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佳状

作品数:63 被引量:237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4篇腰椎
  • 16篇椎弓
  • 16篇椎弓根
  • 13篇椎间盘
  • 13篇骨折
  • 12篇脊柱
  • 10篇内固定
  • 10篇后路
  • 9篇颈椎
  • 8篇入路
  • 8篇手术
  • 8篇螺钉
  • 7篇前路
  • 7篇椎弓根螺钉
  • 7篇椎管
  • 7篇椎间盘突出
  • 7篇复位
  • 6篇胸腰椎
  • 6篇腰椎间盘
  • 6篇退变

机构

  • 55篇遂宁市中心医...
  • 12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遂宁市人民医...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2篇成都市第五人...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宁夏自治区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天津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3篇郑佳状
  • 45篇陈宇
  • 44篇张智
  • 43篇汪凡栋
  • 25篇刘元彬
  • 16篇廖伟
  • 13篇蒋电明
  • 11篇唐龙
  • 6篇叶永杰
  • 5篇安洪
  • 4篇张娜
  • 4篇邓文
  • 3篇康小平
  • 3篇兰家平
  • 2篇汤逊
  • 2篇徐永清
  • 2篇王志强
  • 2篇张智
  • 2篇刘丹
  • 2篇阳波

传媒

  • 5篇中国实用医药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西部医学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二届海峡两...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6.01±0.98)分,腿痛 VAS为(5.47±0.63)分,功能障碍指数(ODI)为(64.47±2.06)%,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2.01±1.08)mm ,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47±1.13)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95±1.06)mm ;固定节段头侧节段椎间活动度(ROM)为(8.11±1.21)°,固定节段 ROM为(8.47±1.63)°,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86±1.36)°。27例39个椎间隙采用减压结合 Dynesys固定,7例单间隙行单纯Dynesy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获得25~45个月随访,平均3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为(1.85±1.03)分,腿痛 VAS为(1.54±0.18)分,ODI为(11.42±1.51)%,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1.85±0.93)mm,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34±1.02)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62±0.97)mm;固定节段头侧节段 ROM为(8.85±1.33)°,固定节段 ROM为(4.54±1.78)°,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62±1.21)°。结论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限制保留固定节段活动度、缓解腰腿痛、改善腰腿功能,对相邻节段无明显影响,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郑佳状张亨闰蒋电明张智蔡奇霖陈宇刘丹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椎弓根内固定器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10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7例腰骶段结核。男5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6岁。病程5~21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有腰骶部疼痛、下肢单侧或双侧放射性疼痛、肌力及浅感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L_(5)、S_(1)病变,符合结核病变表现;腰骶角16.4~28.5°,平均18.6°。红细胞沉降率为28~105 mm/1 h,平均61 mm/1 h。手术前后联合四联抗结核治疗。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70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术前3例Frankel 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术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取骨区疼痛,1例出现上腹部不适、纳差,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3.4~34.2°,平均28.6°;根据Bridwell标准,5例植骨达Ⅰ级骨融合、2例Ⅱ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骨融合,腰骶段稳定性重建及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兰家平汤逊徐永清王述红张智郑佳状汪凡栋陈宇蔡奇霖冉茂波刘元彬
关键词:腰骶段结核前路手术自体骨植骨
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9~63岁,平均38岁;T11骨折1例,T12骨折7例,L1骨折11例,L2骨折4例,L3骨折5例,L4骨折2例,L5骨折1例;骨折椎体平均高度48%,术前后凸角平均28.8°,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3例,C级7例,D级3例,E级3例。所有病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复位,经伤椎及上下椎椎弓根固定。结果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至平均96%,后凸角矫正至前凸角平均6.2°,29例获得13~25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5例,B级5例,C级6例,D级4例,E级9例,伤椎椎体高度平均为93.6%,前凸角平均为5.3°。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郑佳状张亨闰蒋电明安洪康小平张智蔡奇霖陈宇
关键词:脊柱骨折
紫草素对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IL-1β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采用CCK-8检测紫草素对髓核细胞毒性及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IL-1β处理组和IL-1β+紫草素处理组,hoche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髓核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及各组髓核细胞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紫草素浓度在5、10、15μM时对髓核细胞活性没有毒性,且10μM时对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增加最明显,因此,选择浓度为10μM的紫草素进行后续实验。紫草素可明显降低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水平;降低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的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亦能明显增加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内p-PI3K和p-AKT蛋白表达。结论紫草素能抑制IL-1β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凋亡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
叶禾张智郑佳状汪凡栋陈宇宋昭君刘元彬廖伟唐龙
关键词:紫草素IL-1Β髓核细胞凋亡PI3K/AKT通路
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2012年
目的总结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7年1至2011年3月,共收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理基础:先天性颈椎管狭窄3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5例,后纵韧带骨化3例,颈椎不稳3例,黄韧带骨化1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例,颈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3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0-8分,平均4.5分。在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理基础分别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固定等手术方式进行减压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并获得8~55个月随访,平均38.6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7分,平均13.2分。改善率为64.4%;优良率为79.8%。结论针对不同病理基础所致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进行有针对性减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郑佳状蒋电明张亨闰张智蔡奇霖汪凡栋李磊廖伟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外科手术
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疗效分析
2022年
目的 探讨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 PTK)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采用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的90例PTK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24个月时的影像学参数和临床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140~235 min,平均(208.40±53.17)min,术中出血量为400~1200mL,平均(621.54±80.26) mL;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随访12~24个月,平均(12.53±2.16)个月,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术后2周和术后24个月时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tic,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显著高于术前,胸腰段Coob角、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末次随访时胸腰段Coob角、TK、PT、SVA显著高于术后2周,SS、LL显著低于术后2周(P<0.05)。术后2周和术后24个月时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24个月时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低于术后2周(P<0.05)。术后24个月时,患者SRS-22评分中的疼痛、心理状况、自我形象、功能状况及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双下肢短暂麻木,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 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PTK患者疗效显著,可缓解疼痛程度,改善功能障碍,恢复矢状面平衡,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汪凡栋郑佳状陈宇刘元彬廖伟宋昭君唐龙王淼
关键词:截骨术
两种不同复位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郑佳状张亨闰蒋电明张智蔡奇霖陈宇汪凡栋邓文
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器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骨科脊柱手术的椎体万向复位器,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传送仓,所述传送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机...
汪凡栋郑佳状陈宇
文献传递
椎间孔镜经横突间入路治疗L_(5)-S_(1)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经横突间入路治疗L_(5)-S_(1)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12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56~72岁,平均58.5岁,均行椎间孔镜经横突间入路髓核摘除,采用腰腿痛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优良率。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疗效,术后优良率为91.67%。结论椎间孔镜经横突间入路治疗L_(5)-S_(1)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性好、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
刘元彬张智郑佳状陈宇汪凡栋廖伟宋昭君
关键词:椎间盘切除术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总结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8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成人颈椎骨折脱位127例,对随访2年以上的35例行疗效分析。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19~68岁,平均35.5岁;单侧小关节绞锁13例,双侧小关节绞锁18例,椎弓根骨折4例;单纯脱位26例,骨折脱位9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例,B级7例,C级18例,D级4例,E级2例。后路采用小关节撬拨解锁复位27例,后路关节突切除解锁复位4例,后路经内固定压棒复位4例,患者均行经侧块螺钉固定;前路采用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26例,前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9例。采用影像学对颈椎序列、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进行评价,采用ASIA神经功能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围手术期安全,未发生手术相关、卧床相关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序列、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恢复好。35例获得随访27~96个月,平均41.5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序列、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维持好;ASIA分级:A级4例,B级0例,C级3例,D级4例,E级24例。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恢复和维持颈椎序列、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神经功能改善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郑佳状张智陈宇汪凡栋刘元彬宋昭君廖伟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联合入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