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玲仙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哮喘
  • 5篇变应原
  • 4篇过敏
  • 3篇支气管
  • 3篇支气管哮喘
  • 3篇受体
  • 3篇特异
  • 3篇特异性
  • 3篇气管
  • 3篇细胞
  • 3篇粒细胞
  • 3篇过敏性
  • 3篇黑胸大蠊
  • 3篇TOLL样受...
  • 2篇嗜碱
  • 2篇嗜碱粒细胞
  • 2篇蟑螂
  • 2篇哮喘患者
  • 2篇免疫
  • 2篇交叉性

机构

  • 9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13篇曹玲仙
  • 12篇许以平
  • 7篇姚苏杭
  • 6篇朱丽君
  • 4篇郭胤仕
  • 4篇王利民
  • 4篇杨玲
  • 3篇王群
  • 2篇王菁兰
  • 2篇张君
  • 1篇邹寒冰
  • 1篇秦慧
  • 1篇郑佐娅
  • 1篇陆丽华
  • 1篇赵旭霁
  • 1篇王菁蓝
  • 1篇王金德
  • 1篇刘斌
  • 1篇王建华
  • 1篇王茂

传媒

  • 4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2007上海...
  • 1篇全国过敏性疾...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患哮喘产妇的新生儿脐血IL-8测定
2000年
葛伟国许以平姚苏杭曹玲仙王茂
关键词:哮喘产妇新生儿脐血IL-8
黑胸大蠊体部和粪中变应原的交叉性与哮喘的关系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黑胸大蠊体部浸液 (WBE)和粪浸液 (FE)的变应原交叉性及其与哮喘的关系。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人各 30例 ,分别以WBE和FE作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HBDT)和sIgE检测 (ELISA法 )。采用SDS 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和确定变应原的组分 ,进而用ELISA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观察WBE和FE的交叉性。结果 1.哮喘组HBDT和sIgE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 (P <0 .0 5 ) ;2 .SDS PAGE显示 ,WBE至少有 30条可分辨的蛋白条带 ,而FE有 15条蛋白带 ,其中至少有 8条(97.4、79.5、72、6 6、4 3、4 1、36、2 4kd)与WBE处于相同的位置 ,免疫印迹试验显示 ,9例sIgE呈阳性的哮喘患者中 88.9% (8/ 9)出现阳性条带 ,其中 72、36kd较常见 ;3.将WBE或FE预先与阳性血清作用后可抑制阳性血清的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的阳性反应。结论黑胸大蠊的体部和粪便中具有相似的变应原性 ,与哮喘的发病有关 ,其主要变应原组分为 72、36kd。
许以平张君姚苏杭朱丽君王菁兰曹玲仙
关键词:变应原哮喘黑胸大蠊免疫印迹试验阳性血清
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交叉抗原成分比较被引量:6
2000年
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交叉抗原成分进行分析 ,为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行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的克隆、测序和重组表达做前期工作。制备纯种黑胸大蠊及美洲大蠊的体部浸出液 ,采用SDS PAGE (12 %分离胶 )分离蛋白成分 ,用Coomassi亮蓝染色 ,比较两种来源蛋白成分的差异。然后将蛋白电转至PVDF膜 ,以兔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 (WBE )抗体作为第一抗体 ,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以判断两种蟑螂的交叉抗原成分。两种蟑螂体部浸出液蛋白成分的SDS PAGE带型略有差异 ,主要是条带密度不一致 ,而从其疏密分布 (分布型式 )上看 ,两者间存在相当多的分子量相同或相近组分。经SDS PAGE分离的条带多达近 30条 ,分子量相同的组分多达 2 0余条。免疫印迹表明 ,针对兔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 (WBE )抗体 (IgG )有交叉反应的抗原成分多达 10几条。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的蛋白成分或变应原组分间存在交叉反应成分。提示 ,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一步对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进行克隆、测序或重组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王金德许以平曹玲仙姚苏杭
关键词:黑胸大蠊美洲大蠊变应原
PGN、LPS、PolyⅠ:C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的作用
目的:研究PGN、LPS、PolyⅠ:C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的作用,进而了解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上Toll样受体的活性。 方法:分别用PGN、LPS、PolyⅠ:C刺激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
杨玲许以平曹玲仙王群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嗜碱粒细胞TOLL样受体LPS
文献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监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4例NSCLC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反映病程进展情况的TNM分期中T、N、M各参数以及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VEGF水平与肺癌侵袭范围密切相关,T3鄄T4患者血清VEGF升高率明显高于T1鄄T2患者(P<0.01)。血清VEGF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程度密切相关,N3患者血清VEGF较N1鄄N2患者明显升高(P<0.01)。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中72.7%(16/22)血清VEGF升高,而无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仅40.6%(13/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VEGF与患者生存期亦密切相关,生存≥6个月者37.5%(9/24)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而生存期<6个月者66.7%(20/30)的患者血清VEGF升高,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与NSCLC患者的病程进展及生存期相关,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
刘斌郑佐娅陈燕曹玲仙秦慧赵旭霁陆丽华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变应性疾病患者对蜚蠊变应原特异性血清学反应的研究
目的蜚蠊(俗名蟑螂)在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变应性疾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我国蜚蠊的三种常见品种:黑胸大蠊、美洲大蠊、德国小蠊在变应性疾病患者中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以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抗原性及其...
郭胤仕许以平王利民朱丽君曹玲仙
文献传递
PGN、LPS、Poly I:C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的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为探讨PGN、LPS和Poly I:C刺激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的比较,并了解患者嗜碱粒细胞上Toll样受体(TLR)的活性,分别用PGN、LPS和Poly I:C刺激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观察其脱颗粒指数(DI)、特异性IgE以及与嗜碱粒细胞表面IgE受体的关系,同时检测了患者过敏原皮试、特异性IgE和尘螨刺激的嗜碱粒细胞DI。结果表明:PGN对患者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作用强于LPS和Poly I:C[DI分别为(40.7±10.9)%对(19.6±8.9)%、(22.5±7.9)%,P<0.01],同时对患者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作用也强于正常对照组[(40.7±10.9%)对(15.2±9.0%,P<0.01)]。PGN刺激与粉尘螨刺激DI不相关(P>0.05)。PGN可增强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的释放能力,其嗜碱粒细胞上存在着相应的TLR。
杨玲许以平曹玲仙王群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嗜碱粒细胞TOLL样受体
黑胸大蠊体部和粪中变应原的交叉性及与哮喘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黑胸大蠊体部浸液 (WBE)和粪浸液 (FE)的变应原交叉性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人各 30例 ,分别以WBE和FE作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HBDT)、ELISA进行比较。采用SDS 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和确定变应原的组分 ,进而用ELISA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观察WBE和FE的交叉性。结果 :①哮喘组HBDT和sIgE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 (P <0 0 5 ) ;②SDS PAGE显示 ,WBE至少有 30条可分辨的蛋白条带 ,而FE有 15条蛋白带 ,至少有 8条(97 4kD、79 5kD、72kD、6 6kD、4 3kD、4 1kD、36kD、2 4kD)与WBE处于相同的位置 ,免疫印迹试验显示 ,9例sIgE呈阳性的哮喘患者中 88 9% (8/ 9)出现阳性条带 ,其中 72kD、36kD较常见 ;③将WBE或FE预先与阳性血清作用后可抑制阳性血清的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的阳性反应。结论 :黑胸大蠊的体部和粪便中具有相似的变应原性 ,与哮喘的发病有关 ;其主要变应原组分为 72kD、36kD。
许以平张君姚苏杭朱丽君王菁兰曹玲仙
关键词:黑胸大蠊交叉反应性哮喘
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对蟑螂变应原特异性IgE反应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对不同种属蟑螂的过敏反应程度,以探讨不同种属蟑螂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抗原性及其程度. 方法:用ELISA法检测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对三种蟑螂: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
郭胤仕许以平朱丽君王利民曹玲仙姚苏杭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文献传递
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特异性IgE探讨三种蟑螂的交叉抗原性
2005年
用ELISA法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对三种常见蟑螂: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sIgE),以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抗原性及其程度。结果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sIgE阳性率分别为24.1%、16.7%和14.8%。美洲大蠊与黑胸大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74.5%,美洲大蠊与德国小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74.2%,黑胸大蠊与德国小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5.5%。美洲大蠊头部和体部sIgE阳性率分别为17.3%和13.4%;黑胸大蠊头部和体部sIgE阳性率分别为12.1%和9.6%。美洲大蠊头部抗原与其体部抗原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2.5%;黑胸大蠊头部抗原与其体部抗原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8.2%;ELISA交叉抑制实验结果显示,三种蟑螂相互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交叉抑制现象。表明三种蟑螂间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不同部位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抗原性成分,即具有共同的IgE结合组分。
郭胤仕许以平王利民朱丽君曹玲仙姚苏杭王建华
关键词:变应性疾病变应原特异性IGE蟑螂交叉反应抗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