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宏生

作品数:69 被引量:1,31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5篇地震
  • 24篇强震
  • 13篇地震活动
  • 11篇强震活动
  • 9篇震源
  • 9篇活动地块
  • 8篇断层
  • 6篇地壳
  • 5篇有限元
  • 5篇库仑破裂应力
  • 4篇断层运动
  • 4篇应变场
  • 4篇应力
  • 4篇应力场
  • 4篇孕震
  • 4篇震源机制
  • 4篇反演
  • 3篇地震对
  • 3篇地震预测
  • 3篇断裂带

机构

  • 51篇中国地震局地...
  • 32篇中国地震局
  • 2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8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天津市地震局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新疆维吾尔自...
  • 4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辽宁省地震局
  • 3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东北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69篇马宏生
  • 27篇张国民
  • 21篇邵志刚
  • 19篇刘杰
  • 13篇周龙泉
  • 10篇李丽
  • 10篇陈化然
  • 9篇张浪平
  • 7篇王新岭
  • 6篇王辉
  • 5篇徐晶
  • 5篇蒋长胜
  • 5篇陈连旺
  • 4篇焦明若
  • 4篇李志海
  • 4篇汪素云
  • 4篇李轶群
  • 4篇张晓东
  • 3篇郝平
  • 3篇王芃

传媒

  • 23篇地震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8篇地震学报
  • 4篇中国地震
  • 2篇地震地质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地震海啸与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东北地震研究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邢台地震40...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与构造分析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205个区域台站记录的近60000条地震初至P波走时资料,采用层析成像理论与伪弯曲射线追踪方法,反演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地球物理背景,分析和解释了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反映的川滇地区不同深度的介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沉积盆地、高山山地等主要表现出速度负异常的特征,有的高山山体负异常可深达下地壳与上地幔,反映了新造山带的强烈构造隆升与相伴的重力均衡作用;(2)川滇块体周缘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它们的存在为调节断裂和块体运动提供了深部解耦条件;(3)根据对P波速度结构图像的分析,识别和推断出川滇地区若干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它们倾向与下延深度.
马宏生张国民闻学泽周龙泉邵志刚
关键词:P波三维速度结构
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震后调整被认为是震源区及其邻区的应变积累释放过程.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可有力地解释余震分布、强震序列等地震观测,并为探索地震发生机制和地震预测提供新的线索.地震学家们多采用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同震位错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以研究余震分布及地震间相互作用;随着流变学的发展,粘弹模型因可以很好的解释大量震后形变观测而被广泛用于断层面上的震后应力调整研究;此外,构造应力加载作用在更长时间尺度上造成断层面的应力积累,基于负位错模型计算震间库仑应力变化为又一研究内容.本文从同震、震后、震间库仑应力变化的角度提炼出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大量研究成果,介绍了库仑应力变化的基本计算原理及引起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通过库仑应力演化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方法和应用,进一步讨论断层面上库仑应力演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近期的进展.
徐晶邵志刚张浪平马宏生
关键词: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被引量:41
2007年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马宏生汪素云裴顺平刘杰华卫周龙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9
2003年
本文在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球面上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和近 10年来的GPS测量结果 ,对整个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各活动地块的运动和变形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中国大陆东西部各活动地块的运动速率和应变率相差较大 ,但位于同一个地块区的各个活动地块之间的运动和变形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文中还计算了活动地块边界带之间的相对运动 ,讨论了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活动的关系。发现 1988年以来 ,中国陆区的 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GPS测量所给出最大剪切应变率差异大的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和现今滑动速率大的活动地块的边界断裂上。
王辉张国民吴云马宏生
关键词:活动地块非连续变形分析GPS测量地震活动
基于断层运动和应力演化分析断层强震危险程度的研究进展
2016年
震间断层强震危险性研究是地震中长期预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其中断层运动及应力演化的研究对认识地震的孕育发生、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回顾了震间断层运动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展;其次,简略地回顾了断层不均匀性和断层摩擦定律的研究历程,论述了确定摩擦参数、圈定凹凸体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动态,并阐述了基于断层不均匀性和断层摩擦定律的强震过程数值模拟的应用;最后,论述了基于断层运动和应力演化分析断层中长期强震危险程度的应用,并叙述了与地震短期、临震预测密切相关的断层运动成核过程。
李海艳马宏生邵志刚王芃
关键词:库仑应力变化
基于R值评分的年度地震预报能力评价被引量:37
2004年
针对中国大陆东、西部地震活动水平的差异,以东经107°为界用二种方案进行地震预报效能检验的R值评分。第一种方案用西部5.5级、东部5.0级为检验震级下限;第二种方案以西部6.0级、东部5.0级为检验震级下限。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案更为科学,13年来中国大陆地震预报效能检验平均的R值约为0.26。进一步考虑不同危险区预报震级与实际发生地震震级间的差异,文中还分震级档计算了相应的R值评分。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对6.0级左右地震的预测水平较其他震级档更为成功。
马宏生刘杰吴昊李杰飞
关键词:地震预报预报评分地震活动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被引量:40
2003年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7级以上大地震 ,其释放能量占全部总能量的 95 %以上 ,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强地震。从活动地块的整体来看 ,强震活动不仅显示出显著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其高、低起伏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地区一致 ,只是强震活跃时段有时稍长于中国大陆。各轮回强震活动都有各自活动的主体地区 ,反映了不同活跃期内地块的不同活动方式。文中还从现今地壳运动角度 ,讨论了活动地块运动速率与强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可能联系。
马宏生张国民刘杰李丽陈化然
关键词:活动地块边界带强地震活动
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展望被引量:2
2006年
简要介绍了主要地震研究国家在地震观测中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一系列重大地球科学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其对地震成因、强震机理、地震预测研究的意义,同时对地震观测研究的基本途径和发展方向也进行了阐述。
张国民任金卫马宏生
关键词:孕震过程前兆机理地震预测
利用S波高频衰减参数对云南地区地壳Q值成像被引量:25
2009年
根据35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地区1 999~2007年6429个近震的波形资料,采用遗传算法对S波位移谱的高频衰减进行拟合,得到19009条衰减算子t~*数据.根据这些衰减算子t~*数据,反演得到云南地区地壳Q值分布.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Q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即红河断裂北侧地壳Q值整体偏低,而红河断裂南侧地壳Q值整体较高.云南地区1900年以来6级以上强震基本上位于低Q值区域,这可能由于强烈构造活动导致地壳产生大量裂隙,且裂隙中充满流体,从而表现为低Q值;但呈北西向的龙陵澜沧—耿马孟连一带的强震却位于高Q值区,这可能与该地区正发育一条新的构造带有关.此外,云南地区的高大地热流点(>80 mW/m^2)基本上位于低Q值区域,热流值与衰减值成负对应关系.
周龙泉刘杰苏有锦马宏生周俊杰
全球及中国大陆周边强震活动状态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全球百年的大震活动表现为20世纪前半叶活动强而后半叶活动弱的前高后低的活动特点,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增强活动显示,呈现百年左右起伏的长期变化。在这百年尺度的起伏之中还含有20年左右的韵律变化,主要显示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巨大地震的平静—活跃交替活动特征。根据大震活动的起伏特征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幕式活动特性,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巨震频繁发生,显示其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高活动态势。通过计算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不同震级地震的变异系数Cv发现,7.0级以上强震与7.8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类型不同;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MS≥7.8地震活动进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到2015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0,到2020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9,表明与中国大陆关系紧密的"大三角区"已进入大地震活跃时段。
马宏生周龙泉邵志刚蒋长胜
关键词:强震活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