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磊

作品数:17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遥感
  • 3篇遗产地
  • 3篇遗址
  • 3篇考古
  • 2篇遗产
  • 2篇植被
  • 2篇撞击坑
  • 2篇自然遗产
  • 2篇自然遗产地
  • 2篇文化
  • 2篇文化遗产
  • 2篇烽燧
  • 2篇NDVI
  • 2篇DEM
  • 1篇地理
  • 1篇地貌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形貌
  • 1篇悬泉置遗址

机构

  • 13篇联合国教科文...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遥...
  • 7篇中国科学院空...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16篇骆磊
  • 15篇王心源
  • 4篇吉玮
  • 4篇刘传胜
  • 3篇李超
  • 2篇郭华东
  • 2篇李丽
  • 2篇杨瑞霞
  • 1篇蔡蘅
  • 1篇常睿春
  • 1篇牟伶俐
  • 1篇宋经纬
  • 1篇甄静
  • 1篇常纯
  • 1篇项波
  • 1篇宗鑫
  • 1篇刘洁
  • 1篇万红
  • 1篇廖颖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遥感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自然与文化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东寨港海底村庄遗址遥感观测与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高精度的无人机遥感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以及野外实地观测数据,以空间考古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海南东寨港海底村庄遗址的空间分布、现存状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海底村庄遗址均匀分布在东寨河古河道两侧。2)海底村庄遗址处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前沿地带,地质构造条件不稳定,遗址受潮汐、波浪、地面下沉和人类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已经沉陷到海面以下,部分只有在退潮后才会露出。3)林市村附近的海底村庄遗址受地震断裂影响将继续下沉。遗址中间部分已被潮水涨落冲刷殆尽,被冲刷面积约为1 871.5 m^2,占遗址总面积的31.5%。
李志新王心源王心源骆磊
关键词:无人机海上丝绸之路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黄山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评价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定量评价黄山世界遗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山世界遗产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共同作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分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992—2017年研究区内RSEI指标数值由0.573上升为0.638,生态环境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3期数据中,RSEI等级为中和良的比例均达到了65%以上,占主导地位,保护区内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RSEI等级为差和较差的土地中,有近63.6%的土地转变为RSEI等级更高的土地,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黄山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有关部门的保护措施初见成效,需进一步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黄山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吴强王心源王心源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主成分分析
基于GIS的巴基斯坦北部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保护对策
2021年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是历史上犍陀罗文化的中心区域,拥有大量的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遗址。借助考古文献资料、数字高程模型以及野外实地调查与验证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保存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先后经历了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传入、兴衰等演变过程。核密度估计显示3种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聚集程度有所不同,但都以伊斯兰堡周边区域聚集程度最高。基于高分辨率的DEM分析表明,90%以上的文化遗址距离河流小于800 m,反映其位置选择对于河流的依赖与需求。从分布的高程看,3种文化遗址大多数在800 m以下、坡度范围在0°~10°之间,主要沿河道和交通要道分布。统计数据表明:伊斯兰教遗址数目最多,佛教遗址次之,印度教遗址最少,反映遗址保存的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一些文化遗址如古佩拉、维吉等保存状况较差,亟待加大保护力度。针对遗址目前的保存状况与面临的风险,提出对应的保护措施。
姜纯骆磊骆磊Muhammad Ali姚娅王心源
关键词:文化遗址
基于CE-1数据的数字月海分形刻画及其动力学意义
2014年
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主要地理单元。对月海地貌特征的研究能够认识月表起伏及其动力学成因。依据CE-1影像图和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南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不同填充岩性的典型月海范围,运用盒维数法、立方体覆盖法和多重分形q-Dq语言对月海边界及其地形表面的地貌特征进行了线和面的描述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形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月球地貌的复杂程度。月海边界的分维值介于1.065~1.100之间,平均值为1.086,标准差为0.014,在双对数坐标下5个月海区边界复杂度拟合的直线都近似平行。②月海地形表面的分维值介于2.704~2.852之间,5个月海地形表面的分维值标准差为0.051,lnδ-lnN(δ)图也近似平行,但截距的离散程度相较于月海边界的高。③月海地貌多重分析的q-Dq曲线图总体呈现非递增趋势,Dq值在q=-10和q=0时基本达到饱和,但差异较小。④从线、面单分形以及多重分形可见,5个月海均具有分形特征,但彼此之间差异较小。其动力学意义在于它们在形成之后,内动力作用基本停止或很小,与分形特征基本一致;而外力主要由陨石撞击作用少量地改变着月表的面貌,导致在分形特征上表现出差异性。
吉玮杨瑞霞李超骆磊王心源
关键词:地貌特征CE-1
基于“嫦娥一号”数据的月表撞击坑特征的多参数统计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撞击坑是月表最主要的地貌形态,相关研究多采用撞击坑深度和坑口直径比值作为月球形貌研究依据。事实上撞击坑的形状不是典型的圆锥,而是上大下小的截锥形。依据"嫦娥一号"影像图和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了1000个撞击坑坑唇等效半径r1、坑底等效半径r2,撞击坑的深度h,进而对r1、r2、h三个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撞击坑数目与r1和r2的分形维数分别为D1=1.88、D2=1.51,都大于地球撞击坑的分维数1.16,表明月表撞击坑复杂度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地球低,且坑唇的复杂度比坑底高;(2)r1-r2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聚类结果将其分为三类,决定系数分别为R12=0.685、R22=0.886、R32=0.974;(3)对r1-r2-h三者进行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0.968,表明三者之间同样具有显著线性关系,且月表撞击坑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之后都处于相似的动力环境下。
王心源吉玮李超骆磊
关键词:月球撞击坑分维数统计分析
黄花营段汉长城早期玉门关城的空间考古初步研究——兼论斯坦因对于T.XLII.d烽燧作为关口位置的猜测
2021年
通过采取无损探测的空间考古方法,综合航天、航空以及地面平台对地观测技术、地下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并结合相关考古学科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将河西西汉边境防御系统长城主体及其附属遗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关时间与事件、地点的互校,考得玉门市黄花营境内的十一墩(斯坦因编号为T.XLII.d烽燧,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编号为Y12烽燧)符合早期玉门关城的设置条件。初步推定十一墩关城为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1年前的玉门关,而敦煌西北小方盘处的玉门关(斯坦因编号T.XIV)存在于公元前101年之后从十一墩西迁去的可能。
王心源王心源骆磊
关键词:西汉早期
基于Apollo图像的月表撞击坑自动提取被引量:5
2012年
撞击坑是月表的主要形貌单元。研究月表撞击坑的形状与分布特征对描述月表撞击过程与演变规律有很大帮助。根据月表撞击坑的真实形状,提出了一套椭圆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其主要包括3个步骤: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与约束参数的Hough多椭圆分层检测。与人工提取结果比较,月表撞击坑自动提取的总体准确率在76%以上(其中比较大的撞击坑的检测率可以达到83%)。统计检测结果表明,当撞击坑的长半轴D<160 m时,其累积大小频率分布曲线撞击坑个数N与D-3.8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李超王心源骆磊吉玮
近30年巴音布鲁克遗产地景观格局遥感监测与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以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气象站点观测信息、地面调查资料等多源数据,完成了1992年—2020年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OUVs(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关键要素空间制图,并从景观尺度分析OUVs关键要素及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影响其变化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遗产地从中心向边缘呈水体—沼泽—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滩地/沙地—低覆盖度草地/耕地—裸地/建设用地逐渐过渡的景观特征。1992年—2020年遗产地以沼泽和中覆盖度草地为主要OUVs表征要素,其年平均面积分别占遗产地总面积的29.51%和29.75%。整个遗产地景观则呈散布且复杂化分布特征,斑块密度(PD)、形状指数(LSI)由1992年的2.05个/km2、43.01分别增加到2020年的2.37个/km2、52.02,蔓延度指数(CONTAG)则由58.44降低为56.54。研究发现遗产地水体和沼泽受平均降水量影响最大,r绝对值为0.884、0.929,低覆盖度草地受平均相对湿度影响最大,r绝对值为0.931,说明自然因素是遗产地高寒湿地和高寒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人口密度、土壤类型和高程为影响遗产地OUVs关键要素空间分异特征的主要因子,解释力在30%—45%;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人口密度与土壤类型组合的解释力最大达47.8%;驱动因子对遗产地OUVs关键要素动态度的影响程度则均不高(最大q值仅为0.106)。巴音布鲁克自然遗产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高山湿地类自然遗产地保护、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赵燕骆磊骆磊吴强刘传胜
关键词:遥感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基于空间信息的认知与应对被引量:3
2022年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保持其原真性(authenticity)与完整性(integrity)构成挑战。如何理解并应对气候变化之于文化遗产的影响,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科学与政策问题。基于空间观测信息,文章从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社会认知以及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以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的若干案例,展示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监测、评估中的作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保护若干建议。
王心源陈一仰骆磊
关键词:气候变化文化遗产空间信息技术
从“胡焕庸线”到“美丽中国中脊带”:科学认知的突破与发展方式的改变被引量:3
2021年
中国西部开发与东西部发展平衡的问题是由来已久、历久弥新的一个话题。80多年前,胡焕庸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展人口分布与农业区域开发问题研究。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开发,决非传统农业的种植业开发问题,而是在新时代的国情下如何提出适合西部的新业态与新发展的问题。“胡焕庸线”(以下简称“胡线”)与“美丽中国中脊带”(以下简称“中脊带”)的提出,反映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关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方式问题。“胡线”是近代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人口密度突变分界线的特征反映,“中脊带”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下的国土空间新规划的战略需要,是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提出如下建议:(1)把“中脊带”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带;(2)把“中脊带”作为构建国土空间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把“中脊带”打造成为内外循环发展的枢纽通道;(4)把“中脊带”建设成为生态安全屏障带、国防安全保障带与新的宜居生活区;(5)“中脊带”要创造并形成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6)把“中脊带”发展战略与国家其他战略相对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实现。
王心源王心源骆磊郭华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