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边伟红

作品数:21 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脑梗
  • 13篇脑梗死
  • 13篇梗死
  • 12篇急性
  • 10篇急性脑梗死
  • 6篇脑梗死患者
  • 6篇急性脑梗死患...
  • 5篇相关肽
  • 5篇内皮
  • 5篇基因
  • 5篇基因相关肽
  • 5篇降钙素
  • 5篇降钙素基因
  • 5篇降钙素基因相...
  • 5篇降钙素基因相...
  • 5篇钙素基因相关...
  • 4篇皮素
  • 3篇电刺激
  • 3篇血管
  • 3篇血浆

机构

  • 16篇同济大学
  • 5篇上海市第十人...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第十人...

作者

  • 21篇边伟红
  • 16篇刘学源
  • 14篇陈玉娟
  • 6篇杨红彦
  • 5篇杜望春
  • 5篇陈玉娟
  • 3篇杜新鲁
  • 3篇余静
  • 2篇贾怡蓓
  • 2篇余静
  • 2篇洪震
  • 2篇白雪
  • 2篇黄敬
  • 1篇刘学原
  • 1篇王菁
  • 1篇黄河
  • 1篇刘珂
  • 1篇刘珂
  • 1篇唐维桢
  • 1篇齐小忠

传媒

  • 4篇同济大学学报...
  • 3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山东医药
  • 2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梗死面积的关系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1(PAI-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小面积脑梗死36例、腔隙性脑梗死42例,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脑梗死患者病后24h、2d、14d、21d的血浆t-PA、PAI-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桨t-PA、PAI-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24h、2d、14d血浆t-PA水平显著降低,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病后21d两者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t-PA水平明显低于小面积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又明显低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P<0.01);不同面积脑梗死组之间PAI-1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水平降低及PAI水平升高;脑梗死面积越大的患者血浆t-PA水平降低程度越明显,而血浆PAI-1水平与梗死面积无关。
边伟红刘学源陈玉娟杜望春杨红彦
关键词:脑梗死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红藻氨酸癫痫大鼠颞叶皮层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变化
2009年
目的观察红藻氨酸癫痫大鼠颞叶皮层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细胞内转运的变化。方法利用红藻氨酸颈部皮下注射诱发大鼠癫痫发作,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颞叶皮层总GSK3β,同时分离细胞核与细胞质蛋白,分析细胞核和细胞质GSK3β水平。结果在诱发4、5级癫痫发作后4周,模型大鼠颞叶皮层总的GSK3β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发生了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迁移。结论红藻氨酸诱导的癫痫发作可促使GSK3β从胞质至胞核的迁移。
边伟红白雪陈玉娟杜望春黄敬刘学源
关键词:红藻氨酸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癫痫颞叶皮层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含量的动态变化临床意义。方法: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男性8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67.2±8.4)...
刘学源陈玉娟边伟红杜望春
文献传递
尤瑞克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尤瑞克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的方法,选择82例老年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静脉滴注,于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NIHSS评分、B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比较明显(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尤瑞克林治疗老年ACI值得进一步研究。
杨红彦边伟红陈玉娟刘学源
关键词:尤瑞克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
大鼠去肌腱对骨骼肌碳酸酐酶3蛋白表达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去肌腱对碳酸酐酶3(CA3)蛋白表达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切断大鼠同侧趾长伸肌或比目鱼肌远心端的肌腱,取术后7、14、28和56 d的两侧(去肌腱组和对照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肌肉组织,对相邻组织切片分别进行ATPase染色和CA3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法分析CA3蛋白表达水平,固相膜上原位酶活性分析CA3的磷酸酶活性。结果去肌腱组比目鱼肌组织形态无显著变化,趾长伸肌的快纤维逐渐肥大。相邻切片染色显示去肌腱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肌纤维ATPase染色和CA3免疫染色对应关系不变,即CA3免疫染色着色纤维即ATPase染色的型纤维。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去肌腱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CA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CA3的磷酸酶活性降低,且去肌腱组比目鱼肌的CA3的磷酸酶活性下降更为显著。结论去肌腱后骨骼肌CA3蛋白水平逐渐增加而磷酸酶活性降低。反映了骨骼肌运动对CA3影响的复杂性,提示评估运动对骨骼肌影响时需全面考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和活性状态。
赵艳玲吴亦影顾建帮刘珂边伟红黄河
关键词:骨骼肌比目鱼肌趾长伸肌磷酸酶活性
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及内皮素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内皮素(ET)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发病<24 h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以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分为轻症组、重症组,每组各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均于发病当天即给予治疗,并于发病24 h,第3 d、7 d、14 d测血浆NSE、ET水平,同时比较其疗效。结果TIA发生后24 h即出现NSE、ET水平升高,第3 d升高更明显,至第7 d起呈下降趋势,至第14 d进一步下降。轻症组NSE、ET水平低于重症组(P<0.05)。治疗后,巴曲酶治疗组NSE、ET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均P<0.05),巴曲酶治疗组总有效率(79.0%)高于常规治疗组(25.0%),轻症组(巴曲酶组90.0%,常规组33.3%)总有效率高于重症组(巴曲酶组66.7%,常规组16.7%)(均P<0.05)。结论巴曲酶可降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浆NSE、ET水平,并能反映病情及预后。
杜新鲁刘学源陈玉娟边伟红余静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巴曲酶内皮素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BNP水平,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血浆BNP水平越高(P<0.05)。但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无差异。结论BNP参与了急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杨红彦刘学源陈玉娟边伟红
关键词:脑钠素急性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
骨髓基质细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观察BMSCs移植对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皮下注射4周D-半乳糖(D-gal)的大鼠行双血管结扎术(2VO),术后24 h移植BMSCs入侧脑室下区(SVZ).6周后行水迷宫检测,比较各组大鼠认知功能改变情况,同时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MSCs向神经元转化情况.结果 D-gal加2VO大鼠在水迷宫中所行距离及所花时间均较对正常大鼠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gal加2VO大鼠认知功能有明显缺损,符合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特征.移植6周后BMSCs围绕侧脑室周边分布,有1%的细胞分化为胶质细胞,2%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同时观察到移植BMSCs 6周后大鼠在水迷宫中所行距离及所花时间较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泳动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D-gal皮下注射加2VO模型能导致明显的认知功能缺损,而BMSCs移植能显著改善这种认知功能损害,考虑与BMSCs能促进宿主脑内神经功能重塑有关.
黄敬杨嘉君陈玉娟边伟红余静刘学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骨髓基质细胞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MWH加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6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及脑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1),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脑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有关。
刘珂陈玉娟边伟红杨红彦刘学源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经颅多普勒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GF-1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40例脑梗死、20例腔隙性梗死、40例脑出血患者起病后3d内、2周时血清IGF-1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脑卒中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明显低于腔隙性梗死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周时血清IGF-1水平有恢复;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IGF-1水平可帮助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IGF-1可能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过程或脑出血周边组织可能存在缺血性损害。IGF-1在急性脑卒中时也许能通过血脑屏障而产生神经保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玉娟刘学源边伟红杜新鲁杨红彦
关键词: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