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栓塞治疗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初步评估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脑膜中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脑膜中动脉栓塞(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MMAE)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31例(15.2%)外科钻孔引流术后复发并接受MMAE治疗的20例单侧CSD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于3D-TOF MRA测量患侧MMA直径、相对血流速度,并与随机抽取同期外科钻孔引流术后未复发的20例CSDH患者作为对照。随访观察MMAE术后影像学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等。结果复发组患侧MMA平均直径(1.55±0.45)mm明显大于对照组(1.32±0.3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8,P=0.028)。复发组相对血流速度(SI比值均数,1.45±0.23)明显大于对照组(SI比值均数,1.23±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3,P=0.001)。复发组血肿外膜强化分级评分(2.25±0.55)分,对照组(1.60±0.6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2,P=0.002)。MMAE术后影像学随访血肿完全吸收19例(95%),其中3个月完全吸收8例(40%),6个月完全吸收16例(95%),中位吸收时间16周(IQR:7~22)。除1例复发症状反复外,余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均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与非复发者相比,外科术后复发侧血肿外膜血供更丰富、MMA管径更粗、血流速度更快,MMAE是治疗此类CSDH安全有效的方法。
- 刘振生魏庭丰孙勇匡雄伟王友伟吴臣义段晓春齐文涛彭爱军张文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血管造影栓塞
-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引流静脉早显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结果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 刘振生孙勇匡雄伟周龙江唐铁钰张文
- 关键词:脑梗死手术后并发症血栓切除术
-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6年
-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经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1)发病8h内;(2)MR检查资料完整,包括常规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DWI、MRA,DWI阿尔伯特早期CT评分(DWI-ASPECTS)评分≥7分;(3)血管内治疗术中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术后充分再通(2b和3级);(4)术后1周内接受与术前相同序列的MR检查。根据HVS信号强弱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HVS评分〈5分)和B组(HVS评分≥5分)。比较两组间临床和影像特征及预后。结果A组15例,B组33例,两组间发病至MR检查时间分别为(4.8±0.7)、(4.6±0.6)h,MR检查至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2.1±0.5)、(2.2±0.5)h,术前DWI-ASPECTS评分分别为(7.8±0.9)、(8.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较A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10.1±2.2)、(14.6±2.6)分;侧支循环分级评分更高(2.4±0.4)、(1.6±0.3)分;术后DWI-ASPECTS评分更高,分别为(7.3±0.9)、(5.6±O.8)分,DWI—ASPECTS评分进展更轻[分别为(0.9±0.2)、(2.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术后B组脑出血转化发生率(12.1%)及3个月mRs评分(2.3±0.4)分均低于A组的26.7%和(3.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VS评分与脑侧支代偿级别密切相关,HVS评分高者预示血管内治疗效果更好。
- 刘振生孙勇周龙江匡雄伟王家祥王苇李澄
-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吸收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治疗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吸收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单纯采用MMAE或MMAE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的41例(53例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可能影响血肿吸收或复发的术前合并症、是否抗栓治疗、术前血肿的影像学特征、术中Dyna CT血肿外膜强化分级及术后血肿吸收情况;对于双侧病变者,按照血肿量较大侧统计血肿情况。根据术后4个月内血肿是否完全吸收,将患者分为完全吸收组与未完全吸收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判断影响CSDH吸收的因素。结果41例患者共进行53例侧CSDH手术,其中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22例。术后残余血肿的最大径为(13.5±3.6)mm(10.8~21.5 mm)。1例(2.4%)患者MMAE术后血肿复发。所有CSDH患者均未见MMAE手术相关并发症。4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7.2±6.1)周,末次随访时血肿完全吸收40例(97.6%),其中4个月内完全吸收27例(65.9%),6个月完全吸收39例(95.1%),CSDH的中位吸收时间为14(12,20)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完全吸收组(27例)比较,未完全吸收组(14例)的年龄大、MMAE术后抗栓治疗者占比高、残余血肿的最大径较大、术中Dyna CT血肿外膜强化分级Ⅰ级者占比高、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者占比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残余血肿的最大径(OR=0.63,95%CI:0.31~0.92,P=0.012)、术中Dyna CT血肿外膜强化分级Ⅰ级(OR=0.48,95%CI:0.25~0.81,P=0.027)及是否联合钻孔引流术(OR=3.13,95%CI:0.37~0.89,P=0.026)是4个月内血肿能否完全吸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SDH多于MMAE术后4个月内完全吸收。MMAE术后残余血肿的最大径较大、术中Dyna CT血肿外膜强化分级Ⅰ级及未联合钻孔引流术的患者,4个月时血肿未完全吸收的风险高。
- 刘振生齐文涛孙勇魏庭丰匡雄伟吴臣义王鸿生彭爱军段晓春
- 关键词:脑膜中动脉
- 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疗效评估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单纯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不适合栓塞治疗的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仅接受支架植入,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1例复查发现非症状性、局灶性、腔隙性新发梗死,其余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9例植入单支架,6例植入双重叠支架。术后造影随访(7~50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显示,假腔完全闭塞10例,部分闭塞3例,稳定1例,增大1例。其中双支架组患者瘤腔完全和部分闭塞6例(6/6),单支架组7例(7/9)。结论单纯支架置入术对合适的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孙勇刘振生王苇李澄周龙江匡雄伟王家祥
- 关键词:未破裂支架植入
- 钳夹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栓塞与传统Solitaire支架取栓对照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 通过与传统支架取栓(CSRT)比较,评价钳夹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42例急性颅内大血管栓塞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依取栓方法不同分为CSRT组与钳夹取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取栓次数、单次取栓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及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资料.结果 钳夹取栓组20例,CSRT组22例,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0.0%(18/20)和90.9%(20/22),术后SAH的发生率分别为10.0%(2/20)和13.6%(3/22),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0.0%(12/20)和59.1%(13/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钳夹取栓组的平均取栓次数[(1.7±0.5)次与(2.6±0.8)次,t=2.118,P=0.040]、手术时间[(36.8±8.6)min与(55.5±10.5)min,t=-3.493,P=0.001]明显低于CSRT组,钳夹取栓组患者的单次取栓成功率明显高于CSRT组[60.0%(12/20)与22.7%(5/22),χ^2=6.041,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钳夹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行,也许能够提高颅内大血管栓塞的机械取栓效率.
- 刘振生孙勇周龙江匡雄伟王家祥张新江
- 关键词:放射学介入性导管插入术
-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影像解剖学依据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影像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本院的CSD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头颅CT血肿分型、MMA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超选择性血管造影表现、MMA栓塞术中透视影像、术后数小时头颅CT血肿密度变化、1~6个月头颅CT随访血肿直径改变等。结果60例CSDH患侧81支MMA平均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1.53±0.24)mm vs.(1.20±0.21)mm,t=9.410,P<0.001],39例单侧CSDH患侧MMA平均直径明显大于健侧MMA直径[(1.52±0.30)mm vs.(1.19±0.22)mm,t=11.745,P<0.001]。MMA直径增粗程度与血肿厚度无关,MMA后支增粗与否与血肿累及范围有关。10例12支超选择性MMA造影及栓塞治疗,9支可见MMA分支末端浅淡“棉絮样”染色,栓塞过程中透视可见斑片状对比剂滞留;3例术后4~6 h复查头颅CT均可见血肿内明显对比剂渗漏沉积、密度增高;术后1~6个月头颅CT随访血肿直径均逐渐缩小。结论MMA可能是CSDH外膜新生血管的主要供血动脉,是血肿进展或外科手术后复发的主要责任出血动脉来源,上述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了依据。
- 刘振生王鸿生孙勇匡雄伟魏庭丰周龙江吴臣义王友伟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造影栓塞
-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高危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观察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治疗高危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HR-CS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MMAE治疗的HR-CSDH患者,其中10例单侧CSDH、2例双侧CSDH,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5例首次诊断HR-CSDH患者于钻孔引流术后次日接受MMAE;4例首次诊断HR-CSDH但未达外科钻孔引流术指征者接受单纯MMAE;3例钻孔引流术后复发HR-CSDH患者中,1例于MMAE后次日接受再次钻孔引流术,2例接受单纯MMAE。MMAE中,共栓塞14支脑膜中动脉(MMA),均栓塞成功。术后6个月内头部CT显示10例(11侧)CSDH血肿完全吸收,2例(3侧)CSDH血肿厚度缩小>50%,未见血肿增大进展者,均无需进一步外科处理。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消失,未见MMAE相关并发症。结论MMAE治疗HR-CSDH安全、有效。
- 刘振生孙勇匡雄伟魏庭丰周龙江吴臣义王友伟王鸿生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
- 脑膜中动脉栓塞与传统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比较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和传统治疗方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间经MMAE治疗38例(48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间经传统方法(保守及外科钻孔引流术)治疗126例(162侧CSDH)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MMAE和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共25例(31侧CSDH)匹配成功。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间CSDH复发率、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影像学随访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等。结果:MMAE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0(0/31)与19.4%(6/31),P=0.024]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MMAE组6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96.8%(30/31)与74.2%(23/31),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AE组较传统治疗组具有更低的CSDH复发率趋势[3.2%(1/31)与22.6%(7/31),P=0.053]。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分别为61.3%(19/31)和45.2%(14/31),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2.0%(23/25)和88.0%(22/25),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分别为92.0%(23/25)和84.0%(21/25),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25)和4.0%(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AE可能是治疗CSDH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MMAE与更低的CSDH复发趋势,更低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及更好的影像学随访结果相关。
- 刘振生曹德茂孙勇魏庭丰匡雄伟周龙江吴臣义王鸿生
- 关键词:血肿硬膜下脑膜中动脉血管造影
- 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
-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
- 周龙江王家祥刘振生孙勇匡雄伟王凌云李广凤
- 关键词:肝恶性肿瘤射频T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