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伟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儿童
  • 3篇癫痫
  • 3篇脑积水
  • 3篇脑室
  • 3篇积水
  • 2篇血管
  • 2篇亚低温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幼鼠
  • 2篇预后
  • 2篇神经生长
  • 2篇神经生长因子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手术
  • 2篇手术疗效
  • 2篇手术疗效分析
  • 2篇内注射
  • 2篇中枢神经

机构

  • 1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4篇施伟
  • 14篇李昊
  • 6篇赵瑞
  • 4篇郑珊
  • 2篇沈文俊
  • 2篇周水珍
  • 2篇周渊峰
  • 2篇陆国平
  • 2篇王艺
  • 1篇沈淳
  • 1篇徐斌
  • 1篇郑继翠
  • 1篇孙安
  • 1篇马瑞雪
  • 1篇廖煜君
  • 1篇肖现民
  • 1篇王炫
  • 1篇滕腾

传媒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颞叶癫痫的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赵瑞周渊峰杨皓伟施伟周水珍王艺李昊
儿童颞叶癫痫的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正>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颞叶癫痫的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进行手术的儿童颞叶癫痫病例,对其年龄、侧别、脑电图特点、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复旦大学附属儿科...
赵瑞周渊峰杨皓伟施伟周水珍王艺李昊
文献传递
脑-硬脑膜-颞肌血管融合术治疗幼儿烟雾病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脑-硬脑膜-颞肌血管融合术(EDMS)对幼儿烟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EDMS治疗≤6岁的烟雾病患儿27例,其中出血型1例,缺血型26例.共40侧次手术,其中左侧8例,右侧6例,双侧13例.平均手术时间(136±22) min,术中失血量(21 ±3)ml.结果 所有患儿均得到6~38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术后3个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血管造影(DSA)显示,40侧血管吻合侧脑膜中动脉、颞深动脉及颞浅动脉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广泛的血管融合,超过骨窗范围覆盖整个大脑中动脉和部分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供血区域,血管融合成功率为100%;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显示,27例脑血流灌注均得到改善;31侧次手术(77.5%)使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改善,8侧次手术(20.0%)使进展性症状稳定.术后1个月内共4例发生脑梗死,3例为手术对侧半球的新发脑梗死,1例为手术侧的脑梗死.所有患儿未出现手术侧出血、颞肌占位及头皮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EDMS治疗幼儿烟雾病安全、有效.颅外血管能够多层次大范围地与皮质血管融合.
沈文俊徐斌廖煜君施伟赵瑞王炫李昊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重建术幼儿
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治疗体会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治疗体会,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0月~2015年3月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诊断为AT/RT的12例婴幼儿的治疗经过,并进行相关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12例患儿中,手术全切除10例,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硬膜下积液2例,继发性癫痫2例,缄默l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所有患儿均未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其中2例术后失访,随访的9例患儿全部复发,1例仍在随访中。复发时间最短为术后2个月,最长为术后9个月,均不超过1年。其中3例原位复发,6例脑脊液播散,颅内多发转移。所有复发的患儿均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AT/RT临床发病率低,病例罕见,但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虽经手术全切除及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影像学上虽然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难与髓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鉴别,最终确诊还需通过病理学诊断。
施伟李昊赵瑞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预后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三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例下丘脑错构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通过PubMed检索Medline数据库、检索SpringerLin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对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性的综述。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6岁,平均4岁;都表现为痴笑性癫痫及不同程度的性早熟。本组均采用翼点入路及经胼胝体一穹窿间入路行外科手术。结果3例错构瘤均部分切除,术后痴笑性癫痫症状较前略有改善,其中1例并发严重脑干损伤及脑积水,行手术分流,辅以高压氧及康复训练后症状较前好转。结论下丘脑错构瘤是婴幼儿颅内罕见的“良性肿瘤”,根据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及典型的MRI表现,不难做出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总体预后良好。
施伟李昊赵瑞
关键词:下丘脑错构瘤
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肉瘤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肉瘤(AT/RT)的治疗体会,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收入我科2010年10月-2015年3月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诊断为AT/RT的12例婴幼儿的治疗经过,进行相关分析和文献复...
施伟李昊赵瑞
文献传递
儿童脑血管病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平均年龄为6.86岁的脑血管病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与发病特点、病因、部位、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情况。颅内出血诊断主要依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核磁共振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结果男女比例为6:2,起病以急性或者亚急性为主(7/8,87.5%)。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单侧肢体乏力(4/8,50%),意识障碍(4/8,50.0%),头痛(4/8,50%),失语(1/8,12.5%),暂时性缺血性发作(i/8,12.5%)。全部病例中已知病因动静脉畸形(3/8,37.5%)与烟雾病(3/8,37.5%)为首位病因,其余病因为微小动脉瘤(1/8,12.5%)及海绵状血管瘤(1/8,12.5%)。烟雾病患儿均施以脑-硬膜-动脉-肌肉贴敷术,而动静脉畸形及微小动脉瘤患儿施以伽玛刀治疗。患儿总体治愈率为87.5oA(7/8),好转率为12.5%(1/8),病死率为0%。结论儿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其特殊性,应高度重视伴有神经体征的患儿,尽早进行诊断与治疗,努力提高改善患儿预后。
沈文俊施伟李昊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新生儿脑积水及预后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新生儿脑积水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V-P分流术的24例新生儿脑积水患儿,采用CT扫描,观察脑室扩张情况,并运用贝莉婴儿发育量表(BayleyScalesofInfantDevelopment—Ⅱ,BSID-Ⅱ)及DevelopmentalQuotient(DQ,发育商)对患儿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发育进行评价。结果新生儿脑积水V-P分流术后随访脑室扩张指数(V/BP值×100)术前:68.2±23.2,术后12个月为5.3±4.8(P〈0.01);BSID—Ⅱ示智力发展指数(MDI)术后12个月为89.6±1.1.2,运动发展指数(PDI)术后12个月为95.7±14.8;DQ术后12个月为94.8±13.6。结论V—P分流手术对脑积水新生儿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
施伟滕腾沈淳李昊
关键词:脑室腹膜分流术脑积水预后
亚低温在儿童重型外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评价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儿童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脑保护作用,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将22例重症TBI患儿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颅温(34.5±0.2)℃,持续72h;n=12)和常温对照组(不进行降温治疗;n=10)。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的变化,监测颅内压及生命体征、酸碱平衡、血电解质水平。结果常温对照组伤后48h颅内压达高峰,平均为(26.2±8.7)mmHg,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各时点指标较常温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亚低温治疗组脑脊液S-100、CK-BB测定值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各时点水平(P<0.05、P<0.001);两组生命体征稳定,血酸碱平衡,血电解质正常,亚低温组心率较常温组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儿童严重TBI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颅温34.5℃左右,持续72h在临床上是安全的。
李昊郑珊施伟陆国平孙安
神经生长因子脑室内注射对脑积水幼鼠的行为改变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脑室内注射对脑积水幼鼠的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 1月龄大鼠30只,全部采用枕大池注射自陶土的方法制备交通性脑积水的模型,1个月后行MRI证实。模型制备后将脑积水幼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实验组脑室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GF)0.3ml(1000U,连续3d),安慰组脑室内注人生理盐水0.3ml(连续3d),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周后对3组幼鼠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和旷场分析进行研究,实验后处死脑积水幼鼠,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区结构变化及GFAP与S-100β的表达。结果安慰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幼鼠游泳所用时间(108.1±31.2,110.2±28.7)及错误次数(4.8±1.4,4.7±1.5)均多于实验组(82.1±21.3,3.3±1.3),空间认知能力及新环境适应性低于实验组。各组脑积水幼鼠海马区均有GFAP的阳性表达,实验组122.53±13.50与安慰组224.68±8.65及对照组256.80±10.2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脑积水幼鼠海马区均可见S-100β阳性细胞存在,安慰组及对照组海马区可见大量阳性细胞染色,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慰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及兴奋性均低于实验组,表明神经生长因子脑室内注射对脑积水后脑损伤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施伟李昊
关键词:脑积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