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炜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秦岭羚牛
  • 4篇圈养
  • 4篇昼间活动节律
  • 4篇羚牛
  • 4篇活动节律
  • 3篇多态
  • 3篇鸟类
  • 3篇朱鹮
  • 3篇夏季
  • 2篇多态性
  • 2篇遗传多态
  • 2篇遗传多态性
  • 2篇英文
  • 2篇生境
  • 2篇生境分析
  • 2篇湿地
  • 2篇鸟类资源
  • 2篇笼养
  • 2篇湖泊
  • 2篇活动时间分配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武汉大学东湖...
  • 6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武汉大学
  • 1篇榆林学院

作者

  • 13篇陈炜
  • 6篇申琦
  • 6篇田瑞
  • 5篇雷初朝
  • 4篇陈宏
  • 3篇潘祖亭
  • 3篇戴开甲
  • 2篇李楠
  • 2篇魏婷
  • 2篇宋卓彦
  • 2篇杨书香
  • 2篇张开翼
  • 2篇国辉
  • 2篇王昊
  • 1篇李新春
  • 1篇李琼华
  • 1篇田锋
  • 1篇戴丽丽
  • 1篇徐哲

传媒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四川动物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兽类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经济动物学报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Journa...
  • 1篇家畜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5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夏季鸟群种类调查被引量:4
2008年
2007年8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的鸟群种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38种,隶属4目18科。其中古北界鸟类17种(44.74%),东洋界鸟类12种(31.58%),广布型鸟类9种(23.68%),区系组成呈现南、北鸟类混杂分布、以古北界鸟类为主的特征。通过核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种。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分别对鸟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田瑞李琼华田锋陈炜
关键词:校园夏季
基于设施条件下秦岭羚牛昼间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07年
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和全事件抽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昼间(自早09:00至下午04:00)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获得以下结论:首先,羚牛的夏季白昼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及其他活动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依次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其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最后,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对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发现,同一群羚牛的个体活动有不完全同步性。表4参24。
陈炜申琦马清义潘广林雷初朝
关键词:圈养昼间活动节律秦岭羚牛
秦岭羚牛序位等级关系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保护,于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对13头秦岭羚牛的白昼行为进行了观察。通过全事件扫描法和抽样法,对秦岭羚牛的日行为活动状况做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秦岭羚牛的幼仔和雌性群体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社会等级越高。(2)在雄性秦岭羚牛群体中,相对年轻的个体占有主动和享有群体便利条件的权利。(3)秦岭羚牛的群体识别能力极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周边环境进行熟悉。
陈炜申琦马清义田瑞刘刚陈宏
关键词:秦岭羚牛圈养
人工饲养朱鹮种群繁殖前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增强朱鹮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只朱鹮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鹮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约占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朱鹮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00~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在10: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鹮的活动节律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鹮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次数最少。
陈炜申琦马清义李新春张强田瑞陈宏
关键词:朱鹮笼养昼间活动节律
圈养秦岭羚牛冬季和夏季活动规律的比较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牛冬夏季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状况,以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方法】分别于2006-07和2007-02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全天观察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行为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夏、冬季白昼秦岭羚牛的活动时间具有相同的趋势,均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夏季秦岭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分别为每头每天1.92,0.54和0.92次,冬季分别为每头每天1.23,0.31和0.85次;秦岭羚牛每天的活动状况与气温的变化相关。【结论】圈养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气温影响较大,与野外生存的群体有一定差异。
陈炜申琦马清义潘广林田瑞雷初朝陈宏
关键词:秦岭羚牛圈养昼间活动节律
圈养秦岭羚牛夏季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为了对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和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羊的夏季昼间的时间分配状况,更好地加强饲养管理,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夏季白昼羚牛的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分别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从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同一群中的羚牛个体的活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陈炜申琦马清义田瑞雷初朝
关键词:秦岭羚牛圈养昼间活动节律
武汉城市湖泊与城市湿地冬季鸟类资源及生境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对湖北省武汉市城区湖泊和湿地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70种,隶属12目25科。其中古北界鸟类32种(45.71%),东洋界鸟类24种(34.29%),广布型鸟类14种(20.00%)。区系组成呈现南、北鸟类混杂分布、以古北界鸟类为主的特征。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7种。分别对鸟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陈炜宋卓彦国辉王昊魏婷李楠张开翼杨书香戴开甲潘祖亭
关键词:鸟类资源湖泊湿地生境
笼养猕猴(Macaca mulatta)夏季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2006年7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17只笼养猕猴的昼间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笼养猕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休息时间最多,其次是摄食和活动,梳理、社交、游戏及其他等行为最少。在白昼各时间段内的活动规律为:摄食的高峰期在11:00-12:00,休息的高峰期在14:00-15:00,活动的高峰期在15:00-16:00,梳理、社交、游戏及其他行为在全昼趋于平缓。笼养猕猴的性别对活动时间分配影响不大,但母猴群体的梳理行为较雄猴群体多1倍以上。年龄对活动时间分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成年猴、幼年猴休息行为最多,青年猴摄食行为最多,幼年猴运动时间明显高于成年猴和青年猴。
陈炜申琦马清义田瑞雷初朝
关键词:猕猴笼养
全球气候变暖对武汉作为鸟类迁徙“中转站”地位的威胁被引量:9
2008年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这里一直是南北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之一,更是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停歇地。由于地处南北过渡性气候,适合南、北候鸟常年生活,再加上"百湖之城"良好水资源条件和湿地环境更为鸟类的取食及营巢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这些气候及地理条件,所以有很多候鸟在此安家。然而,随着全球气温出现了整体上升的现象,这样的气候条件对鸟类的迁徙、繁殖是十分不利的。本文结合作者及其他学者对武汉鸟类调查的结果与近年武汉市气候状况的比对分析,发现武汉作为鸟类迁徙"中转站"的生态学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武汉作为南北鸟类中转站生态地位的威胁状况,阐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建议。
陈炜戴丽丽徐哲潘祖亭戴开甲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鸟类迁徙中转站
多位点DNA指纹技术在保加利亚普通田鼠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
2007年
In the paper, DNA fingerprinting patterns of common vole (Microtus arvalis) were detected with HindIII, HinfI and microsatellite probe (GTG) 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gible DNA fingerprints were not produced with HindIII and probe (GTG) 5, however HinfI and probe (GTG)5 produced abundantly informative DNA fingerprints. DNA fingerprints were individual-specific and represented higher polymorphism in number,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bands among individuals. The band-sharing rates (BSR) between individual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DNA fingerprints. The average band numbers and average band-sharing rates in fragment length region (FLR) of >2.3 kb were 29.625±5.012 and 0.388±0.083 respectively. Correlative fingerprint-data with the population were calculated from average BSR. In this study, a technical basis is established for application of multilocus DNA fingerprinting in common vole.
陈炜Leibenguth Friedrich陈宏
关键词:DNA指纹多态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