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克明

作品数:184 被引量:8,379H指数:5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0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6篇生物学
  • 53篇环境科学与工...
  • 52篇农业科学
  • 19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土壤
  • 31篇植物
  • 27篇群落
  • 20篇城市
  • 18篇污染
  • 18篇物种
  • 17篇土地利用
  • 16篇植物群
  • 16篇植物群落
  • 16篇生态
  • 16篇生态系统
  • 15篇干旱河谷
  • 13篇生物多样性
  • 12篇养分
  • 12篇岷江干旱河谷
  • 12篇海拔
  • 11篇植被
  • 10篇湿地
  • 10篇土壤养分
  • 8篇点源

机构

  • 177篇中国科学院生...
  • 28篇北京林业大学
  • 2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东北林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黑龙江省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城...
  • 4篇青海省工程咨...
  • 4篇亚利桑那州立...
  • 3篇内蒙古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烟...
  • 3篇黑龙江省农产...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84篇马克明
  • 46篇傅伯杰
  • 35篇张育新
  • 29篇刘国华
  • 20篇关文彬
  • 16篇陈利顶
  • 14篇张洁瑜
  • 13篇曲来叶
  • 12篇刘世梁
  • 11篇冶民生
  • 10篇杨柳
  • 10篇汪西林
  • 9篇祁建
  • 8篇郭旭东
  • 7篇唐荣莉
  • 7篇倪红伟
  • 7篇冯云
  • 6篇卢涛
  • 6篇赵景柱
  • 6篇吴斌

传媒

  • 66篇生态学报
  • 1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植物生态学报
  • 9篇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木本植物研究
  • 3篇地理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山地学报
  • 2篇菌物学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2篇第十届全国生...
  • 2篇第五届全国生...
  • 1篇土壤通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18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0篇2009
  • 12篇2008
  • 8篇2007
  • 15篇2006
  • 3篇2005
  • 13篇2004
1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期生境适宜性历史演变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分析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期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境选择,并对比1988年到2018年其生境适宜性的历史演变。以2018年东方白鹳春季迁徙的卫星跟踪数据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2018年春季迁徙期,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境选择,并以此评估1988年和2018年两期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春季停歇期的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距草甸和居民工矿的距离是影响东方白鹳生境选择的最主要因素;1988—2018年,黄河三角洲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36.1%,次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16.7%,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73.4%,北部旧河口地区和南部莱州湾沿岸地区生境质量下降最为严重。保护区内部总体适宜生境面积得到保护,但生境质量依然有所下降;1988—2018年,东方白鹳的春季迁徙期的停歇点主要生境结构由自然湿地转向了人工湿地;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和人为干扰的增加是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并重点研究人工湿地可持续性。
张阳李金亚钱法文马克明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生境适宜性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小生态需水量与补水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湿地生态水文及其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湿地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以湿地静态补水与动态补水的定量方法,对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洪河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为51.5 m,静态需水量1863×10^4m^3,动态补水方案为1级补水量867.4×10^4~1518.0×10^4m^3/月,2级补水量693.9×10^4~1214.4×10^4m^3/月,3级补水量520.4×10^4~910.8×10^4m^3/月,4级补水量173.5×10^4~303.6×10^4m^3/月,5级补水量0.0×10^4m^3/月。研究确定的最小生态水位具有一定科学性,湿地生态水位提高30cm,能够为该区湿地植被群落的水生演替提供适宜生境。该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杨柳马克明白雪郭雷
关键词:湿地生态水位生态补水自然保护区
北京城区公园及其邻近道路国槐叶面尘分布与重金属污染特征被引量:46
2013年
叶面尘可以反映一段时间、一定区域内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为了探究城市公园环境和道路环境的空气颗粒物污染差异,同时采集了北京市12座公园及邻近道路的国槐(Sophora japonica)叶面尘,对比分析其滞尘量、粒径分布、重金属含量的差异,并探讨了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行道树国槐滞尘量显著高于公园国槐(p=0.041),但后者富集了更多粒径范围在2~20μm之间的颗粒物.叶面尘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表现为Cu>Pb>Zn>Cr>Ni>Mn,其中,Cu、Pb和Zn达到中度污染水平,公园国槐叶面尘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一般高于行道树国槐.公园国槐叶面尘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其次来自土壤母质,小部分来自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等;行道树国槐叶面尘重金属最重要的来源是交通排放,其次是非特定源(工业排放、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地面灰尘的二次扬尘及土壤母质等).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严格控制交通排放是缓解北京城市灰尘污染的重要途径.
戴斯迪马克明宝乐张田张地
关键词:重金属源解析
坡位对东灵山辽东栎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2年
土壤微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能量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坡位作为重要的地形因子,会影响土壤微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地上植被的生长以及地下碳输入等,从而影响着土壤微生物量。以北京东灵山海拔1000—1800 m范围内分布的辽东栎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同植被群落中坡位对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在各坡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土壤理化性质在各坡位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下坡位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显著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显著正相关(P<0.05),与草本丰富度显著负相关(P<0.05)。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坡位和中坡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在下坡位,草本丰富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的负作用凸显。不同坡位上影响因素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土壤微生物量在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差异的原因。
张地张育新曲来叶马克明戴斯迪
关键词:坡位辽东栎林土壤微生物量通径分析
土地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
傅伯杰陈利顶王军邱扬马克明孟庆华刘国华周华锋
该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实验、采样分析、地统计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和小流域三个尺度层次,系统研究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将土地评价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分析了土...
关键词: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持续利用生态过程
岷江源区植物群落复杂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通讯理论中的霍夫曼编码方法研究了岷江源区植物群落复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一般关系,并揭示了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900-3100m和3500-3700m两个海拔段的植物群落有较高的总复杂性。不同群系的总复杂性,表现为森林群系>灌丛群系>草甸群系;云杉林的总复杂性最高,蒿草草甸的总复杂性最低;灌丛群系中,锦鸡儿灌丛的总复杂性最高,沙棘灌丛的总复杂性最低;草甸群系中,苔草草甸和白茅草甸群系总复杂性较高。群落总复杂性与土壤水分和养分之间呈现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总复杂性与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匀度与结构复杂性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均匀度较高的群落,其总复杂性和多样性差别较小,结构复杂性较低;结构复杂性对群落内物种数的变化较为敏感,均匀度和物种数共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复杂性。
冶民生吴斌关文彬马克明刘国华张宇清
关键词:均匀度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环境因子
北京城市道路灰尘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98
2012年
道路灰尘是城市中一类重要的环境介质,人群可通过吸入、摄食及皮肤接触3种途径摄入灰尘中的污染物,长期暴露在灰尘环境中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为探索北京城市道路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健康风险,本研究于2009年对北京城市道路网络地表灰尘进行调查并获得有效样品225个.研究测定了样品中常见重金属Cd、Cr、Cu、Mn、Ni和Pb的总含量,并应用美国环保署(U.S.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道路地表灰尘中重金属Mn、Ni的平均含量略低于北京市的土壤背景值,Cr含量略高于土壤背景值,Cu、Pb均值为背景值的2~3倍,Cd含量几乎超出背景值的5倍.不同途径重金属慢性每日平均暴露量排序为:手-口摄食途径>皮肤接触途径>吸入途径.重金属成人非致癌风险排序为Cr>Mn>Pb>Cu>Ni>Cd,儿童非致癌风险排序为Cr>Pb>Mn>Cu>Ni>Cd,均小于非致癌风险阈值;重金属致癌风险排序为Cr>Ni>Cd,均低于致癌风险阈值,其中以Cr和Pb的潜在健康风险最高.对比采样涉及的各行政区内儿童非致癌风险均值发现,风险值随城市功能区定位呈现梯度变化,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Cu、Ni和Pb的健康风险与人口密度、建筑用地等因子显著相关,其含量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应加强管理控制其风险.
唐荣莉马克明张育新毛齐正
关键词: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被引量:193
2003年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跨尺度、多等级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层次应是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景观 ,甚至区域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系统。景观的恢复与重建是针对景观退化而言 ,景观退化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与景观功能退化。景观结构退化即景观破碎化 ,是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度 ( connectivity)减少的现象 ;而鲜受重视的景观聚集 ( aggregation)在很多情况下同样具有造成景观退化的负面效应。景观功能退化是指与前一状态相比 ,由于景观异质性的改变导致景观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等的衰退现象。景观恢复是指恢复原生生态系统间被人类活动终止或破坏的相互联系 ;景观生态建设应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 ,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 ,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 ,以改善受胁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 ,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二者的综合 ,统称为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 ,是构建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的关键途径。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由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模式生态系统 ( model ecosystem)组成的模式景观 ( model landscape) ,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格局安全和景观服务功能持续 ,以 3S( RS,GPS,GIS)技术为支撑的
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牛健植赵玉涛汪西林
关键词:景观生态环境
城市土地利用异质性对湖泊水质的影响被引量:50
2009年
土地利用类型与水体水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流域中不同汇水单元间土地利用异质性,进而影响和改变了汇水单元水质状况。在自然或半自然区域内,采用多个汇水单元的综合分析能够体现出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然而,在城市区域中,可能存在由于土地利用特征差异而导致这种相关关系的抵消和降低,致使分析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为证实这一现象的存在,选取武汉市汉阳地区龙阳湖等4个湖泊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汇水单元综合分析、以影响水质的主要用地类型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以湖泊流域为对象的分析等3个角度,分析汇水单元间的土地利用特征差异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异质性影响甚至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水体水质相关性时,需要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格局。
郭青海马克明张易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流域湖泊水质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丛群落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0
2015年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水分梯度4个研究样地(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灌丛及其丛间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生态酶活性,探讨不同水分梯度样地间及灌丛和空地间土壤酶活性计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岷江干旱河谷土壤C∶N∶P酶活性化学计量表现出了与全球尺度上酶活性化学计量的相对特异性(C∶N∶P=3∶2∶2 vs.1∶1∶1)。整体上,岷江干旱河谷区域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存在一定程度的N限制。虽然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在所有空地和灌丛土壤之间总体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各研究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相对干旱的两河口和飞虹样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N限制,而两个相对湿润的撮箕和牟托样地则存在一定的P限制。这种样地间的差异性主要受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驱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不同样地间土壤C∶N酶活性比(ln(BG)∶ln(NAG+LAP))和N∶P酶活性比(ln(NAG+LAP)∶ln(AP))的决定性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与C∶N酶活性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P酶活性比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土壤真菌、菌根真菌和真菌∶细菌比对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的影响,说明了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对干旱河谷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
王冰冰曲来叶马克明张心昱宋成军
关键词:干旱河谷养分有效性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