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传胜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遥感
  • 3篇遗产地
  • 3篇自然遗产
  • 3篇自然遗产地
  • 2篇遗址
  • 2篇考古
  • 1篇地景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悬泉置遗址
  • 1篇遗产
  • 1篇遗产研究
  • 1篇遗存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带
  • 1篇智能化
  • 1篇山地景观
  • 1篇世界自然
  • 1篇世界自然遗产
  • 1篇世界自然遗产...

机构

  • 6篇联合国教科文...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遥...
  • 2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刘传胜
  • 6篇王心源
  • 4篇骆磊
  • 2篇杨瑞霞
  • 1篇胡江玲
  • 1篇习晓环
  • 1篇宋经纬
  • 1篇甄静
  • 1篇常纯
  • 1篇项波
  • 1篇宗鑫
  • 1篇李铁乔
  • 1篇廖颖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技导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遥感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近30年巴音布鲁克遗产地景观格局遥感监测与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以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气象站点观测信息、地面调查资料等多源数据,完成了1992年—2020年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OUVs(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关键要素空间制图,并从景观尺度分析OUVs关键要素及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影响其变化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遗产地从中心向边缘呈水体—沼泽—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滩地/沙地—低覆盖度草地/耕地—裸地/建设用地逐渐过渡的景观特征。1992年—2020年遗产地以沼泽和中覆盖度草地为主要OUVs表征要素,其年平均面积分别占遗产地总面积的29.51%和29.75%。整个遗产地景观则呈散布且复杂化分布特征,斑块密度(PD)、形状指数(LSI)由1992年的2.05个/km2、43.01分别增加到2020年的2.37个/km2、52.02,蔓延度指数(CONTAG)则由58.44降低为56.54。研究发现遗产地水体和沼泽受平均降水量影响最大,r绝对值为0.884、0.929,低覆盖度草地受平均相对湿度影响最大,r绝对值为0.931,说明自然因素是遗产地高寒湿地和高寒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人口密度、土壤类型和高程为影响遗产地OUVs关键要素空间分异特征的主要因子,解释力在30%—45%;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人口密度与土壤类型组合的解释力最大达47.8%;驱动因子对遗产地OUVs关键要素动态度的影响程度则均不高(最大q值仅为0.106)。巴音布鲁克自然遗产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高山湿地类自然遗产地保护、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赵燕骆磊骆磊吴强刘传胜
关键词:遥感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
海南东寨港海底村庄遗址遥感观测与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高精度的无人机遥感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以及野外实地观测数据,以空间考古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海南东寨港海底村庄遗址的空间分布、现存状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海底村庄遗址均匀分布在东寨河古河道两侧。2)海底村庄遗址处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前沿地带,地质构造条件不稳定,遗址受潮汐、波浪、地面下沉和人类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已经沉陷到海面以下,部分只有在退潮后才会露出。3)林市村附近的海底村庄遗址受地震断裂影响将继续下沉。遗址中间部分已被潮水涨落冲刷殆尽,被冲刷面积约为1 871.5 m^2,占遗址总面积的31.5%。
李志新王心源王心源骆磊
关键词:无人机海上丝绸之路
世界自然遗产地突发性地质灾害全球尺度危险性评价被引量:4
2020年
世界自然遗产地因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自然遗产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空间及统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自然遗产地火山爆发、滑坡、地震3种类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全球尺度危险性定量评估的方法,划分出全球239个自然遗产地的灾害危险等级,并从空间和数量两个方面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9个自然遗产地至少显著暴露于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北美洲的自然遗产地具有较高的火山爆发危险,亚洲的具有较高的滑坡和地震危险,而大洋洲的自然遗产地在3种灾害中危险性都相对较低;滑坡相比火山爆发和地震,对于自然遗产地更具有普遍性且危险程度更高。研究结果可为摸清自然遗产地灾害风险情况、优化保护资金投入、完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1.4提供有效参考。
陈亚亚刘传胜刘传胜王心源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地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基于遥感的山地景观健康诊断及格局演变研究——以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地喀拉峻-库尔德宁为例被引量:4
2021年
基于1977、1990、1997、2013和2017年5期Landsat和Sentinel-2遥感影像,以监督分类的结果和景观格局指数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适于干旱区山地类自然遗产地的景观健康诊断体系,通过区域网格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地喀拉峻-库尔德宁区域景观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实现了对范围内各处景观状态的诊断,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对诊断结果进行验证,既丰富了景观生态健康方向的研究,又为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保护与管理等提供技术方法的支撑和实际应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0年间冰雪、水体、针阔混交林景观缩减严重,裸地占比年变化率高达62.54%,扩张明显;研究区除1997年景观健康等级为较差外,其余年份景观健康均为一般;40年来研究区北部的景观健康状况要比南部好,同时应将零星分布的健康等级为较差、极差的区域作为今后保护工作的重点对象和典型区。
韩鑫胡江玲刘传胜刘传胜
关键词:景观指数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回顾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项技术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论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的应用进展主要表现在:探测手段的多样化、数据存储管理的集成化、遗产信息虚拟可视化表达、遗址地空间信息智能分析和多种空间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结果认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正逐步向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新阶段迈进。
李铁乔刘传胜习晓环王心源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文化遗产集成化智能化
基于DEM-NDVI的高山植被带定量刻划被引量:8
2015年
根据不同高山植被类型具有不同归一化植被指数响应的特点,通过对NDVI的分析来定量刻划高山植被带的海拔分布。首先,利用DEM、NDVI构建DEM-NDVI散点分布图;然后,结合地面调查资料与World View-2高分遥感影像对DEM-NDVI散点分布图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最后,利用分析结果定量刻划高山植被垂直分带结构。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卧龙关沟,结果表明:① NDVI随海拔升高而呈"Z"字形变化;② DEM-NDVI散点图比样本点DEM-NDVI分布图能更完全地表达高山植被NDVI随高程变化的特征;③卧龙关沟东北坡高山植被带海拔高度为3255~4415 m,西南坡高山植被带海拔高度为3193~4473 m,与地面调查得到的区域代表植被的分布高度基本一致。
常纯王心源杨瑞霞刘传胜骆磊甄静项波宋经纬廖颖
关键词:高山植被DEMNDVI
探地雷达在地下考古遗存探测中的实验与应用被引量:12
2016年
近年来,探地雷达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考古探查中。由于反演多解性问题的存在,雷达图像上的异常既可能是考古目标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地下环境介质的不连续性引起的,所以探究不同类型的考古遗存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的典型异常响应,有助于准确识别雷达图像上的"真"异常,剔除一些"假"异常。首先,本文基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文物埋藏环境,在河北省怀来县遥感综合试验站试验区设计实施了地下目标体探地雷达探测实验,分析了不同材质的小尺度目标体及夯土结构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的响应特征;然后,进一步将探地雷达应用于悬泉置遗址地下城墙基址的探测,对城墙在雷达图像上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探地雷达技术在埋藏浅、小尺度、物性差异不大的考古探查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得到并解释了点状、线状、面状等不同考古目标体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的响应规律。
宗鑫王心源刘传胜骆磊
关键词:探地雷达考古探测悬泉置遗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