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智

作品数:73 被引量:312H指数:10
供职机构:遂宁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0篇腰椎
  • 20篇骨折
  • 18篇后路
  • 17篇椎弓
  • 17篇椎弓根
  • 17篇内固定
  • 16篇椎间盘
  • 12篇手术
  • 12篇脊柱
  • 10篇腰椎间盘
  • 9篇胸腰椎
  • 9篇椎间盘突出
  • 8篇入路
  • 8篇突出症
  • 8篇椎间盘突出症
  • 8篇固定术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6篇手术治疗
  • 6篇椎骨

机构

  • 72篇遂宁市中心医...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乐山市人民医...

作者

  • 72篇张智
  • 55篇陈宇
  • 51篇汪凡栋
  • 44篇郑佳状
  • 23篇刘元彬
  • 15篇廖伟
  • 9篇蒋电明
  • 7篇叶永杰
  • 7篇唐龙
  • 6篇康小平
  • 5篇张娜
  • 4篇兰家平
  • 4篇阳波
  • 4篇李磊
  • 4篇邓文
  • 3篇刘丹
  • 3篇米宁
  • 2篇汤逊
  • 2篇徐永清
  • 2篇安洪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医药
  • 4篇四川省医学会...
  • 4篇第二届海峡两...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西部医学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中国伤残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6.01±0.98)分,腿痛 VAS为(5.47±0.63)分,功能障碍指数(ODI)为(64.47±2.06)%,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2.01±1.08)mm ,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47±1.13)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95±1.06)mm ;固定节段头侧节段椎间活动度(ROM)为(8.11±1.21)°,固定节段 ROM为(8.47±1.63)°,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86±1.36)°。27例39个椎间隙采用减压结合 Dynesys固定,7例单间隙行单纯Dynesy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获得25~45个月随访,平均3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为(1.85±1.03)分,腿痛 VAS为(1.54±0.18)分,ODI为(11.42±1.51)%,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1.85±0.93)mm,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34±1.02)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62±0.97)mm;固定节段头侧节段 ROM为(8.85±1.33)°,固定节段 ROM为(4.54±1.78)°,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62±1.21)°。结论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限制保留固定节段活动度、缓解腰腿痛、改善腰腿功能,对相邻节段无明显影响,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郑佳状张亨闰蒋电明张智蔡奇霖陈宇刘丹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椎弓根内固定器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10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7例腰骶段结核。男5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6岁。病程5~21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有腰骶部疼痛、下肢单侧或双侧放射性疼痛、肌力及浅感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L_(5)、S_(1)病变,符合结核病变表现;腰骶角16.4~28.5°,平均18.6°。红细胞沉降率为28~105 mm/1 h,平均61 mm/1 h。手术前后联合四联抗结核治疗。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70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术前3例Frankel 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术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取骨区疼痛,1例出现上腹部不适、纳差,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3.4~34.2°,平均28.6°;根据Bridwell标准,5例植骨达Ⅰ级骨融合、2例Ⅱ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骨融合,腰骶段稳定性重建及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兰家平汤逊徐永清王述红张智郑佳状汪凡栋陈宇蔡奇霖冉茂波刘元彬
关键词:腰骶段结核前路手术自体骨植骨
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9~63岁,平均38岁;T11骨折1例,T12骨折7例,L1骨折11例,L2骨折4例,L3骨折5例,L4骨折2例,L5骨折1例;骨折椎体平均高度48%,术前后凸角平均28.8°,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3例,C级7例,D级3例,E级3例。所有病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复位,经伤椎及上下椎椎弓根固定。结果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至平均96%,后凸角矫正至前凸角平均6.2°,29例获得13~25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5例,B级5例,C级6例,D级4例,E级9例,伤椎椎体高度平均为93.6%,前凸角平均为5.3°。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郑佳状张亨闰蒋电明安洪康小平张智蔡奇霖陈宇
关键词: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PKP术后术椎再塌陷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9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 phoplast y,PKP)是治疗OVCF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手术椎体再次塌陷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PVP/PKP术后术椎再次塌陷时常发生,术椎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inter vertebralcleft,IVC)、骨折椎体位于胸腰椎交界区域、术椎更大的椎体后凸角、行PKP术、术中骨水泥呈团块状分布、过度前缘椎体高度恢复及术后未严格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应用PVP/PKP术治疗OVCF时应考虑上述再塌陷危险因素,以降低发生术椎再次塌陷的风险。
王淼罗小辑陈宇汪凡栋张智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
紫草素对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IL-1β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采用CCK-8检测紫草素对髓核细胞毒性及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IL-1β处理组和IL-1β+紫草素处理组,hoche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髓核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及各组髓核细胞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紫草素浓度在5、10、15μM时对髓核细胞活性没有毒性,且10μM时对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增加最明显,因此,选择浓度为10μM的紫草素进行后续实验。紫草素可明显降低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水平;降低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的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亦能明显增加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内p-PI3K和p-AKT蛋白表达。结论紫草素能抑制IL-1β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凋亡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
叶禾张智郑佳状汪凡栋陈宇宋昭君刘元彬廖伟唐龙
关键词:紫草素IL-1Β髓核细胞凋亡PI3K/AKT通路
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2012年
目的总结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7年1至2011年3月,共收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理基础:先天性颈椎管狭窄3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5例,后纵韧带骨化3例,颈椎不稳3例,黄韧带骨化1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例,颈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3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0-8分,平均4.5分。在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理基础分别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固定等手术方式进行减压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并获得8~55个月随访,平均38.6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7分,平均13.2分。改善率为64.4%;优良率为79.8%。结论针对不同病理基础所致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进行有针对性减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郑佳状蒋电明张亨闰张智蔡奇霖汪凡栋李磊廖伟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外科手术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对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0例得到随访,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14天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34±1.56)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12±1.26)分,14天为(2.23±1.12)分,末次随访为(1.56±1.13)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技术不当,术后锻炼不当,术后病变节段的退变,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减压联合椎间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选择方法.
张智郑佳壮刘丹蔡奇霖
关键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减压内固定
载BDNF基因阳离子超声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技术治疗大鼠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破裂技术介导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阳离子微泡(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loaded cationic nanobubbles,BDNF/CNBs)治疗大鼠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9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构建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Allen法)后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载BDNF基因阳离子微泡(BDNF/CNBs)组;BDNF基因+超声(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ultrasound,BDNF+US)组;载BDNF基因阳离子微泡+超声(BDNF/CNBs+US)组,每组24只。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药物后再按上述分组进行处理,在不同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及再生情况;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DN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偶联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最终采用BBB法(Basso,Beattie,and Bresnahan test,BBB)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实验所制备的BDNF/CNBs阳离子超声微泡的平均粒径为(339.8±210.3)nm,Zeta电位为(24.30±6.24)mV。BDNF/CNBs+US治疗组能有效减轻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增加BDNF基因及BDNF蛋白的表达(0.61±0.10 vs. 0.70±0.13 vs. 0.83±0.15 vs. 1.55±0.19,P=0.000;31.65±1.30 vs. 45.62±1.50 vs. 49.55±1.20 vs. 75.83±2.10,P=0.000);与对照组相比,BDNF/CNBs+US治疗组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增多(51.00±4.95vs. 90.80±6.87 vs. 99.60±7.50 vs. 159.40±8.56,P=0.000),神经元凋亡数明显减少(60.19±1.84 vs. 54.97±2.40 vs. 36.70±2.23 vs. 17.08±1.42,P=0.000);且最终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即表现为明显增高的BBB评分(10.10±0.33 vs. 10.60±0.43 vs. 11.70±0.36 vs. 17.20±0.45,P=0.000)。结论:载BDNF阳离子超声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治疗能有效地将BDNF基因转染入损伤脊髓组织,并能促进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以BDNF/CNBs为基础的超声辐照联合基因治疗在治疗脊髓损伤�
宋昭君胡侦明叶永杰郑佳状汪凡栋陈宇刘元彬张智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脊髓损伤基因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骨科手术管理策略
2020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国内目前仍有大量的确诊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避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因骨科手术在院内交叉感染是一项重要的防控工作。本研究参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围术期感染控制的指导建议》等规范,对疫情期间患者的手术原则、术前准备与评估、手术转运,病房及手术室防控,术中及术后的防控要点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骨科手术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叶禾张智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措施骨科手术管理策略
X线平片、CT与MRI对脊柱骨折诊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不同影像学技术在检查诊断脊柱骨折时的表现,分析各自的优势与弊端。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CT与MRI检查,统计诊断情况。结果:相比之下,X线在观察脊柱序列、多椎体连贯性或者跳跃式骨骼方面占绝对优势,对骨折脱位、椎体滑脱问题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CT的优势主要是能清晰地呈现出骨质破坏、小关节相关问题。MRI能全面观察脊柱的矢状位,在软组织成像、椎体创伤及病变性质上占据优势。结论:X线、CT与MRI诊断脊柱骨折各有优缺点,为全面测评患者的真实病情,特殊情况下要综合使用以上这三种影像学技术。
汪凡栋张智郑佳状陈宇刘元彬廖伟宋昭君唐龙王淼
关键词:脊柱骨折X线CTMRI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