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涛
- 作品数:6 被引量:100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RCP4.5情景下淮河流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模拟被引量:22
- 2014年
- 利用CCLM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CP4.5情景预估数据与淮河流域1960-2005年日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模式在试验期(1960-2005年)和预估期(2006-2040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①试验期模式数据能较准确地模拟流域逐月平均温度时间变化特征,相关系数达0.99(通过95%置信度检验);日均温空间分布特征相关系数达0.72;但在南部高海拔地区(安徽省霍山县和金寨县)精度不高;极端最高(低)气温的空间相关性达0.77(0.88)。②模式在试验期模拟的逐月平均降水量总体趋势与实测值变化一致,相关系数达0.63(通过95%置信度检验);对干旱的模拟与观测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但整体趋势与其一致;年均降水量和极端强降水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分别达0.90和0.93,模拟效果较好;整体上,模式对温度的模拟效果要好于降水模拟。③RCP4.5情景下,空间尺度上淮河流域未来温度和降水与观测期相比变幅小,时间尺度上年均降水量无显著变化,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率约0.21℃/10a,极端高温持续增长,低温持续下降。
- 高超张正涛陈实刘青
- 关键词:气候模式淮河流域
- 基于WebGIS的危险性气体扩散模拟系统研究
- 2014年
- 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将危险性轻气体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危险性气体突发性扩散情况,采用Web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科学数学模型(高斯烟团模型、高斯烟羽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扩散可能影响区域进行模拟并输出分析结果。此外,系统实现了采用Web技术进行信息的及时展示与发布(天气信息、微博发布)功能。
- 丁扬丁扬张正涛
- 关键词:WEBGIS
-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被引量:31
- 2014年
- 采用淮河流域内1959—2008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1978—2008年农作物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基于降水致灾因子与农作物承灾体受损程度等研究,提出旱、涝致灾气候阈值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确定淮河流域合理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区间并建立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致灾气候阈值可通过计算发生旱涝事件时间段累积降水量除以1959—2008年相应时段累积降水量的平均值来定义,得到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在不同尺度下对旱、涝灾害事件均有较好地稳定反映,可满足研究区旱、涝事件分析需求;②洪涝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干旱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相关系数高达0.96,构建了基于干旱致灾气候阈值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预测模型。
- 高超陈实翟建青张正涛刘青
- 关键词:干旱洪涝淮河流域
- 非点源污染防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 2013年
- 非点源污染主要集中在农村和矿区,城市也有分布,受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影响。防治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重视不够、责任不明确、污染原因多样等方面。研究提出将非点源污染按污染源、污染范围不同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污染,进行分类防治与管理,并对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鄱阳湖为例,阐述利用GIS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对种植业、养殖业非点源污染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开发出一套低成本的循环利用新方式,为营养元素引起的非点源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刘青金高洁高超张正涛
-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
-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与淮河干流径流量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气温、降水量、径流量数据和NCAR-CCM3、CSIRO_MK3和ECHAM5/MPIOM三个气候模式数据对该流域气候变化和淮河干流径流量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降温为主,90年代中后期增温显著;季节上,春秋两季气温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冬季增暖速率较高,夏季则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1958-2007年无突变性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幅较大。2)预估表明,淮河流域未来气温增幅明显,2011-2060年间三模式平均增温相对1961-1990年距平达2.61℃,降水相对1961-1990年距平变幅达-84.6至168.0mm之间波动,相对1958-2007年观测期淮河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2011-2060年淮河径流量可能存在上升趋势。
- 张正涛高超翟建青金高洁刘青
- 关键词:气候变化淮河流域径流量
- 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被引量:48
- 2014年
- 为探讨不同重现期情景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共20种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最大日降水量结果,并将其作为致灾因子,结合其他11种指标,定量化评价淮河流域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发现:①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为流域中上游干流蓄洪区及周边地势低洼地,流域中部、西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为中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布于流域北部与中南部。②随重现期增加(10a一遇至1000a一遇),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为流域东部整体危险性逐渐减弱,西南部高值区域增幅较大;而最终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变化则表现为中高风险区保持相对稳定;高风险区与低风险区逐渐缩小,占流域总面积分别由8.3%、42.4%减小至3.2%与30.8%,风险高值保持稳定但区域集中程度越来越明显;中风险区则由28.3%增加至40.9%;整体呈现"流域东部大灾减少、小灾不断,西部高值区遇水成灾,北部中南部相对安全"的空间分布变化格局。
- 张正涛高超刘青翟建青王艳君苏布达田红
- 关键词:重现期暴雨洪涝灾害分布函数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