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作品数:22 被引量:174 H指数:9 供职机构: 开滦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影响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开滦总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在此基础上,常规组予以二甲双胍片口服;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盐酸吡格列酮片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值,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敏感性指数(IS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WHR、FPG、Hb A1c、TC、TG、LDL-C、FINS、2 h INS和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HDL-C和ISI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2 h PG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BMI、WHR、FPG、2 h PG、Hb A1c、TC、TG、LDL-C、FINS、2 h INS和HOMA-IR均低于常规组,HDL-C和ISI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可以减轻体质量,改善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同时,具有降低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张卫欢 何桦 王倩 李晓庆 李秋云 杨春伟 王珊 周艳茹 郭智慧 刘星关键词: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肥胖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功能 不同腰围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不同腰围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55358例无NAFLD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观察队列,纳入最终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36978例,依据基线腰围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比较4组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腰围水平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按基线腰围四分位数分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3.5%、26.0%、31.6%和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3.4%、24.7%、30.3%和38.9%,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3.6%、28.8%、36.5%和36.0%;(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及多种混杂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腰围第二、三、四分位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72、1.91和2.04.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后,男性OR值分别为1.66、1.87和2.19,女性OR值分别1.60、1.80、1.46.结论:腰围增加会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 王珊 佟博 张海玲 蒋晓忠 张杰 段和力 吴寿岭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腰围 队列研究 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SUA)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来自2006-2007年河北唐山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数据库,选取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9489人作为观察队列,于2008-2009年进行第二次体检,纳入最终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2802例(男2344例,女458例),年龄22~88岁。hsCRP和SUA作为发生NAFLD的预测指标,按2006-2007年的hsCRP和SUA水平分为对照组、高hsCRP组、高SUA组、高hsCRP及SUA组,比较不同组2型糖尿病患者2008-2009年进行第二次体检时NAFLD的发病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结果:(1)2年间观察队列2802例中有813例发生NAFLD,发生NAFLD的比例为29.0%。(2)2年后对照组、高hsCRP组、高SUA组和高hsCRP及SUA组NAFLD的发病率分别为24.8%,32.6%,39.5%和42.2%。(3)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年龄、性别、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BMI后,三组发生NAFLD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32、1.64和1.65倍。结论:基线hsCRP及SUA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hsCRP或SUA水平较高者发生NAFLD的风险增加,二者共同作用发生NAFLD的风险更高。 张艳敏 蒋晓忠 常延河 张杰 段和力 张萌 佟博 张海玲 王珊 吴寿岭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高敏C反应蛋白 血尿酸 队列研究 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水平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2022年 背景近年来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肥胖是否增加AP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TG)是否影响AP的发病风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与AP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2007年和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TG资料完整的非肥胖人群为观察队列,研究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3组。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发病率曲线图并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G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02358例,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Q1(TG≤0.96 mmol/L)、Q2(0.96 mmol/L 苏阿芳 王银洁 王凤飞 赵秀娟 辛英瑛 陈朔华 朱国玲 王珊 蒋晓忠 张杰 吴寿岭关键词:三酰甘油 急性胰腺炎 队列研究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血清炎性因子、TLR-4、TGF-β1及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血清炎性因子、Toll样受体4(TLR-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的影响。方法:选取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口服;病例组予恩替卡韦和扶正化瘀。观察2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清炎性因子、TLR-4、TGF-β1及APRI的变化。结果:病例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ALT、AST、TBIL、HA、LN、PCⅢ、CIV、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阻力指数、BUN、Cr、IL-6、IL-8、hs-CRP、TNF-α、TLR-4、TGF-β1、APRI较治疗前降低,ALB和肾血流量较治疗前升高;病例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肝脾影像学指标、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TLR-4、TGF-β1、APRI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肾功能,减轻炎性因子。 张海玲 梅冬雪 王珊 张杰 蒋晓忠 张艳敏 刘斌关键词:扶正化瘀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58例 被引量:10 2012年 临床上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较大,患者症状多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积极治疗,而临床上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多采用综合疗法〔1〕。本文对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IBS的患者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联合心理干预进行治疗,以探求效果更为满意的综合治疗方案。 王谦 朱雁兵 佟博 张杰 张海玲 王珊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老年 马来酸曲美布汀 谷维素 心理干预 应用蒙脱石散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在肠易激综合艋患者中运用蒙脱石散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3月我院收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0例,并以随机数表法方式将其分成2组,每组30例,将采取美常安治疗者纳入对照组,将在此条件下增加蒙脱石散辅助治疗者纳入观察组,分析并评估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96.7%的临床总疗效,要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80.0%,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在临床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要比治疗前、对照组改善更为突出(P〈O.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适出现。结论 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取蒙脱石散辅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有确切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普及与应用。 佟博 王谦 张萌 王珊 朱国玲关键词:蒙脱石散 肠易激综合征 血清胆固醇对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8 2019年 背景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共识,高胆固醇血症是否引起AP发病风险增加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对新发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及总胆固醇(TC)水平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队列,以观察对象完成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14-12-31)为随访终点,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125 210例。研究人群按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分为3组,血脂合适水平组(TC<5.2 mmol/L)、血脂边缘升高组(TC 5.2~<6.2 mmol/L)、血脂升高组(TC≥6.2 mmol/L)。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3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4±1.2)年,共发生AP 195例,血脂合适水平组、血脂边缘升高组、血脂升高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9/万人年、1.81/万人年、3.64/万人年。AP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16%、0.14%、0.27%,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P=0.002)。校正了年龄、性别、BMI、HDL-C、TG、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脂合适水平组比较,血脂边缘升高组和血脂升高组发生AP的HR(95%CI)分别为0.84(0.59,1.19)、1.56(1.06,2.31)。结论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6.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朱国玲 张冰 吉瑞更 张艳敏 汪海涛 王珊 佟博 张海玲 王谦 张杰 蒋晓忠 段和力 陈朔华 门秀丽 吴寿岭关键词:胰腺炎 胆固醇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队列研究 体质量正常者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体质量正常的开滦研究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27 979例无NAFLD且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与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腰围变化将观察对象分为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比较4组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变化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0.6%、15.3%、23.6%和31.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1.5%、15.7%、25.6%和31.7%,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8.5%、14.5%、19.6%和31.2%。(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33和1.39,而降低组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性与总人群结果一致,OR值分别为1.38和1.35,女性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围升高和持续高腰围可使体质量正常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为显著。 王珊 朱国玲 王谦 佟博 张海玲 张艳敏 吴寿岭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队列研究 不同肠道菌群调节剂联合保肝药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开滦总医院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56例,平均分为3组,每组各52例。A组采用运动及饮食干预;B组在A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C组在A组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散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3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入组时及治疗6个月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胺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游离脂肪酸(FFA);超声测定肝脏脂肪含量;NAFLD纤维化评分(NFS)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结果剔除脱落病例后,A组48例,B组50例,C组49例。治疗前,3组的FPG、ALT、AST、GGT、TC、TG、FFA、肝脏脂肪含量及NFS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3组的上述指标均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的ALT、AST、TC、TG、FFA、肝脏脂肪含量均低于A组,B组的ALT、TC、FFA、肝脏脂肪含量低于C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AFLD患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和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均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降低胆固醇、减少NAFLD肝内脂肪沉积效果更佳。 张卫欢 王珊 李晓庆 杨春伟 李秋云关键词:肠道菌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酪酸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