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永良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2篇第一性原理
  • 2篇密度泛函
  • 2篇密度泛函理论
  • 2篇范德华力
  • 2篇泛函
  • 2篇泛函理论
  • 2篇覆盖度
  • 2篇AU
  • 1篇第一性原理研...
  • 1篇电子结构
  • 1篇子结构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甲硫醇
  • 1篇构型
  • 1篇AU(111...

机构

  • 3篇西北工业大学

作者

  • 3篇杨永良
  • 3篇范晓丽
  • 3篇冉润欣
  • 1篇方小亮
  • 1篇张超
  • 1篇刘燕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覆盖度下丙硫醇在Au(111)面吸附的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丙烷硫醇(C3H7SH)在Au(111)面五种覆盖度(1/16,2/16,3/16,4/16,1/3)下的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发现丙烷硫醇的倾斜角和吸附能均受覆盖度影响,计算结果显示丙烷硫醇的倾斜角随着覆盖度的增大减小了6—10,吸附能随覆盖度的增大减小了0.21 eV.特别针对饱和覆盖度,研究了三种可能的表面结构:(2√3×2√3)R30,2√3×3和(3×3).发现S—H键未解离时三种表面结构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基本一致;S—H键解离后,(2√3×2√3)R30和2√3×3结构的吸附能比以(3×3)结构的吸附能约高0.05—0.07 eV,说明C3H7S在Au(111)面吸附时,倾向于形成(2√3×2√3)R30和2√3×3结构.此外,采用DFT-D2方法对饱和覆盖度下C3H7SH分子在Au(111)面的吸附进行了范德华修正,结果显示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吸附物和Au表面的距离减小,该相互作用对吸附能的修正值为0.53 eV,修正后结果与实验结果接近.
冉润欣范晓丽杨永良方小亮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覆盖度范德华力
甲硫醇在Au(111)表面不同覆盖度下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五种覆盖度下甲硫醇在Au(111)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分别对于S—H解离前CH3SH和S—H解离后CH3S,计算其在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和能量.结果显示各种覆盖度下CH3SH都优先吸附于top位,倾斜角为70°±2°,在低覆盖度(1/12,1/9,1/8)下的吸附能最大,为0.33~0.35 eV;而CH3S在各种覆盖度下稳定吸附于bri-fcc位,倾斜角为48.3°~58.5°,低覆盖度下的吸附能为2.08 eV.对于CH3SH和CH3S的吸附,吸附能均随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重点研究了范德华力对高覆盖度吸附的影响.在覆盖度为1/3时,采用DFT-D2方法,分别计算了CH3SH和CH3S的吸附,结果显示范德华力使吸附物和Au表面的距离减小,同时使CH3SH和CH3S的吸附能分别增大为0.59 eV和2.27 eV.DFT-D2方法修正使CH3SH的结果更接近实验结论,但使CH3S的结果偏离实验值.
冉润欣范晓丽刘燕杨永良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AU(111)表面覆盖度范德华力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十二烷硫醇在Au(111)面上的吸附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十二烷硫醇(C_(12)H_(25)SH)分子在Au(111)面上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长链硫醇分子在Au(111)面吸附时S―H键的解离,以及分子链长度对吸附结构和能量的影响.计算了S原子在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吸附的系列构型,结果表明在S―H键解离前和解离后,均存在两种可能的表面结构,直立吸附构型和平铺吸附构型;未解离的C_(12)H_(25)SH分子倾向于吸附在top位,吸附能为0.35-0.38 eV;H原子解离后C_(12)H_(25)S基团倾向于吸附在bri-fcc位,吸附能量为2.01-2.09 eV.比较分析未解离吸附和解离吸附,发现C_(12)H_(25)SH分子未解离吸附相较于解离吸附要稳定,未解离吸附属于弱化学吸附.局域电子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S―H解离后S原子与表面之间成键的数目增加,而且键合更强.同时我们发现长链硫醇的吸附能量较短链硫醇的吸附能量略大,S原子与表面Au原子之间的距离略小.
范晓丽冉润欣张超杨永良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电子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