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含之

作品数:54 被引量:562H指数:1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社会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医生
  • 13篇全科医生
  • 12篇医师
  • 11篇社区卫生
  • 10篇社区卫生服务
  • 10篇卫生服务
  • 9篇全科医学
  • 8篇全科医师
  • 6篇医师规范化培...
  • 5篇教学
  • 4篇诊治
  • 4篇全科医师规范...
  • 4篇门诊
  • 4篇疾病
  • 3篇心理
  • 3篇心理障碍患者
  • 3篇隐球菌
  • 3篇隐球菌病
  • 3篇诊疗
  • 3篇社区全科医生

机构

  • 45篇同济大学
  • 35篇同济大学附属...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上海市杨浦区...
  • 5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健康医学...

作者

  • 54篇张含之
  • 36篇于德华
  • 27篇陆媛
  • 17篇张斌
  • 17篇潘莹
  • 13篇王朝昕
  • 11篇王明虹
  • 10篇石建伟
  • 7篇刘蕊
  • 6篇王博
  • 4篇范会芹
  • 3篇何礼贤
  • 3篇金花
  • 3篇王葆青
  • 3篇葛许华
  • 3篇杨森
  • 2篇姜成华
  • 2篇朱敏洁
  • 2篇梁兴伦
  • 2篇张斌

传媒

  • 21篇中国全科医学
  • 4篇中华全科医学
  • 3篇中华全科医师...
  • 3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医学与社会
  • 2篇中国卫生事业...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9篇2017
  • 1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09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文献评价的全科医师识别社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流程构建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全科医师识别社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流程,以提高全科医师诊治社区精神心理障碍的水平和内涵,最终为加强基层精神心理卫生的建设和促进国民精神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方法:以Grant Blashki在《全科...
张含之于德华
关键词: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筛查全科医师
我国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剖析被引量:8
2016年
我国区域卫生协同模式并不欠缺,但多流于形式。为寻找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与优化、各方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对国内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文献荟萃分析,梳理出包括外部政策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出各方利益共赢机制未形成是区域卫生协同发展不力的症结所在。本研究在借鉴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下一步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提出应循序渐进,以"医疗-科研-人才培养"的三维协同模式作为切入,由二三级大医院为主导,充分调动体系内所有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区域卫生协同深化发展。
于德华石建伟张含之陆媛张斌潘莹王博王朝昕
浅谈二、三级医院全科病房教学在引领社区全科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传入中国。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到来,全科医学在社区居民健康保健中的作用视作人类关注的重点与热点。对于全科医生相关培训工作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之下,二级、三级的医院设有全科教学查房,在培养和改善社区全科医生工作中的实际能力具有无法取替的效果。文章结合我院全科医学建设情况,谈谈二、三级医院全科病房教学在社区全科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何娟媚葛许华张含之郭爱珍梁蓓蓓
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疾病认知与行为特点及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项混合方法学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背景骨关节炎作为社区常见慢性病,其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作用,当前患者的就医认知和行为不足,造成骨关节炎的诊治和管理困难。目的了解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就医认知和行为特点,为改善该类患者的社区就医诊治提供策略。方法本研究为混合方法学研究。2019年5—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从上海市杨浦区一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综合医院选取骨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各5例,同时在区域内的其中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抽取12例全科医生、12例前来就诊的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多方访谈,了解访谈对象的疾病认知、疾病管理现况及就医行为影响因素。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从以上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随机选取3家,对前来就诊的425例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归纳的主题,除去部分具有较大主观性难以采用问卷量化的指标,设计定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患病现况、就医认知和行为、自我管理情况及慢性病APP利用。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关节炎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定性访谈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对骨关节炎认知不足、缺乏对骨关节炎的管理、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定量研究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97份(93.4%)。397例调查对象中,152例(38.3%)了解骨关节炎相关知识;152例了解骨关节炎相关知识者中,知识来源为媒体、病友的分别有79例(52.0%)、50例(32.9%);397例调查对象中,200例(50.4%)表示了解骨关节炎治疗措施,其中分别有91例(45.5%)、105例(52.5%)知晓运动和物理治疗及止痛药措施。不同性别、体质指数(BMI)、关节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睡眠情况、既往就医经历骨关节炎患者就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BMI、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睡眠情况、既往就医经历是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区骨关节�
邱梦思刘茜张含之张含之张立智于德华
关键词:骨关节炎社区卫生服务就诊
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患者多学科管理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背景骨关节炎致残、致畸率高,可合并多种身心疾病,但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前社区骨关节炎的管理存在管治不协调、方法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目的构建并评价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多学科管理模式,以促进对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管理,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方法首先构建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多学科管理模式,包含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患者分级管理流程、多学科管理团队及其诊治分工,然后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多学科管理流程,并完成信息软件开发。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上海市定海、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以及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普通组和多学科组,各40例。普通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多学科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信息化的多学科管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AIMS2)评分、健康素养管理量表(HeLMS)评分、体质指数(BMI)。结果治疗前,多学科组和普通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AIMS2评分、HeLMS评分、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多学科组和普通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低于治疗前,AIMS2总分、HeLMS总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多学科组患者AIMS2总分、HeLMS总分高于普通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BMI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患者多学科管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和体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健康素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
刘茜邱梦思张含之张含之江容安钱洁傅喆暾于海燕刘晓东于德华
关键词:骨关节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技术疾病管理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多病共存研究趋势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2023年
目的:展示与分析多病共存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主题。方法:以“多病共存”“慢病共病”“慢性病共病”“multimorbidity”“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Web of Science发表的多病共存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运用科学知识图谱软件VOSviewer从地区、中英文关键词、突现词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共现网络分析,总结和比较国内外多病共存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趋势。结果:共纳入251篇中文文献和6351篇英文文献。从研究趋势上看相关文献发表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发展步伐不一;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代表的合作网络为最大的地区合作网络,德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为最早开展多病共存研究的地区。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果显示,多病共存相关中文文献主要围绕多病共存诊疗与照护相关研究、多病共存研究常见疾病管理、多病共存研究方法3个主题聚类进行研究;英文文献主要以多病共存诊疗与照护相关研究、多病共存管理模式研究、共存疾病相关研究3个主题聚类为热点方向展开研究。突现词分析结果显示,多病共存近期研究热点主要为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等。结论:国内外多病共存相关研究数量快速增加,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相较于国外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研究热点上,多病共存研究主题从现象描述,逐步向多病共存医疗服务、研究方法等主题发展。
郭梦若金花付强强郭爱珍张含之石建伟于德华
关键词: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全科临床师资标准的构建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构建全科临床师资标准,为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具体、规范、标准的客观依据,促进高素质全科师资队伍的发展,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提供保障。方法选取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部门专家4人、上海市4家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教学管理主管专家各1人,共8人;选取上海市31家全科临床培训基地的基地主任、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各1人,共62人,以上70人为本研究全科教育专家。在上海市31家全科临床培训基地中选取全科临床师资150人、全科规范化培训学员93人,共243人。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统计原理,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8名上海市卫计委和高等医学院校专家进行咨询,提出全科临床师资标准的初级指标;采用焦点访谈法,对70名全科教育专家进行咨询,构建全科临床师资标准的三级基本层次框架。采用信函方式,对150名全科临床师资和93名全科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Yaahp软件计算整合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基于全科临床师资纳入、培训、考核3个层面的准则要求,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师资遴选纳入标准、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师资考核评价标准)、13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的全科临床师资标准,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结论本研究有望构建出一套客观量化的全科临床师资标准,使得全科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有据可依。
陆媛王朝昕王明虹张斌杨华张含之陈倩祝墡珠于德华
关键词:全科医学师资标准层次分析法
探析我国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现况与问题——基于定性视角的系统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到来,健康理念已从侧重个体疾病治愈转为人群疾病防控。在此背景下,公共卫生领域开展循证决策,对提升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促进人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和关键知情人访谈的定性方法,回顾梳理我国循证公共卫生的发展史及当前问题。发现循证公共卫生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运用程度不一,不同机构在证据、个体使用者、机构决策层和政策层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提出未来要发展循证公共卫生,亟需结合循证公共卫生的特点,根据当前可行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完善证据、强化循证意识等。
石建伟姜成华耿劲松刘蕊陆媛潘莹张含之王博王朝昕
APACHEⅢ评分及氧合指数与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氧合指数、APACHEⅢ评分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7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出院时的死亡率、存活率,并根据患者存活与否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观察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APACHEⅢ评分、氧合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出院时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活率为58.97%,死亡率为41.03%。存活组患者确诊重症肺炎时的APACHEⅢ评分、氧合指数分别为(37.69±19.67)、(279.01±26.68),而死亡组分别为(68.43±26.54)、(256.12±29.66),二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组、存活组患者治疗后3、5、7天后两组间相比,APACHEⅢ评分、氧合指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组、存活组患者治疗后5、7天与入院时相比,APACHEⅢ评分、氧合指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7天与第3天相比,APACHEⅢ评分、氧合指数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组患者APACHEⅢ评分随住院天数的增加而降低,氧合指数随住院天数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组患者相反。APACHEⅢ评分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后氧合指数、APACHEⅢ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作为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参考之一。
姜敏敏徐晓雯韩志青张含之雷撼
关键词:氧合指数重症肺炎预后
华蟾素胶囊和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治疗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癌痛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背景恶性肿瘤骨转移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三阶梯镇痛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导致成瘾、便秘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目的评估华蟾素胶囊和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由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和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收治的经病理学、影像学确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298例,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147例,对照组151例。观察组予以华蟾素胶囊和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安慰剂和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14、30天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24 h艾司唑仑用量、生存质量评分,治疗第7天评价疼痛缓解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第7、14、30天,观察组VAS均低于对照组,艾司唑仑用量均小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2.1%(106/147),高于对照组的49.7%(75/151)(χ~2=15.729,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18/147),对照组为11.9%(18/1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2)。两组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华蟾素胶囊和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癌痛,较单纯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有更好的止痛效果,安全性高。
杨森杨森王朝昕葛许华陆媛葛许华薄小杰陆媛马乐金花于德华
关键词:华蟾素芬太尼骨转移癌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