/50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无症状犬的阳性率分别为60.33%(73/121)和32.02%(122/381),文县高于迭部县(χ^(2)=39.982,P<0.05)。结论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较高,无症状感染犬PCR检测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居民和犬感染利什曼原虫风险高,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居民主动防护意识,并加大控制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力度。
李凡冯宇余大为杨成明杨俊克刘林林张永福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阳性率无症状感染临床症状
甘肃省棘球蚴病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甘肃省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甘肃省的72个县(市、区),将所有行政村按牧区、半农牧区、农区和城镇进行分层,按各层人口数占全县(市、区)人口总数的比例计算并确定分层调查人数,再根据各层调查人数确定各层调查村数和村名,每县共抽取16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常住人口200人以上(人数不足时从邻近村补足),全县至少调查3200人。对查出的病例依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进行诊断。采用询问和现场观察结合的方法,对自然因素、饮用水源、农牧业生产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利用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因素与患病率的关系。结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气温、年降雨量、次要产业、牧区乡数、饮水来源、流行乡镇数、流行村、牧区人均年纯收入、牲畜总数、养羊数量是包虫病患病率的影响因素(F=4.705,P均〈0.05)。其中,纬度、海拔、牧区乡数、流行乡镇数、流行村、牧区人均年纯收入、牲畜总数、养羊数与包虫病患病率呈正相关(r=0.282、0.285、0.387、0.508、0.540、0.317、0.475、0.594,P均〈0.05);经度、年均气温、年降雨量、次要产业、饮用水源与包虫病患病率呈负相关(r=-0.311、-0.244、-0.244、-0.389、-0.311,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降雨量、饮用水源、流行村、牧民人均年纯收入、次要产业、牲畜总数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t=-1.822、-3.920、3.013、1.715、-1.609、3.264,P均〈0.05)。结论年降雨量、饮用水源、流行村、牧民人均年纯收入、次要产业、牲畜总数是甘肃省包虫病患病的影响因素。
余大为格鹏飞冯宇李凡侯言东王东
关键词:包虫病影响因素
黑热病流行区疾控与医疗机构人员防治知识知晓调查
2021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能力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问卷方式调查甘肃省5个黑热病主要流行县、13个一般流行县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46名疾控机构防治人员6项调查内容显示,"本地是否有黑热病流行、传染源、传播媒介和主要治疗药物"的知晓率分别为71.7%,60.9%,69.6%和63.0%。对于"犬是传染源(χ^(2)=10.932)、主要治疗药物(χ^(2)=17.700)、常用检测方法(χ^(2)=16.364)和病犬主要症状(χ^(2)=5.976)"4项内容,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防治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50名县级医疗机构医生,"黑热病治疗药物和病原学检测方法"知晓率分别为90.0%和66.0%,对"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区、主要症状、免疫学检查方法、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和治疗耐药后替代药品"的知晓率分别为42.0%,34.0%,10.0%,58.0%和20.0%,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医生对"甘肃省主要流行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0,P<0.05);96名调查对象,42人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结论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专业人员防治知识和医生诊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黑热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防止疫情扩散,提高医疗机构人员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李凡杨俊克杨成明余大为朱亚东
关键词:黑热病知晓率问卷调查
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情况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回顾分析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甘肃省2005-2014年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甘肃省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 260例,自2005年(90例,占7.14%)起呈逐年增多趋势,至2011年达到高峰(168例,占13.33%),随后逐年下降,2014年为85例(占6.75%)。病例主要集中于陇南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其中陇南武都区发病人数最多,累计506例,占40.16%(506/1 260);其次为文县,累计发病人数302例,占23.97%(302/1 260);甘南地区的舟曲县累计发病人数居第3位,为202例,占16.03%(202/1 260)。男女患者比例为1.46∶1。各年龄组中0~5岁年龄组人群病例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52.78%(665/1 260),随年龄的增高,病例数逐渐减少。全年均有发病,3~6月份为高发月份,累计病例数分别占10.48%(132/1 260)、13.33%(168/1 260)、12.86%(162/1 260)和11.67%(147/1 260)。结论 2005-2014年甘肃省陇南地区和甘南州部分地区为内脏利什曼病高发区,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3~6月份为高发月份。
余大为丁国武格鹏飞冯宇李凡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回顾性分析
甘肃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被引量:3
2017年
在20世纪50—60年代,疟疾在甘肃数十个县流行,1950—2011年甘肃共报告疟疾病例37 957例,其中间日疟37 750例,占总病例的99.45%。1963年报告病例最多,达5 000余例,之后经过加强防制,疟疾病例逐年减少。1990年后疟疾仅在5个县有本地病例报告,年发病例在1~40例之间。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甘肃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广泛促进部门间合作,全面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各级疟疾防治机构努力完成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目前全省已经达到消除疟疾行动制定的阶段规划目标。2010年后全省未发生本地感染病例和疟疾死亡病例。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果表明:消除疟疾行动推动了全省各疟疾流行县的疟疾防治工作;全面提高了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相关人员的诊治和防制水平,全省疟疾流行三类县已经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10—2015年6月甘肃省报告疟疾病例113例,其中输入性疟疾112例,不断发生的输入性疟疾疫情,给全省消除疟疾行动增加了新的困难。通过消除疟疾中期评估总结经验,寻找和解决问题,在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的新形势下,为全省2018年提前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凡杨成明冯宇杨国兵余大为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
环保型高效缓释除臭剂急性毒性和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环保型高效缓释除臭剂的急性毒性强度和对破损皮肤刺激或腐蚀作用。方法:《微生物肥料生物安全通用技术准则》NY1109.6.3.1、6.3.2-2006。结果: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法,一次灌胃给予5000 mg/kgBW,14 d观察期内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和死亡。家兔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均无刺激症状。结论:环保型高效缓释除臭剂属实际无毒,对皮肤无刺激性。
余大为胡萍翟育忠何晓军马永华魏仲梅许小红
关键词:除臭剂动物粪便安全性评价
甘肃省2011—201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2011—2019年甘肃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1—2019年甘肃省疟疾病例信息,对其发病情况、输入地分布、诊断方式、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2011—2019年全省共报告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99例,194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97.49%),5例为临床诊断病例(2.51%)。疟疾分型以恶性疟和间日疟为主,分别占57.79%(115/199)和36.18%(72/199)。所有病例职业以农民最多,占56.78%(113/199)。病例输入地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安哥拉、乍得、尼日利亚等22个国家,占69.85%(139/199),剩余30.15%(60/199)的病例输入地为以印度尼西亚为主的亚洲。199例病例中,疾控机构诊断病例占22.11%(44/199),医疗机构诊断病例占77.89%(155/199)。疾控机构病例诊断比例由2011年50.00%(9/18)降至2019年的11.11%(2/18),医疗机构诊断病例比例由2011年50%(9/18)上升到2019年88.89%(16/18)。疾控机构诊断的病例中市级疾控机构诊断最少,为6.82%(3/44)。疟疾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2 d,其中卵形疟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最长,中位数为3 d。结论继续提高医疗和疾控机构的诊断意识和水平,避免消除疟疾后因输入性疟疾误诊、漏诊而引起的再传播风险。
李凡余大为冯宇杨成明杨俊克张小娟刘子婧梁虹杨国兵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