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驻极体对皮肤烫伤后微循环和血液粘度的影响被引量:11
- 1994年
- 本研究应用小鼠和大鼠的局部皮肤烫伤模型,观察驻级体对小鼠烫伤周围皮肤微循环及大鼠血液粘度的影响。动物分烫伤组和驻极体治疗组。结果:驻极体治疗可使烫伤周围的细小动脉收缩状态得到改善,血液速度加快:减轻充血带的渗出和淤血带的红细胞聚集与血栓形成: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提示驻极体治疗具有调整细小动脉和静脉张力,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钟纪根龚肖崎张亚霏江键宋诚荣王振中
- 关键词:驻极体烫伤微循环血液粘度
- 大鼠肾髓质活体微循环及观察方法
- 1993年
- 采用肾乳头暴露方法活体观察Sprague-Dawley大鼠肾髓质微循环。结果发现:正常成年大鼠肾乳头可暴露1.1±0.5mm; 乳头表面直血管数29.8±6.3;升、降支比例3.4:1。升支平均直径13.68±6.13μm,降支10.8±2.57μm。肾乳头连续暴露观察10h,其微循环未发生明显病理性改变。说明这一方法可以用于肾髓质微循环活体研究。
- 李作林钟纪根龚肖崎张亚霏崔若兰
- 关键词:肾乳头微循环
- 阿胶对内毒素性休克狗血液动力学、流变学及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28
- 1989年
- 本文报告了阿胶对狗内毒素性休克的治疗作用。实验表明阿胶对休克时血液粘滞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微循环障碍改善,动脉血压饺快恢复及稳定。
- 姚定方张亚霏周玉峰程孝慈
- 关键词:阿胶休克动脉血压微循环
- 应用激光多普勒显微镜测定大鼠微血管不同流态时的血流速度
- 1990年
- 活体动物微循环的观察,可以了解血流状态和口径的动态变化。但是长期以来,仅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测试手段,定量测定微血管的流速、口径。 1974年以来。
- 龚肖崎周玉峰张亚霏
- 关键词:微血管流态激光显微镜
- 自由基在大鼠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 1991年
- 本安验复制大鼠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所致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到外周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肺毛细血管内粒细胞数增多,内皮细胞严重受损;肺系数、肺含水量及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预先给予SOD,上述指标均有改善,提示自由基在大鼠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所致急性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 沈惠卿龚肖崎张亚霏
- 关键词:肺损伤烫伤内毒素血症ARDS
- 驻极体改善小鼠皮肤微循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1993年
- 本文简要讨论了聚丙烯(PP)驻极体充电后在不同的贮存条件下(组织液和不同的环境湿度)的电荷贮存寿命问题。用显微镜观察PP驻极体对小鼠局部皮肤微循环的影响,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驻极体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连续6小时观察微动脉和微静脉血流速度,血管口径的变化无明显差异。驻极体实验组,连续观察6小时微动脉无明显扩张,但驻极体能使微静脉持续扩张(P<0.001),并且使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及微动脉血流改善。驻极体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用于改善局部皮肤微循环的驻极体的最佳注极电位在700伏左右。
- 江键王振中宋诚荣钟纪根张亚霏
- 关键词:驻极体聚丙烯皮肤微循环
- 颅内压升高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理被引量:2
- 1991年
- 家兔两侧顶骨部蜘网膜下腔注入抗凝兔血,从颅内压(ICP)升高到60mmHg至140mmHg时,颈内动脉血流量(ICABFV)急剧降低,颈交感神经自发性放电频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动脉血压均急剧增高,与ICP升高前比较,相差均非常显著(P<0.01)。ICP140mmHg持续2~5min随着动脉血压降低,ICABFV进一步减少,在5~20min内动物死亡。左心房、室显著扩张,肺静脉淤血,发生了严重的出血性肺水肿。ICP升高时,由股动脉抽血使动脉血压保持在ICP升高前的水平,可以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发生。实验结果提示了ICP升高使脑血液供给急剧减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从而使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左心负荷过重,由于血液动力性机理,导致NPE的发生。
- 石一鸣郭景铨张亚霏钟纪根
- 关键词:肺水肿颅内压病理
-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 1990年
- 本实验采用兔耳窗活体微循环观察、微循环图像处理、微循环与心跳同步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d内静脉皮瓣有两种血流灌注方式:(1)静脉血以潮汐方式,经小静脉、细静脉逆行灌注毛细血管网。(2)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动脉系统,再由小动脉、细动脉端灌注毛细血管网。24h后第一种灌注方式逐渐减弱,48 h后完全依赖第二种方式进行组织灌注,保证了正常组织供血需要。
- 宋建星郭恩覃张亚霏
- 关键词:微循环
- 内毒素体克大鼠皮肤和肠系膜微循环的同步观测被引量:2
- 1990年
- 应用两型激光多普勒显微镜及两套摄像录像装置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皮肤和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改变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微血流紊乱是微循环较早的共同变化之一,大鼠皮肤和肠系膜细动脉在血管痉挛收缩和血流速度减慢上变化相对一致,而细静脉的口径及渗出变化方面差异较大。所以,依外周微循环推测内脏微循环变化时应慎重。
- 郑世荣张亚霏龚肖崎钟纪根
- 关键词:内毒素休克微循环肠系膜皮肤
- β-受体激动剂对血小板激活因子致肺水肿的抑制作用
- 1994年
- 用离体灌注肺模型研究了异丙肾上腺素(IPN)对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所致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抑制作用。豚鼠肺用Tris-缓冲Ringer液作恒流灌注,通过气管将肺悬吊于张力传感器上,连续记录肺重量变化。用恒压灌注测定微血管对液体的滤过系数(Kf)。结果,灌注液中加10-9mol/LPAF,灌注15min后肺增重由对照组的0.32±0.08g上升到2.44±0.44g,P<0.01,Kf值由对照组的3.06±1.02×10-3上升到16.84±1.50±10-3(ml·min-1·kPa-1)。如在PAF作用前先加β-受体激动剂IPN10-4mol/L可明显降低PAF引起的肺增重和Kf变化;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2.5μg/ml)能逆转IPN的作用。说明IPN通过激活β-受体增强血管壁屏障功能,减轻PAF引起的水肿。
- 蒋美珍李少华龚肖崎张亚霏
- 关键词:异丙肾上腺素心得安血小板激活因子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