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焕相

作品数:68 被引量:169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6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4篇细胞
  • 37篇干细胞
  • 24篇间充质干细胞
  • 24篇充质干细胞
  • 18篇分化
  • 13篇迁移
  • 13篇间充质
  • 13篇骨髓间充质
  • 13篇骨髓间充质干...
  • 7篇丝素
  • 7篇细胞迁移
  • 7篇纤维细胞
  • 7篇成纤维细胞
  • 6篇蛋白
  • 6篇神经干
  • 6篇神经干细胞
  • 6篇神经元
  • 5篇星形
  • 5篇星形胶质
  • 5篇星形胶质细胞

机构

  • 58篇苏州大学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滨州医学院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山西省人民医...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广州市恺泰生...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三峡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8篇张焕相
  • 14篇徐晓静
  • 9篇叶荣
  • 8篇贺丽虹
  • 7篇郑彦文
  • 6篇辛莲
  • 6篇张俊克
  • 6篇董运海
  • 6篇韩甫
  • 6篇宋雪慧
  • 6篇张锋
  • 6篇王丹
  • 5篇周俊松
  • 5篇段巧艳
  • 5篇张军超
  • 5篇王敏
  • 5篇刘靖
  • 5篇包普花
  • 5篇周春雷
  • 5篇鲍柳君

传媒

  • 13篇苏州大学学报...
  • 5篇中国细胞生物...
  • 4篇解剖学报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解剖学杂志
  • 3篇中国生物医学...
  • 2篇细胞生物学杂...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Curren...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家禽
  • 1篇Journa...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贵州医药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12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饲养层体系的建立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被引量:4
2007年
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离、抑制分化培养获得的多潜能细胞。ES细胞的研究已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ES细胞在体外培养不仅要保持其增殖能力,而且要维持其未分化的状态。由于饲养层细胞能分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等抑制ES细胞分化的因子,目前,ES细胞的培养主要是以饲养层来维持其干细胞特性。本实验探讨了胎鼠成纤维细胞(MEF)的分离培养、传代及其作为饲养层细胞的处理条件,建立快速稳定的MEF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小鼠ES细胞的适宜培养、传代条件。
盛利琴叶荣陈学进韩甫张焕相
关键词:饲养层细胞胚胎干细胞白血病抑制因子ES细胞原始生殖细胞鼠成纤维细胞
一种基于miR-9的肝损伤靶向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肝损伤靶向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由间充质干细胞转染或感染核酸制备得到,其高表达miR‑9,具体制备为将人间充质干细胞转染miR‑9模拟物(mimic或agomir)或感染表达miR‑9的病毒制备...
张焕相黄萍贺丽虹
文献传递
EDC/NHS交联改性再生桑蚕丝素纳米纤维被引量:3
2012年
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再生桑蚕丝素纳米纤维,并用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亚胺(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进行交联改性,考察了交联改性前后,桑蚕丝素纳米纤维微观形貌及聚集态结构等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对纳米纤维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经EDC/NHS交联改性后,纤维直径由250 nm增加到320 nm,纤维表面变粗糙,且纤维发生弯曲变形;丝素的结构以Silk II为主,并含有部分无规卷曲或Silk I构象;桑蚕丝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和亲水性有所提高,且交联改性后的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明津法刘蓉张焕相左保齐
关键词:静电纺丝交联红外光谱
大鼠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2008年
目的建立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原代培养并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条件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DMEM分别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h和24h;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鉴定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样细胞。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106、CD90、CD29和CD44标记物,不表达CD71、CD45和CD34,回收得到的条件培养基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这些神经样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呈β微管蛋白Ⅲ、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阳性,且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脑皮层细胞条件培养液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
周俊松董运海钱燕翔徐路尧宋琳宋雪慧辛莲张焕相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样细胞细胞分化
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
2008年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原代培养体系并进行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研究。方法:原代混合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细胞;混合培养体系用血清培养基培养6d后换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显色鉴定此培养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类型,并在不同时间段加入BrdU,用于分析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换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分层现象;神经元及其前体细胞的比例逐渐上升,而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缓慢下降;增殖细胞的比例在0~24h、24~48h、48~72h时间段里逐渐增加,而在72~96h、96~120h时间段里逐渐减少。结论: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细胞混合培养体系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促进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
周俊松董运海宋雪慧辛莲张焕相
关键词:神经元前体细胞神经元无血清培养基增殖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及神经蛋白的动态表达
2008年
背景:现阶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并不统一。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及其定向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的动态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及蛋白分子水平检测,于2006-09/2007-01在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2只。胎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产品,成纤维生长因子、丁羟基茴香醚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resco产品。方法:Per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7L-1。设立2组,诱导组用含10%胎牛血清和10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的L-DMEM培养基预诱导24h后,再以含2%二甲基亚砜和200μmol/L丁羟基茴香醚的L-DMEM无血清培养基诱导1,3,5h。对照组始终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培养。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细胞表型。结果:预诱导24h,胞体由原来的长梭形变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伸出多个短棒状突起,可见2~3个核仁,细胞间漩涡状生长趋势消失,排列无规律;诱导1~3h,细胞逐渐变圆,胞质收缩明显,折光性增强,双级或多极的突起互相连接呈网状;诱导5h,突起出现一、二级分支。诱导1h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表面抗原巢蛋白;3h后巢蛋白达高峰,同时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5h后巢蛋白表达下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达高峰。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巢蛋白表达为阴性。结论:在添加化学诱导剂之前先使用成纤维生长因子进行预诱导,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转化,且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顺序与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一致。
段祥段巧艳栾希英张焕相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神经元分化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神经细胞分化趋化性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初步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成神经细胞分化不同阶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趋化性迁移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并予以传代。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丁羟基茴香醚(BHA)相结合的方法诱导BMSCs向成神经细胞分化,并用特异性标志物进行鉴定,利用Dunn chamber建立体外迁移模型,评估PDGF对不同分化阶段BMSCs定向迁移的影响。结果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获得了纯化的大鼠BMSCs。诱导组BMSCs变为神经元样细胞,而对照组的BMSCs形态无变化。Dunn chamber分析显示,分化不同阶段的BMSCs对PDGF的趋化程度不同:和对照组相比较,未诱导的BMSCs、预诱导24h和诱导5h的分化细胞的迁移速率得到明显提高(P<0.05);而未诱导的BMSCs、维持18h和维持48h的分化细胞的迁移效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BMSCs可以被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分化不同时期的细胞有不同的迁移能力。
张俊克郑彦文吴丹周春雷刘靖王丹徐晓静张焕相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分化迁移
诱导分化过程中不同融合状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差异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案已基本成熟,但是诱导过程中影响分化效果的因素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观察诱导时机的选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1在苏州大学江苏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完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50~200g。方法: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107L-1密度分组培养,诱导组分别于接种当时、细胞达50%~60%融合时、细胞达85%~95%融合时加入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非诱导组采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7,14,21,28d行钙钴染色、Von-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细胞能力。定期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结果:经钙钴染色后,诱导组大部分染色的细胞呈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细胞颗粒,大多数多角形细胞呈阳性,如铺路卵石样排列,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见片状强阳性细胞,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数量最多,结节体积最大。非诱导组未见片状强阳性细胞。Von-Kossa染色后可见深棕色致密结节。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形成结节较早,同期相比数量较其他组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与同期非诱导组相比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表现细胞成骨分化特点。结论:初始接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细胞间相互接触程度越高,成骨能力越强。
段巧艳段祥栾希英张焕相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骨组织工程
成神经细胞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干细胞因子的趋化性迁移
2010年
目的研究成神经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干细胞因子(SCF)的趋化性迁移。方法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体外传代并扩增纯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多向分化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丁羟基茴香醚(BHA)联合诱导剂对BMSCs进行成神经细胞诱导,观察分化各时期的细胞形态变化。利用Dunn chamber研究SCF对不同分化阶段BMSCs趋化性迁移的影响。结果 Dunn chamber迁移实验显示,SCF诱导实验组细胞的迁移速率和迁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SCF对BMSCs具有趋化作用。此外,分化不同状态的BMSCs向SCF的趋化迁移程度也不同。结论 BMSCs可以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其对SCF的趋化性迁移与分化状态密切相关。
刘毅徐晓静张俊克郑彦文王兴凯张焕相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因子迁移
VEGF通过调节黏着斑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及铺展被引量:2
2012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能在体外趋化剂或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进行定向迁移,体内移植后可趋向迁移至脑瘤病灶区。细胞黏附是细胞迁移的首要条件,了解细胞黏附及其调控有助于细胞迁移机制的研究。细胞黏附及铺展涉及到黏着斑(fo-cal adhesions,FAs)的动态变化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排。细胞铺展面积在黏附过程中逐渐增大,黏附初期形成的小的黏着复合物逐渐成熟,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FAs。肌动蛋白(F-actin)聚集形成的螺线圈样微丝结构逐渐被应力纤维代替,细胞也由圆形变为具有极性的梭形或多角形。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和桩蛋白(paxillin)具有调节FAs聚合及骨架重排的作用,其中,Y397-FAK和Y31/Y118-paxillin的磷酸化活性在细胞铺展过程中不断变化。FAs组装时,Y397-FAK的磷酸化活性升高;FAs成熟后,Y397-FAK的磷酸化活性下降。活化的FAK能够磷酸化Y31/Y118-paxillin,激活的paxillin参与调节细胞骨架的形成和排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诱导的MSCs黏附过程中,细胞面积变大,完全铺展的时间缩短,黏着斑及细胞骨架的形成均提前。另外,VEGF诱导的细胞铺展过程中形成的FAs形态细长,数量较多。该研究表明,VEGF通过调节黏着斑和细胞骨架促进MSCs的黏附与铺展,提示VEGF可以通过调节黏着斑进而调控MSCs的定向迁移,为细胞迁移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惠荟吕静雅胡雅楠徐晓静张焕相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VEGF黏着斑细胞黏附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