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开雄

作品数:32 被引量:329H指数:9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缺血
  • 5篇血管
  • 5篇血性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卒中
  • 4篇基底
  • 4篇成像
  • 3篇血管成像
  • 3篇预后
  • 3篇椎基底
  • 3篇椎基底动脉
  • 3篇脑血
  • 3篇脑卒中
  • 3篇基底动脉
  • 3篇急性
  • 3篇MRA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血管

机构

  • 31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2篇唐开雄
  • 10篇陈瑞陶
  • 9篇黄焕章
  • 8篇黄俊杰
  • 7篇黎冠东
  • 5篇蔡瑞洲
  • 3篇周剑勇
  • 3篇周丹
  • 3篇刘福达
  • 3篇陈世文
  • 2篇莫仲娟
  • 2篇赵爱兰
  • 2篇龙晚生
  • 1篇蔡加宁
  • 1篇刘冬英
  • 1篇陈学中
  • 1篇李冰华
  • 1篇陈荣伴
  • 1篇李艳嫦
  • 1篇易利人

传媒

  • 4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国医药科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护理杂志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基层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实用神经疾病...

年份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4篇2001
  • 6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100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5分)52例,分别测定并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通过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及舒张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预后不良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AUC为0.743(95%CI:0.655~0.831),截断值为0.288,此时对应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7.3%,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818,95%CI:1.032~3.201,P<0.05)、C-反应蛋白水平(OR=2.522,95%CI:2.034~3.125,P<0.05)及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OR=2.412,95%CI:1.385~4.201,P<0.05)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中明显升高,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标志物,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陈锦霞唐开雄陈世文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Fisher氏综合征
1997年
唐开雄黎冠东陈瑞陶
关键词: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格林-巴利综合征肌张力低下头颅MRI脑脊液蛋白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吞咽困难病人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经皮下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吞咽困难、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例不能忍受鼻胃管机械刺激、或置鼻胃管后痰多和胃内容物返流出现难治性肺炎的患者作PEG。结果:12例PEG术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仅2例出现局部皮肤轻度炎症,术后鼻胃管对鼻腔、咽部、食道粘膜的刺激作用如疼痛、出血、鼻塞、恶心、呕吐消失,分泌物减少,胃内容物返流停止,肺部感染减轻或消失,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结论:PEG术安全、有效、可行,很多方面优于鼻胃管。
黄俊杰唐开雄陈瑞陶
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吞咽困难PEG手术
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接收的80例带状疱疹患者,将入选患者依照硬币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与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7.5%,对照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神经阻滞疗法应用于带状疱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提升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陈锦霞唐开雄
关键词:神经阻滞疗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颈动脉支架术对远期血压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患者术后远期血压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3例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术后3-6个月与术前的血压变化特征。按照收缩压是否下降分为2组,分析性别、年龄、术中低血压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支架位置、合并其他颈部血管狭窄及残余狭窄程度等因素,行非条件性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使用种类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及合并其他颈部血管狭窄与患者远期收缩压下降有关。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患者远期心率无影响,可降低远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影响患者远期收缩压的下降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年龄大、术中发生低血压、无高血压史及无合并其他颈部血管狭窄。
陈世文刘冬英黄焕章唐开雄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压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腱反射观察及快速诊断
唐开雄
该项目观察了34例低钾性周期麻痹病人治疗前、后的腱反射改变。结果示:本病腱反射不但减弱或消失,更多的是正常、活跃,且治疗前后腱反射改变无显著差异。观察此特点有助于本病的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
关键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5
2001年
黄焕章陈瑞陶唐开雄黎冠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药物治疗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男15例,女10例,年龄均小于10岁,平均(4.3±1.6)岁。头部受伤程度相对较轻,头颅CT检查均可见明确的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治疗方法采用脱水、激素、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及早期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结果伤后6个月按GOS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定,结果恢复良好20例,轻残5例。结论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发生多与伤后头部过伸、旋转等作用力致脑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有关,伤后采取积极、妥善的综合性治疗绝大多数患儿能获得完全恢复。
王国良谢秀芳蔡加宁唐开雄方邦江
关键词:儿童颅脑损伤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的价值被引量:17
1997年
本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VBTIA)病人和10例对照组病人的颅内、颅外段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血管解剖有明显差异,说明血管病理改变在VBTIA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强调颅外段MRA检查的重要性,并讨论了不同血管病理改变病人可能的发病机理。
唐开雄黄俊杰陈瑞陶蔡瑞洲王一兵周剑勇马强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RA
丁苯酞加阿替普酶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丁苯酞加阿替普酶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发病3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综合组和单一组,每组60例。单一组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综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合并使用丁苯酞。对比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Barthel指数(BI)以及脑梗死体积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 d后,综合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综合组(8.37±3.37)、(6.18±2.36)分低于单一组的(9.86±3.14)、(8.14±3.4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IL-6、CRP、IL-10、BI指数、脑梗死体积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综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单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联合使用丁苯酞和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比单独使用阿替普酶治疗效果更佳,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炎症因子和脑梗死体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陈锦霞唐开雄
关键词:丁苯酞阿替普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