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关节
  • 2篇植骨
  • 2篇融合器
  • 2篇融合术
  • 2篇肿瘤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间融合
  • 2篇椎间融合器
  • 2篇骨折
  • 2篇关节成形术
  • 2篇关节置换
  • 2篇成形术
  • 1篇定制型
  • 1篇腰椎
  • 1篇腰椎滑脱
  • 1篇诊疗进展
  • 1篇植骨融合
  • 1篇治疗腰椎滑脱
  • 1篇入路

机构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作者

  • 8篇程鹏
  • 8篇尚希福
  • 6篇贺瑞
  • 5篇许翔
  • 5篇张文志
  • 4篇段丽群
  • 4篇胡业丰
  • 4篇胡飞
  • 3篇姚刚
  • 3篇朱亚林
  • 3篇葛畅
  • 2篇李旭
  • 2篇罗正亮
  • 1篇史国光
  • 1篇张晓琪
  • 1篇吴科荣
  • 1篇曾建学
  • 1篇陈敏
  • 1篇刘自立
  • 1篇纪小枫

传媒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骨科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上颈椎不稳的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用于上颈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5月,2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年龄17~64岁,平均43.6岁,男15例,女8例。新鲜骨折12例,陈旧性骨折7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1例,Ⅲ型8例;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术前给予颅骨牵引,根据术前三维CT成像的指导确定寰枢椎进针角度以及长度。一般为椎弓根螺钉3.5mm,寰椎14~16mm,枢椎24~28mm。对术前三维CT提示寰椎有异常的病例在开口点打开皮质后给予刮齿行进钉通道松质骨刮出,直接显露出约8~10mm通道,避开椎管后顺势植入螺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10~170min,术中出血量210~600ml,平均350ml。术前7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术后均完全恢复。1例术后摄片提示为寰椎椎弓根钉偏离,耳周疼痛,6月后三维CT复查,植骨融合,拔除内固定。术后复查全部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头部活动受限均不明显。结论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固定阶段短,三维固定,融合率高,对头颈部活动影响小等优点。
贺瑞尚希福许翔胡飞张文志胡业丰姚刚程鹏
关键词:寰椎枢椎颈椎骨螺丝
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下肢近关节骨肿瘤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定制型人工关节在下肢近关节处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7年接受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进行保肢治疗的下肢近关节处肿瘤患者46例,其中髋臼处肿瘤8例,股骨上段7例,股骨下段14例,胫腓骨上段17例。其中骨巨细胞瘤7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5例,骨折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母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37例,分别是成骨性骨肉瘤18例,转移性肿瘤6例(骨折2例),软骨肉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骨折1例),纤维肉瘤1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国产定制型假体。术前化疗1~2个疗程。结果术后46例中41例获12~65个月随访。术后3例皮下积液,2例局部皮肤坏死行皮瓣转位后治愈;1例外伤后股骨上段假体折断,行翻修术后可行走。2例术后分别于17、24个月局部复发行截肢术。术后肺转移6例,脑转移4例,恶性肿瘤最终保肢率91.6%。参照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肢体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9例,可4例,差3例。术后2年生存率85.3%(35/41),3年生存率73.1%(30/41),5年生存率58.6%(24/41)。2年局部无复发87%,3年为73.5%,5年为64.7%。结论辅以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人工假体置换术是下肢近关节恶性骨肿瘤解除疼痛、保肢、重建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贺瑞尚希福朱亚林史国光张文志许翔胡业丰胡飞姚刚曾建学程鹏
关键词:骨肿瘤关节成形术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疗进展
目的:近年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骨科非暴力损伤中第一高发病率病种,本文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程鹏牛雷朱亚林尚希福
关键词:高龄转子间骨折
半肩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半肩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和NeerⅣ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从2005年9月~2010年10月,本组收治了33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62~80岁,平均73.7岁;左侧11例,右侧22例,NeerⅢ13例,NeerⅣ20例,行LINK半肩假体置换治疗。术后应用改良的半肩关节置换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modification for hemiarthroplasty,SSMH)评分和美国肩肘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 Score,ASE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中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55个月,平均28个月。SSMH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14.5分,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评分25.6分,ASES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45分,末次随访平均为84分。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肩袖重建方式、假体与关节盂吻合度、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贺瑞尚希福许翔张文志朱亚林姚刚葛畅段丽群程鹏
关键词:关节肱骨骨折关节成形术
腘窝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腘窝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及常见肿块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腘窝部软组织肿块切除手术,比较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分析手术并发症。结果 117例肿块包括腘窝囊肿96例,非腘窝囊肿21例,共涉及11种疾病,术前诊断正确率85.5%,其中腘窝囊肿与非腘窝囊肿术前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4.8%和42.9%。113例术后随访8-38(36±3.6)个月,失访4例。治愈109例,复发4例(其中死亡2例),切除腘窝肿块6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腘窝软组织肿块涉及疾病较多;腘窝囊肿手术治疗关键是掌握好手术指征及手术要点;非腘窝囊肿肿块由于性质难定,手术应当成为首诊选择。
刘自立尚希福胡飞贺瑞段丽群程鹏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腰椎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71例(单枚组),采用双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63例(双枚组);Meyerding Ⅰ度滑脱40例,Ⅱ度滑脱57例,Ⅲ度滑脱37例;L3~4滑脱10例,L4~5滑脱94例,L5S1滑脱30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一般指标.单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双枚组[(90.0±25.0)min,(115.0±35.0) min,t=-4.797,P=0.000; (210.0±100.0) mL,(320.0±120.0)mL,t=-5.786,P=0.000;(80.0±50.0) mL,(130.0±45.0) mL,t=-6.054,P=0.000].术后6个月,单枚组椎间植骨融合71例,双枚组椎间植骨融合63例;2组患者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②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4周,2组患者的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8.0±1.3)分,(2.3±0.8)分,t=31.465,P=0.000; (8.1±1.1)分,(2.2±1.0)分,t=31.501,P=0.000];2组患者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2)分,(5.9±1.3)分,t=-0.926,P=0.356].③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术后4周,2组患者的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术前降低[(35.0±4.5)分,(8.1±1.4)分,t=48.096,P=0.000;(34.5±4.3)分,(8.0±1.1)分,t=47.390,P=0.000];2组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9±4.8)分,(26.5±3.9)分,t=0.525,P=0.6003.④安全性指标.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单枚组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双枚组7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5例患者发生感染.单枚组�
贺瑞尚希福张文志李旭许翔胡业丰段丽群葛畅程鹏
关键词:脊椎滑脱腰椎脊柱融合术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
钽金属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复发融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钽金属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复发二次手术椎间融合的效果,分析其可行性。方法 2009-09-2010-04月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34-67岁,平均62.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椎体间融合(TLIF),术中钉棒系统国产14例,进口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切除椎板骨质和关节突切除骨质作为植骨材料,未再另行取骨。术后每月随访一次,全部行X线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和融合器位置以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评价其融合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无钉棒断裂,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术后X线随访椎间植骨融合平均4.6月。术中1例椎间融合器断裂术后无不适,4月后X线显示位置正常,椎间植骨融合。结论钽金属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特别是全椎板切除术后的患者具有植骨量少,融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贺瑞张文志尚希福许翔胡业丰罗正亮葛畅段丽群李旭程鹏
关键词:术后复发植骨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51
2016年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至12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4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DAA)和后外侧入路组(PL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围手术期各指标以及术后随访功能康复及影像学Harris评分、WOMAC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前血红蛋白(Hb)浓度以及输血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PLA组,而术后Hb浓度则明显高于PLA组(P〈0.05)。DAA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83.6±7.1)比(79.8±6.6),P〈0.05]、WOMAC评分[(28.9±6.1)比(36.1±6.9),P〈0.001]以及VAS评分[(2.2±0.9)比(2.9±1.1),P〈0.05]均明显优于PLA组。两组病例在影像学评价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在不影响患者临床疗效的前提下,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入路。
罗正亮陈敏尚希福胡飞倪喆程鹏纪小枫吴科荣张晓琪
关键词:侧卧位后外侧入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