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志伟

作品数:465 被引量:1,49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53篇期刊文章
  • 85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9篇科技成果
  • 5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2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6篇手术
  • 164篇心脏
  • 157篇动脉
  • 146篇外科
  • 117篇先天性
  • 103篇先天
  • 96篇先天性心脏
  • 95篇先天性心脏病
  • 88篇外科手术
  • 83篇心脏病
  • 76篇缺损
  • 63篇室间隔
  • 63篇间隔缺损
  • 62篇小儿
  • 61篇室间隔缺损
  • 59篇心脏外科
  • 53篇心脏外科手
  • 53篇心脏外科手术
  • 52篇术后
  • 51篇主动脉

机构

  • 23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51篇上海第二医科...
  • 41篇上海交通大学...
  • 3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厦门中山医院
  • 1篇上海市浦东医...

作者

  • 464篇徐志伟
  • 278篇苏肇伉
  • 222篇丁文祥
  • 181篇刘锦纷
  • 121篇郑景浩
  • 96篇张海波
  • 62篇史珍英
  • 57篇祝忠群
  • 53篇朱德明
  • 41篇严勤
  • 40篇王顺民
  • 31篇徐卓明
  • 26篇张海波
  • 25篇杜欣为
  • 25篇陈玲
  • 19篇曹鼎方
  • 17篇王伟
  • 16篇张玉奇
  • 16篇朱丽敏
  • 15篇蔡及明

传媒

  • 109篇中华胸心血管...
  • 60篇中国胸心血管...
  • 38篇中华小儿外科...
  • 1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6篇上海第二医科...
  • 13篇上海医学
  • 13篇中华临床医师...
  • 1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0篇中华外科杂志
  • 8篇中华医学会第...
  • 6篇中国体外循环...
  • 6篇第七届全国小...
  • 5篇中国医师协会...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第八届华东六...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11篇2016
  • 6篇2015
  • 11篇2014
  • 15篇2013
  • 37篇2012
  • 33篇2011
  • 28篇2010
  • 21篇2009
  • 28篇2008
  • 54篇2007
  • 34篇2006
  • 37篇2005
  • 18篇2004
4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肌部缺损镶嵌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室间隔肌部缺损镶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7例室间隔肌部缺损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外科开胸暴露心脏,TEE监测下,在跳动的右心室表面选择穿刺点,使动脉止血鞘通过缺损进入左心室,然后释放肌部缺损堵塞装置。若TEE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果 6例堵塞成功,术后即刻TEE检查3例见少量残余分流,出院时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患者由于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肌部缺损位置不准确,未行镶嵌治疗,最终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结论 TEE可以准确地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大小、数目、部位及其边缘的解剖形态,有利于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穿刺点的定位及闭合器的安置、术后即刻疗效的判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值得在镶嵌治疗中推广应用。
张玉奇孙锟陈树宝张志芳高伟刘锦纷徐志伟陈笋吴兰平祝忠群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间隔缺损
小儿先心术后肺静脉再狭窄二次干预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总结及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肺静脉再狭窄二次干预的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并分析2009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3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肺静脉再狭窄的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2~77个月,平均(15.1±13.2)个月;体质量3.7~17.3kg,平均(7.9±3.3)kg;术前肺静脉流速1.89~3.07m/s,平均(2.28±0.40)m/s。首次手术疾病种类包括4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14例,心下型20例,心内型2例及混合型7例)、8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以及2例先天性肺静脉狭窄。手术方法分布:原位心包无缝线技术(sutureless)吻合34例(带蒂心包21例,左心耳下翻13例),牛心包扩大10例,钝性扩大5例,球囊扩张3例及支架置入1例。结果所有患儿术后早期肺静脉流速(1.12±0.23)m/s,较术前明显降低。住院死亡4例(7.5%)。49例出院后随访3~98个月,中远期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肺静脉吻合口及内径均生长,生长速度(0.022±0.014)cm/月(P<0.05),血液流速(1.25±0.28)m/s;4例术后再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流梗阻(流速>1.6m/s),目前无需再次手术,仍在随访中。结论先天性肺静脉畸形术后肺静脉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应在梗阻发生早期进行二次干预治疗,sutureless缝合、牛心包扩大及钝性扩大等再干预方法治疗术后肺静脉均有明显生长,肺静脉球囊扩张术后早期效果良好,但再狭窄率较高,中远期仍需严密随访。
罗凯郑景浩祝忠群孙琦何晓敏徐志伟刘锦纷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
镶嵌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严勤徐志伟刘锦纷高伟张玉奇钟玉敏史珍英苏肇伉丁文祥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肺静脉狭窄(PPVS)不同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2004年3月至2011年9月,11例PPVS患儿进行再手术,心上型5例,心内型3例,混合型1例,单心室伴TAPVC2例,其中心上和心下型各1例。初次手术年龄23天~28个月;体质量5~19k,平均(10.7±5.1)kg;再手术年龄4个月~6年,平均(27.1±22.6)个月;两次手术间隔82天-5年。分析PPVS形态学病理特点,根据PPVS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发现,将PPVS形态学病理类型分为4种:Ⅰ型——吻合口狭窄,Ⅱ型——肺静脉口狭窄,Ⅲ型——肺静脉节段性狭窄,Ⅳ型——肺静脉闭锁。每个患儿存在一种或多种病理类型;病变可涉及一支或多支肺静脉。手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8例,深低温停循环3例。内膜剥脱术7例;无缝线技术5例;吻合口补片扩大术3例;纤维瘢痕切除1例。结果PPVS病理类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Ⅰ型+Ⅱ型1例,Ⅱ型+Ⅲ型2例,Ⅰ型+Ⅱ型+Ⅲ型1例,Ⅱ型+Ⅳ型1例,Ⅳ型2例。无术后早期死亡,吻合口梗阻1例,分支肺静脉梗阻2例。术后中期(17个月)死亡1例,因肺静脉再次狭窄手术1例,长期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和波生坦各1例。余发育良好。结论PPVS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其形态学与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有关,形态学分类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法和判断预后。
祝忠群张海波徐志伟陆兆辉刘锦纷
关键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静脉病理学心脏外科手术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MAPCA手术理念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P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有部分病例合并主肺动脉侧支(MAPCA)PA/VSD/MAPCA的手术理念。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92例PA/VSD患儿(婴)情况。患儿(婴)年龄生后1天~5.2岁,平均(1.3±0.6)岁。接受姑息和根治手术,其中行一期根治术26例,分期姑息手术66例。姑息手术分两个阶段,分别为体肺分流、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的管道连接、合并肺动脉狭窄的扩大成形以及MAPCA的结扎、填塞或单源化,最终17例已完成了二期和三期的根治手术。结果第一阶段手术死亡3例。第二阶段9例患儿达到了根治手术条件而完成了二期根治手术,死亡1例。第三阶段8例患儿完成了根治术,3例行姑息性根治术,死亡1例。结论PA/VSD/MAPCA的治疗方法可以早期建立主肺动脉的连接或右心室肺动脉的连接,来促使自身肺动脉的发育,单源化手术应在尽早进行,同时多余的MAPCA不断地得到阻断和结扎。采用分期的手术方法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郑景浩徐志伟刘锦纷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肺动脉闭锁心脏外科手术
婴幼儿先天性气管狭窄伴复杂先心病的Ⅰ期纠治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气管狭窄伴复杂先心病Ⅰ期纠治的治疗效果。方法  2例手术年龄分别 1 .5岁和 3岁的先天性气管狭窄伴法洛四联症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气管狭窄纠治和四联症根治术。 1例气管狭窄长约 1 .2cm ,切除气管狭窄段 ,然后端端吻合 ;另 1例气管狭窄长约 6cm ,切除 3cm剪开形成两块补片 ,分别扩大剪开的气管前壁。总扩大气管狭窄段达 6cm。结果 术后恢复良好。随访 6个月~ 1年 ,呼吸平稳 ,CT示气管通畅 ,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和梗阻。结论 纠治先天性气管狭窄伴先心病 ,以Ⅰ期手术治疗为好 ,不但术中在体外循环下纠治气管狭窄较安全 。
徐志伟张海波王顺明陈玲史珍英朱德明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气管狭窄复杂先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
肺动脉闭锁伴大型主肺动脉侧支的单源化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总结单源化手术治疗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合并大型主肺动脉侧支(MAPC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27例PA—VSD.MAPCAs的患儿行手术纠治,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4个月;平均体质量7.5kg;伴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4例,均无其他心内外畸形。结果一期根治术(侧支单源化加心内缺损修补)5例,姑息性单源化加右心室流出道一肺动脉重建术(RV—PAreconstruction)20例;姑息性单源化加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mB-T)1例,单源化加中央分流术1例。单源化手术中MAPCA与肺动脉或肺动脉分支行端侧吻合11例、侧侧吻合20例。心内、外科杂交手术2例。体外循环76—179min,平均(134.7±43.8)min,主动脉阻断0~64min,平均(40.0±16.9)min。2例根治术患儿行室间隔补片开窗(开窗4mm)/扩大房间隔缺损;4例患儿采取正中切121加侧切口途径入胸。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4例,肺部感染4例,膈肌麻痹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脓毒血症1例,伤口感染1例。1例患儿因胸引量较多(每小时〉15ml/kg)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术后右心室流出道残余梗阻2例[压差〉40mmHg(1mmHg=0.133kPa)],肺动脉及分支残余梗阻2例。2例患儿住院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部严重感染死亡。出院患儿门诊随访3个月-6年,随访期间无死亡。结论早期单源化手术是处理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合并MAPCA的重要方法,可避免MAPCA渐进性狭窄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增加,且可促进中央及末梢肺血管的发育。MAPCA数量的增加和术前较低的Nakata指数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个体化选择分期手术方案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
施国丞陈会文祝忠群张海波郑景浩刘锦纷徐志伟苏肇伉
关键词:肺动脉闭锁
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解剖纠治的外科策略及十年随访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个体化解剖纠治的外科策略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将我院48例[男29例、女19例,月龄39.2(3~91)个月]行解剖纠治的ccTGA患者分为2组:双心室解剖纠治组(39例)和1.5心室解剖纠治组(9例),对住院死亡、生存曲线、术后并发症、再干预及心脏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双心室解剖纠治组早期死亡3例,早期再干预2例,而1.5心室解剖纠治组无死亡,早期再干预1例,与双心室解剖纠治相比,手术时间、气管插管和ICU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术后随访0.5~10.4年,失访4例,双心室解剖纠治组死亡2例,再干预2例,1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2%、84.0%和84.0%。而1.5心室解剖纠治组无死亡,亦无再干预患者。全组其余患者中期随访生活质量均较为满意,心功能分级仅2例为Ⅲ级,其余均为Ⅰ~Ⅱ级。结论依据ccTGA不同的解剖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解剖纠治策略均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中期生活质量良好。如果患者合适,1.5心室解剖纠治因其更低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何晓敏郑景浩罗凯孙琦祝忠群徐志伟刘锦纷
关键词:双调转术
单中心11年大动脉调转术早期死亡及远期再手术分析
2022年
目的通过对大动脉调转术(ASO)患儿术后早期死亡和远期再手术分析,探讨ASO的手术风险和远期再手术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ASO手术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在该时间段内的随访资料,分为室间隔完整型的大动脉转位(TGA/IVS)、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Taussig-Bing畸形(TBA)及二期ASO(Ⅱ-ASO)4组。采用χ^(2) 检验分析不同组别ASO术后的早期死亡比例、远期再手术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1例ASO手术患儿,术后早期死亡108例(12.5%)。753例术后随访,失访102例(13.5%,102/753)。651例完成随访,男352例,女299例,中位随访7.23(4.74,9.37)年。66例(10.1%,66/651)远期再手术治疗,4例(6%,4/66)再手术死亡。TGA/IVS 241例,再手术24例(10%);TGA/VSD 256例,再手术23例(9%);TBA 126例,再手术18例(14.3%);Ⅱ-ASO 28例,再手术1例(3.6%)。再手术原因包括:肺动脉扩大成形36例(死亡2例),肺动脉内支架置入2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RVOTO)纠治10例,主动脉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死亡2例),主动脉吻合口狭窄纠治4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纠治3例,VSD残余分流修补2例,主动脉缩窄(CoA)纠治2例。结论ASO手术的早期死亡比例仍然偏高,较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ASO术后的远期随访需关注肺动脉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王浩徐志伟王顺民杜欣为陆兆辉陈浩
关键词:大动脉调转术随访再手术
机械通气潮气量变化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双向腔肺吻合术后脑血流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CPA)术后不同潮气量时脑血流的变化,以探究BCPA术后机械通气时改善氧合情况的方法。方法入选21例功能性单心室BCPA术后早期患儿,以随机顺序进行10ml/kg(PCV1)和15ml/kg(PCV2)压力控制通气,分别记录每个步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情况。结果 21例完成研究患儿平均月龄为(13.8±10.0)个月,平均体重为(8.0±2.2)kg,体外循环时间(63.0±25.7)min,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6±1.5)h,无再插管发生。两种潮气量下患儿心率、血压维持稳定,大潮气量(PCV2)与小潮气量(PCV1)相比,CVP高[(15.65±3.81)mmHgvs.(14.75±4.10)mmHg,P=0.001]、气道压力高[PIP为(15.90±3.91)cmH2Ovs.(11.32±3.70)cmH2O,P<0.001;MAP为(6.44±2.09)cmH2Ovs.(4.21±1.78)cmH2O,P<0.001]、二氧化碳分压[(33.46±5.52)mmHgvs.(39.34±7.20)mmHg,P<0.001]和氧分压[(42.31±7.90)mmHgvs.(47.48±7.66)mmHg,P<0.001]低、大脑中动脉血流[Vs为(96.55±28.33)m/svs.(101.84±24.91)m/s,P=0.029;Vd为(26.66±9.68)m/svs.(32.21±11.30)m/s,P<0.001;Vm为(50.08±16.47)m/svs.(53.79±16.31)m/s,P=0.042]降低、脑循环阻力(PI为1.46±0.21vs.1.27±0.31,P<0.00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单心室行BCPA术后,增加潮气量,轻度过度通气时,将导致脑循环阻力增加,脑循环血流减少,从而使肺循环血流量减少,可以导致BCPA术后患儿低氧血症,相反的,正常潮气量可以使患儿处于正常的氧合状态。
朱丽敏徐卓明龚霄雷韩露蔡小满李志浩柳立平孔英徐志伟苏肇伉
关键词:脑血流
共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