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田美

作品数:90 被引量:267H指数:9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4篇多囊肾
  • 30篇肾病
  • 27篇多囊肾病
  • 27篇常染色体
  • 26篇细胞
  • 19篇染色
  • 19篇染色体
  • 19篇常染色体显性
  • 18篇多囊
  • 17篇基因
  • 13篇增殖
  • 13篇系膜
  • 12篇遗传性
  • 12篇染色体显性遗...
  • 12篇显性遗传
  • 12篇囊肿
  • 12篇常染色体显性...
  • 12篇常染色体显性...
  • 11篇细胞增殖
  • 11篇显性遗传性

机构

  • 83篇第二军医大学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宜昌市第一人...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解放军第94...
  • 1篇医学部
  • 1篇武警天津市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90篇孙田美
  • 75篇梅长林
  • 23篇张树忠
  • 21篇戴兵
  • 20篇汤兵
  • 20篇沈学飞
  • 16篇徐成钢
  • 16篇叶朝阳
  • 15篇赵海丹
  • 15篇张殿勇
  • 14篇李林
  • 14篇张维莉
  • 12篇宋吉
  • 11篇吴玉梅
  • 10篇王文靖
  • 8篇赵学智
  • 7篇陈岳祥
  • 6篇葛守一
  • 6篇张万君
  • 5篇黄裕新

传媒

  • 1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5篇中华肾脏病杂...
  • 7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肾脏病与透析...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世界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免疫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14篇2005
  • 29篇2004
  • 18篇2003
  • 15篇2002
  • 1篇2001
  • 4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2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多囊肾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多囊肾与正常肾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比较其表达水平的不同 ,为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  方法 :按一步法抽提多囊肾组织和正常对照肾组织的总RNA并纯化mR NA ;将 4 0 96种人类基因PCR产物用CartesianPixsys 75 0 0点样仪按微矩阵排列制成基因芯片 ;将等量的多囊肾组织和正常肾组织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以Cy5和Cy3标记的cDNA一链做探针 ,混合后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用ScanArray 5 0 0 0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 ,用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结果 :在多囊肾组织与正常肾组织中存在 4 14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 119个基因在多囊肾组织中低表达 ,2 95个基因在多囊肾组织中高表达。  结论 :本研究从多囊肾组织中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 ,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多囊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 ,从而为下一步研究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多的靶基因。
梅长林张维莉葛守一徐成刚孙田美宋吉
关键词:基因表达多囊肾基因芯片基因表达谱发病机制
核糖体S6激酶与大鼠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核糖体S6激酶(RSK)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的方法构建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以免疫荧光双标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检测RS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及Ⅰ型胶原。进一步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RSK与Ⅰ、Ⅲ型胶原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 在纤维化肝组织中,RSK的定位与α-SMA完全一致,Ⅰ型胶原伴随RSK周围分布。RSK与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之间亦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肝纤维化发生中,RSK定位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内,并参与胶原的表达调控。RSK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靶点。
杨妙芳张新强晖孙田美谢渭芬
关键词:肝纤维化鼠肝Α-SMA核糖体表达量
多囊肾病基因1和多囊肾病基因2在不同肾组织和肾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检测多囊肾病基因1(PKD1)和多囊肾病基因2(PKD2)在不同肾组织和肾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产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作用关系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沉淀、Westernblotting、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KD1和PKD2在不同肾组织和肾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结果PKD1和PKD2在正常肾组织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1)肾囊肿组织中都有表达。PKD1mRNA和PKD2mRNA及其表达产物有着共同的组织分布,且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KD1突变的多囊肾组织中,二者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和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都有高水平表达,且明显强于他们在正常肾小管中的表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囊肾临近囊肿壁的小管细胞中,二者表达量明显减低。此外,二者在ADPKD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和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中也有表达。多囊蛋白1(PC1)的表达位于胞膜和胞质,多囊蛋白2(PC2)的表达则局限于胞质。结论PKD1和PKD2几乎共同的表达分布模式及其在正常肾组织和多囊肾组织的表达分布差异提示PC1和PC2在功能上的关联可能是以他们分子结构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多囊蛋白可能具有维持肾小管结构稳定性的功能。
赵海丹徐成钢梅长林孙田美吴玉梅沈学飞王文靖李林
关键词: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基因表达
IL-4和IFN-γ抑制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系膜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环加氧酶-2(COX-2)和信号通路转录调节子6(STAT6)在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肾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检测血中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比较IL-4和IFN-γ抑制系膜增殖作用的大小...
许涛叶朝阳梅长林孙田美宋吉华振浩
文献传递
汉族人多囊肾病1型致病基因突变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建立适合筛查汉族人多囊肾病 1型致病基因 (PKD1)突变的检测体系。方法 利用设计的 82对引物 [8对针对PKD15′端多拷贝区的长链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引物和 5 7对巢式PCR引物 ,17对针对 3′端单拷贝区PCR引物 ]分别对PKD1的 4 6个外显子进行扩增 ,扩增产物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分析筛检出异常条带后 ,再经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利用建立的PCR SSCP检测体系对汉族人 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家系进行PKD1突变检测 ,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结果 用 82对PCR引物 ,可成功扩增PKD1各个外显子区域 ,并经测序证实为PKD1目的片段。将建立的SSCP PCR基因突变检测体系 ,分别从 2个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ADPKD)家系检测出PKD1基因Del 3bp(G49761 G49763 )和C4 76 2 9T 2个突变 ,其可分别导致编码产物第 382 7位缺失谷氨酸(Glu382 7)和第 35 5 5位丝氨酸 ,而产生由苯丙氨酸 (S35 5 5F)替代的改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PCR SSCP检测体系 ,可完成PKD1各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扩增 ,并成功检测出了汉族人 2个ADPKD家系基因突变位点 ,不仅为PKD1基因突变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
张树忠梅长林戴兵孙田美赵海丹张殿勇汤兵周玉琨李林沈学飞吴玉梅宋吉
关键词:汉族人多囊肾病致病基因DNA突变分析基因突变ADPKD
多囊肾病患者肾脏体积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肾脏体积与临床症状及肾功能预后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方法:确诊的ADPKD患者65例,平均病程7.8年。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40名。采用B超,由专人测量患者双侧肾脏的长、宽、厚三径,计算肾脏体积。同时测血清肌酐,记录体重、血压,肉眼血尿以及腹部症状等。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GFR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减低、肾衰竭5组。另按两侧肾脏长径均值>150mm分组。观察各组肾脏体积和临床症状,肾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肾脏平均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分别为(625576±48076)和(117496±1475)mm3,P<0.001]。患者各组肾脏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均<0.01)。ADPKD其他各组肾脏体积与GFR正常组相比,除GFR轻度减低组外均显著增加(P<0.05)。ADPKD肾功能明显损害病例大多出现在肾脏长径均值>150mm组。ADPKD肾脏体积大小与GFR呈负相关(r=-0.51,P<0.01)。随着肾脏体积增大,腹部压迫、疼痛及肉眼血尿等并发症明显增加。高血压与肾脏体积无相关关系(r=-0.01,P>0.05)。结论:ADPKD患者的肾脏体积越大肾功能预后越差,并发症明显增加。肾脏体积大小和增长率是疾病进展的指标。定期B超随访观察,有助早期综合治?
汤兵梅长林张玲章建全孙田美张树忠
关键词:多囊肾病肾脏体积肾小球滤过率预后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对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细胞周期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对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LECs)细胞周期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SPARC对CLECs的作用。方法体外条件下用不同浓度SPARC处理CLECs,5鄄鄄2脱溴氧尿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BrdUELISA)测定CLE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RT鄄PCR方法检测CLECs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lnD1、P21Waf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μg水平的SPARC能有效抑制ADPKDCLECs增殖(P<0.01),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10μg/mlSPARC刺激后,ClnD1mRNA水平(3.56±0.54)×104拷贝/百万GAPDH较对照组(7.50±0.99)×104显著减弱,P21WmRNAaf1水平(7.72±0.85)×103较对照组(4.25±1.38)×103显著增强。结论SPARC能够有效抑制CLECs细胞周期的进展。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ClnD1、促进P21Waf1的表达,抑制细胞通过G1鄄S期限制点,从而对其增殖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王文靖梅长林孙田美汤兵李占园徐成钢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细胞周期半胱氨酸SPARC
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建立检测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PKD2突变的方法,分析中国汉族人PKD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中国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48例,用试剂盒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突变分析,对异常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和方式。结果从48例中成功检测到4种突变,包括1种无义突变、1种移码突变、2种错义突变。第1种为外显子5的1249C→T,417位编码氨基酸发生无义突变。第2种为外显子13的第2401位碱基A缺失,造成编码氨基酸移码突变。第3种突变为外显子1的5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190Ala→Thr;第4种为外显子5的11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390Gly→Ser。结论PCR-SSCP技术可用于PKD2的直接基因诊断,并从本组患者中检测到4种突变,丰富了PKD2基因突变谱,为今后开展ADPKD的直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囊肿前诊断提供了一种有用方法。
张殿勇梅长林汤兵张树忠张维莉戴兵孙田美
关键词:致病基因基因突变PCR-SSCP基因多态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囊肿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囊肿液对肾小管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初步探讨 ADPKD囊肿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 ADPKD囊肿液处理 MDCK和 L L C- PK1 两株肾小管细胞 ,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指数。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 ,不同浓度 (10 %、2 0 %、4 0 %、6 0 % ,V/ V) ADPKD囊肿液作用 2 4 h能明显促进上述两株肾小管细胞增殖 ,并呈剂量依赖性 ;而且明显影响细胞周期 ,使 G0 ~ G1 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 (2 )高浓度 (40 %、6 0 % ) ADPKD囊肿液作用 4 8h对 MDCK细胞仍有上述作用 ,但对 L L C- PK1 细胞则无类似作用。 (3)不同浓度 ADPKD囊肿液均不诱导上述两株细胞凋亡。结论 :ADPKD囊肿液可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肾小管细胞增殖 ,并在 2 4 h达作用高峰 ,但并不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囊肿液通过激活 G1 期细胞 ,使细胞未从 G1
孙田美张树忠梅长林汤兵戴兵张殿勇李林
关键词: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肾小管细胞增殖凋亡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囊肿组织中的表达定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在蛋白水平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uto-some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囊肿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 :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分析 ADPKD患者囊肿组织中 KGF的表达和进行细胞定位。 结果 :与正常肾组织相比 ,ADPKD患者的囊肿组织 KGF含量明显增高 ,约是前者的 4倍 ,主要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和残存的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 结论 :KGF在 ADPKD囊肿组织局部的过度表达可能是 ADPKD囊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沙勤梅长林孙田美盛茂
关键词: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囊肿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