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吉光

作品数:16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博物馆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历史地理
  • 1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11篇博物
  • 11篇博物馆
  • 5篇展览
  • 3篇陈列
  • 2篇冷思考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博物馆学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形象
  • 1篇叙事
  • 1篇学好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论文
  • 1篇永乐大钟
  • 1篇展览设计
  • 1篇展演
  • 1篇中国革命史
  • 1篇人情
  • 1篇商周

机构

  • 16篇首都博物馆
  • 2篇浙江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科学出版社
  • 1篇陕西历史博物...

作者

  • 16篇李吉光
  • 1篇呼啸
  • 1篇郗志群
  • 1篇许捷

传媒

  • 3篇博物院
  • 2篇中国博物馆
  • 2篇博物馆管理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文物春秋
  • 1篇南方文物
  • 1篇艺术评论
  • 1篇首都博物馆论...
  • 1篇北京地区博物...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永乐大钟曾停何处——兼谈明代的番经厂与汉经厂
2022年
文章考述了明代番、汉经厂的建立时间,以及永乐大钟在移至万寿寺前的停放情况。认为番、汉经厂建立于南京,移至北京的时间当在永乐九年(1411年)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前;但结合明代司礼监经厂,番、汉经厂的功能考虑,永乐大钟未曾停放在番经厂,而应一直停放在宫中,配合佛诞等节庆演出的需要,万历五年(1577年)后移至万寿寺。
李吉光
关键词:永乐大钟
谁是观者——关于画像铜器用途的再思考
2024年
画像铜器是指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铜器类型,从技术角度看,这类铜器采用了两种装饰手法:一是所谓的“刻纹铜器”,即“在极薄的器壁上用尖锐的小刀刻出图像的青铜器”,另一种是在图像外壁铸造图像的铜器。与此前商周铜器上连续的、变化的几何纹样不同,这类铜器多把器物内外壁作为绘画的载体,在器物上描述了狩猎、攻战、采桑、筵乐等图像。对于这类铜器,前人多有研究。徐中舒先生早在1933年就发表了《古代狩猎图像考》,认为这类铜器是“古代上层或王公贵族之弄器”。
李吉光呼啸
关键词:春秋晚期几何纹样商周画像
博物馆学“好论文”探析——以《博物院》杂志为例
2019年
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学术期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以《博物院》为例,从编辑的角度探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对行业学术期刊提出的要求和博物馆学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博物馆学术期刊的“好论文”必须要有理论基础,以及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视角和跨界思维的能力,并与博物馆实践紧密结合,能够解决博物馆行业的某一类问题,为博物馆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李吉光
关键词:学术论文博物馆学跨界思维
浅析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展览构建——以“我们的家”为例
2022年
以个人情感展示为中心的展览,一直未能得到博物馆学界的关注。本文分析了这类展览的代表——“我们的家”的策划思路、传播方式和情感表达,认为展览遵循了博物馆的策展方法,以物叙事,构建了完整的叙事线索;借鉴了博物馆的传播方式,通过邀请制的参观方式和戏剧化的互动方式完成展览的传播过程,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与享誉世界的纯真博物馆相比,展览没有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和地域相结合,在处理时代与个人关系时仍显得无力。尽管如此,以“我们的家”为代表的个人情感的博物馆化表达仍将对博物馆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第一,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第二,为博物馆文创提供了新模式;第三,如能积累更多样本,个人情感展示将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李吉光
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手艺展示与传承的思考
2020年
手艺由作品、技术和创作者三个层面构成,创作者是手艺的核心。以往的传统手艺展示中往往以物为主,而且执着于同类手艺中的精品,这样的展示方法难以表现不以物为载体的传统手艺,也不利于手艺的推广和更多人的学习。因此,手艺展示也应"从物到人",展示手艺带来的手艺人的人生转折,展示创作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残次品,让观众感受到手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手艺展示应当给观众提供"试错"机会,让观众理解成功的可贵和坚守的意义。
李吉光
关键词:手艺工艺美术传承
试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博物馆的作用与影响
今年,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民国时期,在民生多艰,民智启蒙的时代,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在北京城市内起到了重塑城市的文化形象,保护城市古建等诸多作用,这些博物馆对北京地区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奠定了...
李吉光
关键词:城市形象产品陈列民国时期
文献传递
从“博物馆化”到“化博物馆”——博物馆与其它机构的关系的探讨被引量:4
2020年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要素,必然要同其它机构产生关系。商业机构受博物馆的影响,创造出与现实疏离的空间,是为“博物馆化”,而当这些机构反过来影响博物馆时,也就开始了“化博物馆”的历程。“化博物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超级大展”走进了博物馆,其次,博物馆接受品牌合作,商业机构进驻博物馆,再次,博物馆运用商业模式进行自我营销。博物馆在与商业机构的相互影响中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博物馆在顺应时代的同时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方可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李吉光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影响力
重塑空间:浅谈博物馆的非遗类展览被引量:3
2020年
当前国内博物馆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非遗精品展、非遗传承人活态展、非遗与当代艺术结合展、非遗历史展以及非遗场景再现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提出非遗类展览的新类型。此类展览将展厅塑造为家庭与工作环境之外的"第三空间",使展场空间成为观众主动体验非遗的理由。观众在参观这种展览时,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从而可能将参观体验带出博物馆,将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理念带进日常生活中。
李吉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
构建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调查及设想
2013年
本文在对什刹海商铺、游客和社区居民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什刹海地区社区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可通过空间置换与重组的方式,对什刹海地区的文化、商业与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开放式博物馆的理念、设想与具体操作方法。
郗志群李吉光
博物馆通史类展览的第三种模式——对信息组团在通史类展览叙事中运用的思考被引量:2
2017年
目前中国博物馆的通史类展览,往往不是按照时间轴模式就是按照信息组团模式组织,二者各有其固有的问题。通过对展览叙事应用和信息组团模式的分析,调整思路,不采取目前通常模式对信息团分类,而改用展示信息团形成过程的方法,就可以综合二者的优势,弥补二者的不足,可能探索出博物馆通史类展览的第三种模式,创作出新颖的博物馆通史类陈列展览。
李吉光
关键词:叙事编年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