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丽

作品数:124 被引量:896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西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9篇天文地球
  • 5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7篇地震
  • 19篇地震活动
  • 14篇强震
  • 12篇震源
  • 12篇前兆
  • 11篇地震前
  • 11篇震前
  • 10篇地震预报
  • 10篇应力场
  • 8篇地震前兆
  • 8篇孕震
  • 8篇强震活动
  • 7篇地壳
  • 7篇地震活动性
  • 7篇地震序列
  • 7篇震源机制
  • 6篇地震预测
  • 6篇区域应力场
  • 5篇震源机制解
  • 5篇列车

机构

  • 49篇山西省地震局
  • 48篇中国地震局
  • 23篇太原大陆裂谷...
  • 17篇云南大学
  • 9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国家地震局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太原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云南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天津市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23篇李丽
  • 26篇张国民
  • 14篇宋美琴
  • 10篇马宏生
  • 10篇吴昊昱
  • 10篇李宏伟
  • 9篇梁向军
  • 9篇陈颙
  • 9篇张淑亮
  • 8篇石耀霖
  • 8篇陈棋福
  • 7篇王霞
  • 6篇李纲
  • 5篇陈化然
  • 5篇王霞
  • 5篇吕芳
  • 4篇杨锋杰
  • 4篇刘杰
  • 4篇韩忠东
  • 4篇付虹

传媒

  • 15篇地震
  • 9篇地震地磁观测...
  • 9篇国际地震动态
  • 8篇山西地震
  • 8篇中国地震
  • 6篇地震研究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震学报
  • 2篇科技通报
  • 2篇噪声与振动控...
  • 2篇华南地震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内陆地震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8篇2004
  • 5篇2003
  • 6篇2002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强震重复性模式的讨论
1994年
根据位错量与地震应变能的关系及岩石不均匀脆性材料在受力后小破裂增加的特点,本文对华北这一相对完整块体的强震、强震丛、中强地震的活动参数与发震时间间隔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强震重复性的非线性简化模式,对强震丛之前中强地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力学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两个具体问题:①如何估计地震活动高潮时段开始时间;②高潮时段强震规模与结构的估计。
姜秀娥张国民李丽
关键词:地震强震
大同地震窗P波频散衰减的异常变化特征
宋美琴王霞李宏伟梁向军李丽
“中国数字地震科学计划(建议书)”概述被引量:1
2003年
介绍了制定中国数字地震科学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 ,及其与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关系。
陈高孟潭李丽
关键词:地震科学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动
边界应变速率变化对大陆地震活动图象影响的理论研究
<正>本文对一种弹簧-滑块-阻尼器组合成的网络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在以往对这种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边界应变速率变化对系统中地震活动图象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模型系统所受边界应变速率的改变,给出了上述非线性系统在...
张国民石耀霖李丽
文献传递
地壳介质的流变性与孕震模型被引量:36
2003年
在分析归纳中国大陆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 ,特别是地壳介质的流变特征 ,进而探讨了震源深度分布的物理解释和孕震环境。文中应用中国陆区地热研究中的有关成果 ,推导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的深度 ,给出东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深度为 2 0~ 2 5km ,西部地区为 35~ 4 5km ,这一结果显示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与我国东、西部震源深度的下界面基本一致 ,且中国大陆地震的深度大体上终止于壳内脆韧性转换带。从而表明 ,壳内脆韧性转换带有可能是控制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的主要原因。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大陆强震的震源模型 ,讨论了大陆地震的孕震过程和有关机理问题。
张国民李丽
关键词:地壳介质流变性震源深度孕震模型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翁钊强梁向军吴昊昱刘林飞李丽
关键词:波速比
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中国大陆地块分区地震活动被引量:23
2002年
依据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的划分,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通过地震应变积累释放的计算,研究了中国大陆各活动地块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初步探讨了各地块的地震活动阶段划分.此外,还对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并对模型结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分析.
马宏生刘杰张国民李丽
关键词:活动地块地震活动性地震活跃期
地震窗口概述及其在短期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自1971年傅承义先生提出邢台地震是华北红肿区的"疮口"以来,我国的余震窗研究在地震预测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由王泽皋于1979年正式发表命名为"地震窗口"。本文收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约45年的研究成果,对地震窗口进行了...
宋美卿王霞李丽
前兆场动态演化与强震成组活动被引量:7
1999年
本文选取了我国两个前兆台网较密集的地区进行了前兆异常场时空扫描。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南北带中南段(20°~35°N,95°~110°E)和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在空间上以05°×05°为一个窗口,025°为一个滑动步长;在时间上以4个月为一个窗口,1个月为滑动步长,对这两个地区分别从1994年1月和1995年1月开始进行前兆异常密度时空扫描。所用前兆异常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全国震情研究室和首都圈震情研究室的《月会商纪要》。针对所得扫描结果,试图用一种具有鲜明物理机制的构造块体孕震模型来解释前兆场演化的物理机制。在孕震块体模型中,设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强度是随机分布的,由于模型中各孕震体的强度不均匀,因而在给定边界条件后,模型系统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在系统边界定常应变速率的作用下,模拟的孕震体在应力超过自身静摩擦强度后发生破裂。但由于模型系统是含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结构,各孕震体的应力可以相互传导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孕震系统应力场发展演化和震源孕育破裂之间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图像。多数震源的破裂是应力增高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震源在高应力作用下没有发生破裂,另外有部分应力并不十分高的孕震体由于受周围地震应力调整的影响而发生破裂。
李丽张国民
关键词:地震前兆网络模型地震预报强震活动前兆场
利用数字化水位资料反演山西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被引量:6
2017年
选取山西地区观测条件较好的8口承压井水位观测资料及相关的气压数据,利用气压系数及M2波潮汐因子等进行滑动拟合,得到不排水状态下的各井含水层孔隙度、水与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在水平层状含水层(一维)模式下,运用求得的含水层介质参数、井水位变化量与含水层垂直向应力变化量的关系,定量分析山西地区2008年至2015年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
吕芳李宏伟李丽
关键词:水位测量构造应力场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