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平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动脉血
  • 2篇心肌
  • 2篇介入
  • 1篇单光子
  • 1篇单光子发射
  • 1篇单光子发射型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血栓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心病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肌血流
  • 1篇心肌血流量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作者

  • 4篇黄平
  • 2篇樊瑞娟
  • 2篇张春晓
  • 2篇米杰
  • 2篇齐向前
  • 2篇田刚
  • 1篇钟明惠
  • 1篇臧希文
  • 1篇王伟
  • 1篇王永德
  • 1篇宋振国
  • 1篇李兴
  • 1篇王晓冬
  • 1篇赵学伟
  • 1篇张坤
  • 1篇陈涛
  • 1篇孙中华

传媒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联合介入技术在老年心血管病诊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17年
目的探讨联合介入技术在老年心血管病诊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1 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677例与普通组(≤65岁)775例,比较两组基础疾病情况、联合介入治疗情况及单一和联合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率和病死率。结果老年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患病率均高于普通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明显低于普通组(均P<0.05);老年组有联合介入治疗指征患者明显多高普能组,实际行联合介入治疗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联合介入亚组和单一介入亚组成功率、并发症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介入技术在老年心血管病诊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肯定,对有联合介入指征的老年患者应行积极、谨慎的联合介入治疗措施,以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王晓冬黄平赵学伟李兴张坤王伟
关键词:联合介入心血管病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介入治疗的远期预后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探讨其介入治疗的远期预后。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为A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411例,青年(年龄≤44岁)组73例,平均(404-5)岁;老年(年龄〉160岁)组338例,平均(684-6)岁。记录既往病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3.54-1.3)年。结果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X^2=28.064)、体质量指数(t=2.528)高,有吸烟史(X^2=21.150)、饮酒史(X^2=20.244)、家族史(X^2=5.695)以及有过劳过激诱因者比例(X^2=11.482)和血甘油三酯浓度(t=4.302)显著升高,而高血压病史(X。=4.471)、脑卒中病史(X^2=5.412)、有前驱症状者比例(X^2=5.654)、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837)及尿酸浓度(t=3.757)显著降低(P〈0.001或P〈0.05)。青年组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45.2%与25.1%,X。=11.800,P〈0.001),前降支最易受累(58.9%与40.5%,)(2=8.232,P〈0.01)。随访期间,青年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低于老年组(0与7.4%,X^2=4.527,P〈0.05)。结论吸烟、饮酒、肥胖、家族史、血脂异常是青年组AMI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组多以过劳、过激为诱因,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少,以前降支病变、单支病变多见,远期预后良好,应积极早期行PCI术。
樊瑞娟米杰黄平张春晓齐向前
关键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CZT-SPECT测定心肌血流量和血流储备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碲锌镉(CZT)心脏专用SPECT(CZT-SPECT)测定心肌血流量(MBF)及血流储备(CFR)对冠状动脉(冠脉)重度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8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完成CZT-SPECT检查的可疑或已确诊冠心病患者129例。本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冠脉重度狭窄病变分为缺血组和对照组(冠脉重度狭窄病变的定义标准为血管直径≥2 mm且狭窄≥70%的病变)。绘制静息MBF(rMBF)、负荷MBF(sMBF)及CFR预测冠脉重度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并根据Youden指数确定截断值。结果:共纳入12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3±9.6)岁,男性占比51.2%,单支病变患者33例(25.6%),双支病变患者22例(17.1%),三支病变患者18例(13.9%)。分别在血管水平和患者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缺血组rMBF、sMBF、CF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sMBF差异最为明显。绘制rMBF、sMBF、CFR预测冠脉重度狭窄的ROC曲线,结果显示rMBF、sMBF、CFR预测冠脉重度狭窄的AUC分别为0.641、0.808、0.781,截断值分别为0.735 mL·g^(-1)·min^(-1)、1.885 mL·g^(-1)·min^(-1)、2.185。有效预测指标为sMBF和CFR,灵敏度分别为78.5%、83.5%,特异度分别为88.2%、70.1%。结论:CZT-SPECT较容易获得rMBF、sMBF、CFR心肌定量血流参数,缺血组参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MBF和CFR预测心肌缺血表现出较好的诊断性能,其中sMBF最为突出。临床应用CFR进行缺血评估时,需要同时关注sMBF、rMBF绝对值。
崔利军于朋伟田刚宋振国黄平王洋翀子王永德
关键词:心肌血流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患者长期随访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对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患者的长期随访,分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5-01-2012-09在我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ST患者。收集患者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血脂及肾功能水平、ST分型(早期、晚期和超晚期ST)、介入诊治经过(是否应用血栓抽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再次植入支架、再次植入同一种类药物涂层支架以及术后TIMI血流等)、住院及随访期间的抗血小板、他汀类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方案。记录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明确的ST、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靶血管重建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确定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54例ST患者入选,其中5例(9.3%)住院期间死亡,其余49例平均随访(48.1±25.1)个月,最短16个月,最长107个月。住院期间、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4.8%、16.7%、20.7%、25.3%、29.3%和39.1%。Cox回归分析显示,具有冠心病家族史的ST患者MACE发生率增加3.36倍;双支血管ST的患者MACE发生率增加5.15倍。结论:经过长期随访发现,ST患者预后较差,MACE发生率逐年升高。冠心病家族史和双支血管ST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米杰张春晓孙中华钟明惠田刚黄平臧希文陈涛樊瑞娟齐向前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栓冠心病家族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