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玉坚

作品数:30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儿童
  • 11篇腹腔
  • 8篇重症
  • 7篇腔内
  • 7篇腹腔间隙综合...
  • 7篇腹腔内
  • 6篇预后
  • 6篇糖原
  • 6篇内高压
  • 6篇腹腔内高压
  • 5篇糖原贮积症
  • 5篇内压
  • 5篇重症监护
  • 5篇重症监护病房
  • 5篇监护
  • 5篇监护病房
  • 5篇病房
  • 3篇糖原贮积病
  • 3篇通气
  • 3篇青年型

机构

  • 30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30篇梁玉坚
  • 26篇唐雯
  • 17篇徐玲玲
  • 13篇黄慧敏
  • 12篇张丽丹
  • 12篇李素萍
  • 9篇裴瑜馨
  • 9篇黄雪琼
  • 7篇张成
  • 4篇程玉才
  • 3篇李智英
  • 3篇李易娟
  • 2篇刘钧澄
  • 2篇陈少珍
  • 2篇陶少华
  • 1篇冯卫民
  • 1篇谭惠珍
  • 1篇陈美姬
  • 1篇黄柳一
  • 1篇兰洁

传媒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实用休克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发生前及心肺复苏时的多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U发生心搏骤停患儿94例,收集相关的人员、时间等系统因素以及心搏骤停发生前和心肺复苏时的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即恢复自主循环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94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61例(65%),不同心搏骤停发生时间段、心搏骤停发生日期、管床护士经验、初级值班医生资质、上级值班医生资质,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镇痛,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肾上腺素、补钙、抗心律失常药物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入住PICU时间,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镇静药物、中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补碱,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搏骤停发生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时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及心肺复苏时间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胸外按压、补碱者以及心肺复苏时间≥30 min者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
黄慧敏唐雯梁玉坚
关键词: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术预后
重症儿童腹腔内高压的高危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了解重症儿童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hypertension,IAH)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导致IAH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2013—12~2016—06开展2个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intensivecareunit,PICU)前瞻性观察研究,参与研究的2个PICU均属综合性儿童内外科ICU,入组年龄≤14岁、PICU治疗时间〉24h且期间有留置尿管的患儿,采用膀胱测压法监测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pressure,IAP)并记录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AH高危因素,使用生存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研究共纳入458例患儿,其中IAH(1AP〉10mmHg)为180例(39.3%)。腹部肿瘤(OR9.7,95%C/1.1—93.8,P=0.04)、乳酸(OR2.4,95%C/1.1~5.3,P=0.03)和非腹部疾病(OR0.1,95%C/0.1~0.2,P〈0.001)是重症儿童IA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机械通气和呼气末正压(PEEP)对IAH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IAH组与非IAH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P=0.02)及60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60d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AH在重症儿童中有较高的发生率,腹部肿瘤、乳酸升高是重症儿童IAH发生的高危因素,IAH患儿住院时间更长、病死率更高。
梁玉坚李素萍陶少华黄慧敏裴瑜馨唐雯
关键词:重症儿童高危因素预后
重组α葡萄糖苷酶治疗青年型糖原贮积症Ⅱ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青年型糖原贮积病Ⅱ型(GSD Ⅱ)采用使用α 葡萄糖苷酶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5 年4 至12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 例青年型GSD Ⅱ的病例资料.
徐玲玲梁玉坚张丽丹唐雯黄雪琼裴瑜馨程玉才黄慧敏张成
重组α葡萄糖苷酶治疗糖原贮积症Ⅱ型五例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总结糖原贮积病Ⅱ型(GSDⅡ)使用重组α葡萄糖苷酶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青年型3例、婴儿型2例)GSDⅡ的病例资料.例1女,15月龄发病;例2男,20月龄发病;例3女,为例2的姐姐,47月龄发病;例4男,5月龄发病;例5男,1月龄发病.5例患儿分别于32、31、56、34、3月龄开始每2周予1次20 mg/kg重组人α葡萄糖苷酶治疗了19、9、4、5、5剂.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予以观察.结果 患儿酶替代治疗前常规予地塞米松预防过敏反应,例1有1次因酶替代治疗前未使用地塞米松,出现心率快,血压高的不良反应,余输注无不良反应.所有患儿每次酶替代治疗后呼吸情况和四肢肌力都有好转,四肢肌力改善更明显,例2成功撤离呼吸机,例1、例4脱机时间逐步延长,例1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治疗,例4尝试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结论 重组α葡萄糖苷酶替代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可明显改善GSDⅡ的肌力及呼吸功能.
徐玲玲张丽丹梁玉坚唐雯黄雪琼裴瑜馨程玉才黄慧敏张成
关键词:酶替代疗法溶酶体贮积病神经肌肉疾病
腹腔内压力变化与儿童脓毒症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儿腹腔内高压(IAH)的发生率,并探讨腹腔内压力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纳入前瞻性队列观察性研究,入组年龄>28 d至≤18岁、PICU治疗时间>24 h;排除对象:年龄≤28 d、使用神经肌肉阻滞、神经源性膀胱或膀胱手术史患儿。采用膀胱测压法监测腹腔内压力(IAP)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rvival ROC)确定IAP对脓毒症60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163例患儿,中位年龄2.2(0.6~5.8)岁,中位IAP 5.5(4.4~8.8)mmHg,发生IAH 30例(30/163,18.4%)。死亡组(45例)较非死亡组患儿(118例)IAP明显升高5.2(3.7~8.8)vs.6.6(5.2~11.0),P=0.01。IAH患儿脏器损伤数量以及机械通气使用时间较非IAH患儿明显升高。IAP与住院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IAP在10 mmHg以下随着腹腔压力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比呈现上升趋势,IAP>10 mmHg风险比大于1。Survival ROC评估发现,腹腔内压力、PRISMⅢ评分、PCIS评分、乳酸对脓毒症60 d死亡的预测价值相当,其中乳酸预测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0.64。乳酸联合IAP可提高对脓毒症死亡的预测价值(AUC 0.70),灵敏度0.80,特异度0.56。【结论】IAH在儿童脓毒症发病率高,其与脓毒症死亡、脏器损伤发生数量以及机械通气使用时间相关。我们认为IAP可成为预测脓毒症预后的新的重要指标。建议在儿童脓毒症,尤其是脓毒性休克救治中应进行腹腔压力监测。
梁玉坚李易娟李素萍唐雯
关键词:脓毒症儿童腹腔内高压腹腔内压力预后
儿童无发热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2020年
脓毒症是危重症儿童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发热或低体温是脓毒症的一个重要体征,是临床医师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儿童中也会罕见的发生无发热脓毒性休克的情况,其病情隐匿,进展迅速,临床医师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本文通过回顾三例儿童无发热脓毒性休克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发现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患儿是儿童无发热脓毒性休克其高危因素,而单核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可能是无发热脓毒症形成的机制。及时地进行感染指标监测及感染原的检查,早期使用抗生素、液体复苏及器官功能维护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林曦蘅黄慧敏黄雪琼梁玉坚裴瑜馨徐玲玲唐雯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儿童
腹腔灌注压监测在儿童腹腔间隙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 探讨腹腔灌注压(APP)监测在儿童腹腔间隙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收住我院PICU的18例腹腔间隙综合征婴幼儿进行经膀胱测压法测腹内压(IA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血...
梁玉坚唐雯
儿童体外膜肺支持下脑死亡判定
2022年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下重症儿童脑死亡判定方法。方法通过报告两个中心3例ECMO支持下重症患儿脑死亡判定实施过程,总结目前国内外文献报告的案例经验。结果3例患儿在临床判断为脑死亡和完成确认试验后,通过撤离呼吸机和逐步下调气流量方法进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判定,患儿均确认脑死亡。结论通过逐渐下调气流量方法在ECMO下进行儿童脑死亡的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安全可行,为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的安全实施做出探索。
黄慧敏王静李易娟郭予雄徐桂兴唐雯梁玉坚
关键词:脑死亡体外膜肺氧合儿童机械通气
危重型巨大脐膨出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危重型巨大脐膨出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收集7例危重型巨大脐膨出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并报道1例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同时缓慢施压还纳内容物的保守方法治愈的危重型巨大脐膨出典型患儿的治疗经过。结果7例患儿缺损直径6~8 cm,突出器官包括肝、胆囊、胃、肠,合并畸形5例,合并感染6例。早期关腹6例,延迟关腹1例,关腹时间1~100 d,机械通气时间5~110 d。择期手术5例,急诊手术1例,保守治疗1例。术后死亡4例,存活需二期手术1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该例患儿的胎龄35+2周,出生体质量2.6 kg,缺损直径8 cm,采取经囊膜悬吊并缓慢加压还纳膨出物,每日勺刮皮肤与囊膜交界处皮缘,同时涂抹 rhEGF 促进皮肤生长,每日消毒、保湿囊膜,15周后囊膜逐渐被爬升的皮肤及肉芽组织替代,呼吸机使用时间仅18 d。结论危重型巨大脐膨出病情危重,多合并畸形,易发生感染,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可以尝试 rhEGF 促进皮肤生长联合缓慢施压还纳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徐玲玲陈华东唐雯梁玉坚刘钧澄
关键词:巨大脐膨出危重型表皮生长因子新生儿
一患青年型糖原贮积症Ⅱ型姐弟的家系GAA基因新突变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鉴定一患青年型糖原贮积症Ⅱ型(GSDⅡ)姐弟的家系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的新致病性突变。方法对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伴全身肌无力"就诊的一姐弟俩的临床及家系资料进行分析,均经α-1,4GAA活性测定确诊为青年型GSDⅡ,并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脱氧核糖核酸(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AA基因的全部20个外显子及剪接位点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弟弟GAA基因有2个复合杂合性突变,为遗传自父亲的外显子8的c.1216G>A(p.Asp406Asn)错义突变和遗传自母亲的外显子14的c.1935C>A(p.Asp645Glu)错义突变。结论 GAA基因的c.1216G>A和c.1935C>A复合杂合性突变导致了该患儿出现以呼吸困难及心肌肥厚为特征的青年型GSDⅡ,新的突变c.1216G>A突变可能与青年型GSDⅡ相关。
徐玲玲唐雯梁玉坚张成黄雪琼张丽丹裴瑜馨程玉才
关键词:青年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