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健

作品数:38 被引量:208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射频
  • 18篇射频消融
  • 18篇消融
  • 12篇细胞
  • 11篇肝细胞
  • 10篇切除
  • 9篇切除术
  • 8篇肿瘤
  • 8篇细胞癌
  • 8篇消融治疗
  • 8篇肝细胞癌
  • 7篇血管
  • 7篇射频消融治疗
  • 6篇十二指肠
  • 5篇胆囊
  • 5篇胰十二指肠
  • 5篇胰十二指肠切...
  • 5篇胰十二指肠切...
  • 5篇十二指肠切除
  • 5篇十二指肠切除...

机构

  • 38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日照市中心医...
  • 1篇赤峰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滨州市中心医...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 1篇新泰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8篇孔健
  • 36篇孙文兵
  • 28篇高君
  • 26篇柯山
  • 25篇王劭宏
  • 23篇丁雪梅
  • 3篇陈红
  • 2篇谢燕
  • 1篇吴瑛
  • 1篇周意明
  • 1篇韩双喜
  • 1篇王剑峰
  • 1篇王振元
  • 1篇麻增林
  • 1篇李文晓
  • 1篇唐华
  • 1篇钟玉萍
  • 1篇蒋鹏程
  • 1篇曹保信
  • 1篇程研

传媒

  • 13篇中华肝胆外科...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中国医刊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9篇2011
  • 3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现状及进展被引量:14
2018年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BOL)是发生于肝脏的具有占位效应的良性病变,部分需要积极治疗。已有文献报道将射频消融(RFA)用于治疗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囊肿、肝脓肿和肝包虫病等BOL。RFA治疗肝血管瘤有取代外科切除成为首选治疗方案的趋势;对于复杂、难治的肝囊肿、肝脓肿,如患者不愿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RFA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替代选择。RFA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包虫的治疗中也表现出了安全、微创、疗效确切及可重复操作的优势。本文就RFA治疗BOL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杜英瑞柯山高君丁雪梅王劭宏孔健孙文兵
关键词:射频消融疗效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辅助瘤体内切除巨大肝血管瘤被引量:8
2017年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占肝良性肿瘤73%。在普通人群肝血管瘤的发病率为0.4%-20%,尸检发现率为0.4%~7.3%。如果瘤体较小,无明显症状,可随访观察;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5cm),且生长趋势明显或/和产生明显临床症状时,则需要积极治疗。
高君王劭宏柯山丁雪梅孔健孙文兵
关键词:巨大肝血管瘤瘤体内射频消融腹腔镜肝脏良性肿瘤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残留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后肿瘤血管生成在残留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以不同温度(55℃、70℃和85℃)行RFA,建立肝癌RFA后残留癌模型,对照组未行RFA。通过大体病理观察不同消融温度对残留癌局部生长和肺转移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残留癌组织MVD、VEGF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残留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残留癌组织VEGFmRNA表达。结果肝癌射频消融术后与对照组(9.91±0.98)cm’比较,各RFA处理组局部肿瘤体积明显增大(分别江-17.43,-10.1l,-8.79,均P〈0.05);与70℃组(17.08±2.28)cm’和85℃组(15.95±4.95)cm’比较,55cC组残留癌体积(21.26±2.32)cm。增大更为明显(分别t=4.69,6.78,均P〈0.05)。各RFA处理组肺转移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并以55℃处理组最为显著(分别f=-21.65,-30.15,均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RFA处理组残留癌组织MVD、VEGF表达均明显增强(MVD分别t=-13.01,-5.46,-5.63,均P〈0.05),(VEGF分别t=8.00,4.92,4.21,均P〈0.05);其中,与70℃组和85℃组比较,55cc组更为显著(MVD分别t=5.41,6.15,均P〈0.05)(VEGF分别t=2.45,4.10,均P〈0.05)。各RFA处理组残留癌组织VEGF蛋白和VEGF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VEGF过表达,加速肿瘤血管生成是肝癌RFA后残留痛怏涑进展的机制之一。
丁雪梅柯山高君王劭宏孔健谢燕孙文兵
关键词:肝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射频消融残留癌
从胰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机制看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术的合理性
2023年
胰肠吻合术(PJ)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胰腺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技术难点,也是术后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好发部位。为了更好地适应腹腔镜时代的新要求,简化PJ,提升其质量,笔者团队创新性地将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技术应用于胰腺离断,将连续单层缝合技术应用于PJ,取得了满意的初步效果。本文通过分析PJ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提出高质量PJ的技术细节要求,阐述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PJ的合理性。
孔健孙文兵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术
18F-FDG PET-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肝细胞癌( HCC )是世界上第五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肿瘤引起的死亡病因中居第三位[1],在我国的病死率排在恶性肿瘤第二位。准确的HCC分期和分级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或MRI是目前诊断HCC和监测HCC治疗后复发最常用的方法,但只有肿瘤进展至形态学改变时才能发挥作用且无法评价全身病灶。 PET-CT是一种全身扫描技术,自应用以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HCC的诊断中,为HCC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人们对其原理、适应证缺乏正确的认识,PET-CT在HCC中的应用存在过度和保守并存的趋势。本文通过总结18 F-FDG PET-CT的原理、适应证和在HCC早期诊断、HCC分级和判断HCC 有无远处转移中的应用,旨在规范PET-CT在HCC诊断中的应用。
孔健孙文兵
关键词:PET-CTF-FDG肝细胞癌恶性肿瘤
氟尿嘧啶植入剂对H22肝癌移植瘤射频消融后残留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植入剂对H22肝癌移植瘤射频消融(RFA)后残留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H22肝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建立RFA后残留癌模型。随机分为5组:不作任何处理(A组);单纯RFA处理(B组);RFA后残留癌内分别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2mg(C组)、4mg(D组)和6mg(E组)。RFA两周后取残留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PCNA和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与A组(2.51±0.30)cm3比较,B组肿瘤体积明显增大(3.10±0.20)cm3,C、D和E组肿瘤体积逐渐减小,分别为(1.51±0.20)、(0.72±0.45)、(0.36±0.22)cm3(P〈0.05)。与A组(1.40±0.25)g比较,B组取瘤时瘤重明显增加为(2.51±0.37)g,C、D和E组取瘤时瘤重逐渐减轻,分别为(1.33±0.22)、(0.80±0.21)、(0.01±0.01)g(P〈0.05)。B、C、D和E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9%、5%、43%和99%。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A组比较,B组残留癌中VEGF、PCNA和MVD的表达均明显增高,C、D和E组残留癌中VEGF、PCNA和MVD的表达逐渐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A组比较,B组残留癌中VEGF和PCNA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C、D和E组残留癌中VEGF和PCNA的蛋白表达逐渐减少(P〈0.05)。结论氟尿嘧啶植入剂对H22肝癌移植瘤RFA后残留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而抑制残留癌的生长。
高君程研孔健柯山丁雪梅孙文兵
关键词:射频消融残留癌氟尿嘧啶植入剂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肝癌射频消融效果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评估肝癌射频消融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肝癌患者(共40个病灶),分别于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使用CDFI、SMI技术和增强CT评估病灶内的血流情况并进行分级;以增强CT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SMI技术与增强CT评估血管分级及消融效果的一致性。结果PRFA治疗前,SMI技术显示病灶内微血管分级:1级5例(12.5%),2级20例(50.0%),3级15例(37.5%);增强CT显示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7.5%),中度强化19例(47.5%),明显强化18例(45.0%),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52,P=0.00)。PRFA治疗后,SMI技术评估病灶射频消融效果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521);PRFA治疗前SMI技术评估血流分级为3级的病灶完全消融率低于1级、2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70,P<0.05)。结论SMI技术与增强CT对肝癌内微血管评估有较好的一致性,SMI技术微血管分级可有效评估PRFA术后的消融效果,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何子朋蒋鹏程王志会董姝英孔健唐华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癌
肝细胞癌不完全热消融后肿瘤发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射频消融(RFA)是肝细胞癌(HCC)潜在的治愈手段之一。HCC的病理特点、肿瘤的特殊位置及操作技术等原因导致RFA治疗HCC时未能达到病理性完全消融,进而产生肿瘤残留。残留癌侵袭、转移等能力增强是影响HCC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HCC RFA后残留癌进展的机制涉及炎症、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细胞干细胞特性增强、自噬、肿瘤微环境等。本文就HCC RFA后残留癌进展的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HCC RFA疗效提供研究思路。
张文轩尹训波孔健孙文兵
关键词: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残留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在肝癌射频消融后残留癌转移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不完全射频消融(RFA)后残留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极化改变及其在残留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实验裸鼠均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技部。将12只雄性裸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不完全RFA组,每组6只,建立肝原位瘤模型。通过小鼠超声监测肿瘤的形成与生长,待肿瘤直径约0.5 cm时行假手术和不完全RFA处理,术后3周处死裸鼠。评估两组中HCC的肺转移情况。免疫荧光试验观察两组肿瘤组织中M2样TAMs的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0、精氨酸酶1(Arg-1)、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假手术组和不完全RFA组肿瘤肺转移率分别为33.3%(2/6)和83.3%(5/6)。不完全RFA组肺转移灶数目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17.0±3.9)个比(7.0±2.0)个,t=2.916,P<0.05]。免疫荧光试验发现不完全RFA组肿瘤组织中M2样TAMs比例较假手术组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不完全RFA组肿瘤组织中IL-12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17.21±2.04)μg/L比(31.06±8.48)μg/L和(23.18±3.73)μg/L比(89.24±26.2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5;t=4.214,P<0.01)。而IL-10和Arg-1的表达明显增加[(41.90±17.95)μg/L比(37.75±12.70)μg/L和(19.82±4.70)μg/L比(14.65±4.6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t=2.976,P<0.05)。结论:HCC不完全RFA可促进TAMs中M1样向M2样转化,可能在残留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武世伦孔健董姝英姚常玉薛伟孙文兵
关键词:肝细胞癌射频消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射频消融肝脏膈面致膈肌损伤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膈下肝脏导致膈肌损伤的病理改变及其转归。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的膈下肝脏行开腹RFA,制作膈肌损伤模型。RFA后1周和4周行腹部增强CT检查。第2次增强CT后处死兔,行大体标本和病理学观察。结果RFA后即刻观察,见膈肌损伤区呈暗灰色,边缘呈灰白色,与正常膈肌分界清晰;膈肌损伤区而积为(0.89±0.19)cm。;无膈肌穿孔发生。RFA后1周和4周增强CT,无胸水、腹水、膈肌穿孔等征象。RFA后4周大体标本检查,膈肌损伤区域瘢痕形成,边缘明显肥厚;损伤膈肌与肝消融灶表而紧密粘连;瘢痕区面积为(0.73±0.17)cm^2,无膈肌穿孔。病理学检查,膈肌损伤区肌纤维完全消失,纤维组织代偿性增厚;膈肌损伤区边缘肌纤维数目减少,排列紊乱;肌间隙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膈下肝脏RFA可致膈肌全层损伤,但这种损伤可通过瘢痕修复,不会发生膈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高君王剑峰孙文兵孔健陈红谢燕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脏膈肌损伤病理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