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程剑

作品数:24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肿瘤
  • 11篇细胞
  • 10篇胰腺
  • 8篇干细胞
  • 6篇胆囊
  • 6篇胆囊癌
  • 6篇胰腺癌
  • 6篇胰腺肿瘤
  • 6篇肿瘤干细胞
  • 6篇腺癌
  • 6篇腺肿瘤
  • 5篇胰十二指肠
  • 5篇胰十二指肠切...
  • 5篇十二指肠
  • 5篇十二指肠切除
  • 5篇切除
  • 4篇胰十二指肠切...
  • 4篇十二指肠切除...
  • 4篇切除术
  • 3篇胆管

机构

  • 21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贵阳医学院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湘西自治州人...

作者

  • 24篇石程剑
  • 22篇秦仁义
  • 21篇王敏
  • 16篇田锐
  • 14篇朱峰
  • 7篇张志发
  • 7篇李旭
  • 6篇申铭
  • 6篇江建新
  • 5篇徐盟
  • 5篇郭兴军
  • 4篇彭丰
  • 3篇宫伟强
  • 3篇王欣
  • 2篇张航
  • 2篇何镇
  • 2篇陈勇军
  • 2篇谢晨成
  • 2篇陈冬
  • 2篇洪晓泉

传媒

  • 5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肿瘤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胰腺病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华腔镜外科...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第四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胆管癌CD24+ CD44+ EpCAMhigh细胞亚群的分选及其肿瘤干细胞样特性的鉴定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检测及分选人胆管癌中的CD24+ CD44+ EpCAMhigh细胞亚群,探讨其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6例人胆管癌中CD24、CD44、EpCAM的表达率 取2例人胆管癌新鲜标本种植到NOD/SCID鼠皮下,建立荷人胆管癌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分选CD24+ CD44+ EpCAMhigh亚群细胞,NOD/SCID鼠移植瘤试验鉴定其成瘤和分化能力.结果 6例人胆管癌组织标本和2例移植瘤中,CD24+ CD44+ EpCAMhigh在人胆管癌中表达率为0.58%~2.43%(平均值0.94%).运用NOD/SCID鼠移植瘤模型,分选得到CD24+ CD44+ EpCAMhigh亚群细胞.NOD/SCID鼠移植瘤试验,1×103个CD24+ CD44+ EpCAMhigh细胞能成瘤(3/8),而CD24- CD44- EpCAMlow/-细胞在5×104才能成瘤(1/8).CD24+ CD44+ EpCAMhigh胆管癌细胞NOD/SCID鼠移植瘤的组织类型及标记物的表达率和原代肿瘤相似.结论 人胆管癌中含有CD24+ CD44+ EpCAMhigh细胞亚群,具有强成瘤能力、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可能是胆管癌干细胞.
朱峰王敏秦仁义申铭王欣田锐江建新石程剑
关键词:胆管癌肿瘤干细胞
全动脉优先离断法在Ⅱ型胰头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全动脉优先离断法(TADF)在Ⅱ型胰头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用TADF行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6例Ⅱ型胰头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6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患者胰腺血管的处理均采用TADF,预置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动脉(SMA)阻断带,切断胰颈部,沿SMA前方、右侧和后方,完全离断胰头部与SMA、腹腔动脉干之间的血管、神经结缔组织;剥离或切除、重建SMV/PV,从而整块切除肿瘤。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6~8.3 h,术中出血量为200~600 ml。SMV血管侧壁切除修补26例,SMV血管切除端端吻合1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患者术后出血、胰瘘发生率分别为6%(5/86)、8%(7/86)。结论Ⅱ型胰头癌采用TADF行根治性切除术能保障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可提高其总体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降低SMV/PV的误切率。
王敏朱峰田锐石程剑彭丰徐盟秦仁义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侧群细胞致瘤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SP)的致瘤特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从GBC—SD中分选SP、非SP细胞(non—SP),分别进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非肥胖性糖尿病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的移植瘤形成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5例人胆囊癌组织中SP细胞的比例。结果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存在SP细胞,其比例约为0.87%;SP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non-SP细胞(14.74%±3.53%比5.17%±1.05%,t=2.75,P〈0.05)。NOD/SCID小鼠移植瘤实验表明,5×10^3个SP细胞可成瘤(4/7),而non—SP细胞成瘤则需要1×10^5个细胞(1/7),且来源于SP细胞亚群的NOD/SCID小鼠移植瘤中存在SP、non—SP细胞。SP细胞存在于人胆囊癌组织中,其范围为0.27%~2.3%。结论来源于GBC—SD的SP细胞亚群具有类似肿瘤干细胞的高致瘤性。
张志发秦仁义王敏朱峰石程剑何镇
关键词:胆囊癌干细胞成瘤能力
人胆囊癌CD133^+细胞亚群致瘤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胆囊癌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胆囊癌CD133+亚群的致瘤能力。方法:将人原代胆囊癌组织植入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并同人原代胆囊癌组织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FCM法检测CD133的表达情况,并分选出CD133+和CD133-亚群;对不同亚群细胞进行体外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移植瘤形成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移植瘤的组织表型。结果:FCM法检测显示,胆囊癌细胞中1.95%~3.24%的细胞CD133呈阳性表达;体外培养显示CD133+亚群比CD133-亚群具有更强的克隆球形成能力,在裸鼠体内也具有更强的肿瘤形成能力(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示,胆囊癌CD133+细胞形成的移植瘤同人原代胆囊癌具有相同的组织表型,均表达CA19-9和CD44 s。结论:人胆囊癌CD133+细胞亚群具有高致瘤性,其中可能富含有肿瘤干细胞。
石程剑秦仁义石秀春田锐王敏宫伟强
关键词:胆囊癌组织亚群单细胞悬液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f艋床资料。结果:22例中男4例,女18例;年龄16—74(平均47.0)岁。患者多以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部分无症状。超声诊断灵敏度为86.3%(19/22),CT诊断灵敏度为93.8%(15/16),MRI诊断灵敏度为100%(12/12)。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4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胰腺残端出血,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高,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田锐郭兴军王敏石程剑陈勇军朱峰谢晨成秦仁义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科学肿瘤囊性
DYRK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2(dual-specificity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regulated kinase2,DYRK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胰腺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DYRK2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DYRK2m R N A在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后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者(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88.9%的癌组织中D Y R K2蛋白的表达量低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DYRK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比例明显低于其癌旁组织(42.5%vs87.5%,X2=17.802,P<0.01),且DYRK2的表达与胰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X2=6.32,P<0.05).结论:DYRK2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李旭王敏江建新田锐石程剑秦仁义
关键词:胰腺癌淋巴结转移
无血清培养胆囊癌GBC-SD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的鉴定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离扩增肿瘤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性质.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胆囊癌GBC-SD细胞得到肿瘤细胞球.将肿瘤细胞球传代扩增,并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促使其分化;将肿瘤球和普通GBC-SD细胞分别种入96孔板,MTT检测增殖能力,并将肿瘤球和普通GBC-SD细胞分别植入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CD15s和CD24在肿瘤球细胞和普通GBC-SD细胞中的表达,筛选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胆囊癌细胞可以形成少量的肿瘤细胞球,并显示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含血清环境能够诱导其分化而贴壁生长;在动物实验中,肿瘤球细胞较普通GBC-SD细胞显示更强的致瘤能力(80.00%vs10.00%,P<0.05);标志物CD15s在肿瘤球的表达较普通GBC-SD细胞明显增高(2.56%±0.38%vs10.77%±0.93%,t=18.25,P<0.05).结论:人胆囊癌细胞GBC-SD的肿瘤干细胞可以通过无血清培养环境来分离和扩增,CD15s可能为其细胞表面标志物.
石程剑秦仁义王敏田锐张志发宫伟强
关键词:胆囊癌无血清培养基细胞表面标志物
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对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侧群细胞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换(EMT)对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侧群(SP)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GBC-SD中加入TGF-β1后,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β1处理GBC-SD前、后SP细胞亚群的表达比例;撤去TGF-β1后,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改变以及SP细胞亚群的表达比例.结果: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存在SP细胞,其比例约为0.87%;TGF-β1可诱导GBC-SD细胞向间质型细胞形态转化,并上调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和下调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的表达,TGF-β1处理后GBC-SD细胞中SP细胞亚群的表达比例增加至2.3%;撤去TGF-β1后,发生间质型转化的GBC-SD向上皮细胞形态转化,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表达下调和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表达上调,SP细胞逐渐恢复至TGF-β1诱导前的水平.结论:TGF-β1诱导的可逆性EMT上调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SP细胞亚群的表达,促进了肿瘤的衍进.
张志发秦仁义朱峰王敏李旭石程剑
关键词:胆囊癌侧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胰管结石的分型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分型方法,并根据分型选择合理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8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患者,男性57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2±23)岁。所有患者都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确诊,根据结石的位置、胰管有无狭窄,将胰管结石分为3型:I型43例,胰石位于主胰管,主要采用内镜取石或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Ⅱ型39例,胰石同时位于主胰管和分支胰管,主要采用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和(或)胰腺区段切除;Ⅲ型7例,结石位于分支胰管,主要采用胰腺区段切除。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胰漏6例(6.7%),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吻合口出血2例(2.2%),其中1例死亡;结石残留6例(6.7%),均为分支胰管结石残留。78例获得随访,57例生存至今;5例患者有间隙性腹痛需要内科治疗,7例患糖尿病(2例为胰腺次全切除,5例为胰体尾切除),结石复发5例,其中3例行第2次手术。结论根据结石在胰管内而不是在胰腺实质的部位提出的胰管结石分型方式,对于以“取尽结石并保留胰腺功能”为原则的胰管结石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陈勇军田锐王敏石程剑秦仁义邹声泉
关键词:胆结石胰腺管外科手术
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侧群细胞的耐药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人胆囊细胞系GBC—SD中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SP)的耐药特性,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SP、非sP细胞,采用MTT检测2种细胞亚群对5种化疗药物吉西他滨、顺铂、5-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米托蒽醌的药物敏感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吉西他滨处理的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SP细胞比例的变化,并通过RT—PCR、Western印迹检测SP、非SP细胞亚群中ABCG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吉西他滨、顺铂、5-氟尿嘧啶、米托蒽醌以对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IC50浓度分别作用SP、非SP细胞亚群1d后,SP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非SP细胞,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表阿霉素处理水平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经过吉西他滨处理3周后,sP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8.02%±0.13%比0.62%±0.08%,P〈O.05),且SP细胞明显高表达ABCG2基因。结论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sP细胞具有类似干细胞的耐药特性,耐药基因ABCG2高表达是其耐药的重要机制。
张志发秦仁义王敏朱峰石程剑何镇李旭陈冬
关键词:SP细胞多药耐药性肿瘤干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