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树忠

作品数:53 被引量:138H指数:7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基因
  • 23篇多囊肾
  • 23篇肾病
  • 22篇多囊肾病
  • 17篇细胞
  • 15篇常染色体
  • 13篇多囊
  • 13篇染色
  • 13篇染色体
  • 11篇生物学
  • 11篇显性遗传
  • 11篇病毒
  • 11篇常染色体显性
  • 10篇遗传性
  • 10篇突变
  • 9篇致病基因
  • 9篇染色体显性遗...
  • 9篇显性遗传性
  • 9篇肝炎
  • 8篇转基因

机构

  • 52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郑州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山东省医药卫...
  • 1篇解放军第14...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53篇张树忠
  • 27篇梅长林
  • 23篇孙田美
  • 16篇胡以平
  • 16篇张殿勇
  • 13篇汤兵
  • 13篇赵海丹
  • 13篇戴兵
  • 11篇李建秀
  • 11篇訾晓渊
  • 9篇张维莉
  • 8篇沈学飞
  • 7篇李文林
  • 7篇李林
  • 7篇熊俊
  • 7篇朱海英
  • 6篇巴月
  • 6篇张南
  • 6篇姚玉成
  • 6篇吴玉梅

传媒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 9篇中华肾脏病杂...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癌变.畸变....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世界医学杂志
  • 1篇肾脏病与透析...
  • 1篇国外医学(微...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科教创新...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第五届国际转...
  • 1篇全军第四届病...
  • 1篇中华医学会医...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9篇2005
  • 8篇2004
  • 13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0
  • 4篇1998
  • 2篇1997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在致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就近几年有关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基因(HCV ns3)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该基因的结构功能特点、编码产物(NS3)的免疫原性等方面作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NS3蛋白与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对目前有关HCV研究体系、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新进展也作了简要介绍。
张树忠周庆文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分子生物学
丙肝病毒NS3基因体外细胞诱导表达及其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1997年
张树忠李建秀
关键词:丙肝病毒基因表达转基因小鼠
乙肝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标准化
胡以平郝光荣胡开元张树忠訾晓渊姚玉成余宏宇朱海英胡卫江陈舜杰陈小松李建秀王新民刘红熊俊颜永碧
该项目所研究的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adr2.0)SMMU已具备转基因在世代间的传递稳定;病毒DNA可以复制;乙肝病毒基因可被表达,而且,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抗乙肝病毒药物有效性的观察指标;可以诱发肝...
关键词: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动物模型
多囊肾病患者肾脏体积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肾脏体积与临床症状及肾功能预后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方法:确诊的ADPKD患者65例,平均病程7.8年。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40名。采用B超,由专人测量患者双侧肾脏的长、宽、厚三径,计算肾脏体积。同时测血清肌酐,记录体重、血压,肉眼血尿以及腹部症状等。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GFR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减低、肾衰竭5组。另按两侧肾脏长径均值>150mm分组。观察各组肾脏体积和临床症状,肾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肾脏平均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分别为(625576±48076)和(117496±1475)mm3,P<0.001]。患者各组肾脏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均<0.01)。ADPKD其他各组肾脏体积与GFR正常组相比,除GFR轻度减低组外均显著增加(P<0.05)。ADPKD肾功能明显损害病例大多出现在肾脏长径均值>150mm组。ADPKD肾脏体积大小与GFR呈负相关(r=-0.51,P<0.01)。随着肾脏体积增大,腹部压迫、疼痛及肉眼血尿等并发症明显增加。高血压与肾脏体积无相关关系(r=-0.01,P>0.05)。结论:ADPKD患者的肾脏体积越大肾功能预后越差,并发症明显增加。肾脏体积大小和增长率是疾病进展的指标。定期B超随访观察,有助早期综合治?
汤兵梅长林张玲章建全孙田美张树忠
关键词:多囊肾病肾脏体积肾小球滤过率预后
长链 PCR在中国汉族人多囊肾病 1型致病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英文)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特异性分离中国汉族人多囊肾病 1型致病基因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gene 1,PKD1)多拷贝区的方法 ,以排除同源序列对该基因突变检测的干扰。 方法 :利用与同源序列间的个别碱基差异设计 8对能涵盖 PKD1多拷贝区的长链 PCR引物 ,分别对两例健康汉族人基因组 DNA进行 PCR,其扩增产物通过巢式 PCR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通过优化PCR体系 ,尤其是以高质量基因组 DNA为模板 ,适当提高退火温度 ,经巢式 PCR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序列与 PKD1多拷贝区一致。 结论 :该研究采用的长链 PCR体系可克服同源序列的影响 ,适用于中国汉族人 PKD1多拷贝区的特异性扩增 ,为进一步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汉族人 PKD1突变位点奠定基础。
张树忠梅长林孙田美赵海丹张殿勇周玉琨李林张维莉吴玉梅沈学飞
关键词:中国汉族人致病基因基因突变检测
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建立检测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PKD2突变的方法,分析中国汉族人PKD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中国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48例,用试剂盒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突变分析,对异常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和方式。结果从48例中成功检测到4种突变,包括1种无义突变、1种移码突变、2种错义突变。第1种为外显子5的1249C→T,417位编码氨基酸发生无义突变。第2种为外显子13的第2401位碱基A缺失,造成编码氨基酸移码突变。第3种突变为外显子1的5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190Ala→Thr;第4种为外显子5的11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390Gly→Ser。结论PCR-SSCP技术可用于PKD2的直接基因诊断,并从本组患者中检测到4种突变,丰富了PKD2基因突变谱,为今后开展ADPKD的直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囊肿前诊断提供了一种有用方法。
张殿勇梅长林汤兵张树忠张维莉戴兵孙田美
关键词:致病基因基因突变PCR-SSCP基因多态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囊肿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囊肿液对肾小管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初步探讨 ADPKD囊肿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 ADPKD囊肿液处理 MDCK和 L L C- PK1 两株肾小管细胞 ,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指数。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 ,不同浓度 (10 %、2 0 %、4 0 %、6 0 % ,V/ V) ADPKD囊肿液作用 2 4 h能明显促进上述两株肾小管细胞增殖 ,并呈剂量依赖性 ;而且明显影响细胞周期 ,使 G0 ~ G1 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 (2 )高浓度 (40 %、6 0 % ) ADPKD囊肿液作用 4 8h对 MDCK细胞仍有上述作用 ,但对 L L C- PK1 细胞则无类似作用。 (3)不同浓度 ADPKD囊肿液均不诱导上述两株细胞凋亡。结论 :ADPKD囊肿液可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肾小管细胞增殖 ,并在 2 4 h达作用高峰 ,但并不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囊肿液通过激活 G1 期细胞 ,使细胞未从 G1
孙田美张树忠梅长林汤兵戴兵张殿勇李林
关键词: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肾小管细胞增殖凋亡
抗多囊蛋白1氨基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单克隆抗体 (mAb) ,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 :以肾组织总RNA为模板 ,用RT PCR扩增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编码基因PKD1cDNA。将该基因克隆到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QE3 0中 ,转染大肠杆菌M15。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组氨酸融合蛋白 (PC1 e2 )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 ,取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株Sp2 / 0进行细胞融合 ,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 ,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化。mAb的特异性用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 :克隆到两个编码多囊蛋白 1氨基端的cDNA片段 (50 2bp和 471bp)。构建的表达质粒经酶切和DNA测序证实 ,为所需要的质粒。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 (Mr)分别为 1980 0和 1890 0的融合蛋白 ,经Westernblot鉴定 ,均为多囊蛋白 1的融合蛋白。用Mr 为 1890 0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 ,得到杂交瘤细胞株 7B1。Westernblot分析表明 ,该细胞株分泌的mAb能特异地与多囊蛋白 1氨基端结合。结论 :本实验表达了PKD1多拷贝区所编码的PC1 e2 ,成功地制备了抗多囊蛋白 1胞外区N端的mAb。
赵海丹梅长林李林孙田美张树忠吴玉梅宋吉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单克隆抗体
多囊蛋白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体外表达并纯化多囊蛋白 1胞外区片段。方法 :提取健康人肾组织总 RNA,用一步法 RT- PCR选择扩增编码多囊蛋白 1胞外多拷贝区的 2个 c DNA片段 ,并将之克隆到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p QE30中 ,转染含有阻遏质粒 p REP4的大肠杆菌 M15。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纯化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蛋白质印迹分析鉴定。 结果 :克隆到 2个编码多囊蛋白 1胞外区的 c DNA片段 ,其大小分别为 5 0 2 bp和 4 71bp。构建的表达质粒p QE30 - PK D1e1和 p QE30 - PK D1e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 DNA测序证实为所需要的质粒。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9 80 0、1890 0的融合蛋白 ,经蛋白质印迹分析鉴定为多囊蛋白 1的融合蛋白。结论 :本实验克服了 PK D1基因在体内多个同源序列的干扰 ,克隆了编码多囊蛋白 1胞外多拷贝区的 c DNA序列 ,并成功地获得了融合表达的目的蛋白 ,为进一步制备抗多囊蛋白
赵海丹梅长林孙田美张树忠
关键词: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融合蛋白
基因扫描微卫星DNA进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囊肿前诊断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利用与多囊肾病 PK D1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 DNA,通过家系连锁分析 ,进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的囊肿前诊断 ,为临床分子诊断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 PCR-基因扫描的方法 ,对 4个 ADPKD家系共 39人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 :通过连锁分析 ,发现 4个家系中 1名 16岁个体为 PK D1突变携带者 ,处于囊肿发生前期。 结论 :基因扫描微卫星 DNA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基因分型方法 ,可用于
张维莉梅长林孙田美张殿勇张树忠吴玉梅汤兵戴兵
关键词: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微卫星DNA分子诊断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