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真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3篇利用率
  • 3篇光能
  • 3篇光能利用
  • 3篇光能利用率
  • 2篇种植密度
  • 2篇小麦品种
  • 2篇开花
  • 2篇开花期
  • 2篇花期
  • 2篇冠层
  • 2篇光合特性
  • 1篇冬春
  • 1篇冬春性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田
  • 1篇生理特性
  • 1篇同密
  • 1篇土壤
  • 1篇土壤腐殖质

机构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张黛静
  • 6篇王真
  • 6篇李春喜
  • 5篇王多多
  • 4篇马雪
  • 3篇杨杰瑞
  • 2篇陈惠婷
  • 2篇马建辉
  • 2篇郭雪妮
  • 1篇李雪梅
  • 1篇张艳艳

传媒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密度下小麦群体干物质转运和开花期冠层特性研究
豫中地区是黄淮麦区的主产区.为探讨豫中地区小麦的光能资源利用情况,构建合理的小麦空间结构,本研究以半冬性小麦品种周麦22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2、2012-2013年在河南省许昌县小麦高产试验田进行.试验设置四个...
张黛静马雪王真王多多马建辉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干物质积累冠层特性
品种与密度对豫中地区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40
2014年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生理及光能利用对种植密度响应的差异,以豫中地区两个主栽冬小麦品种周麦22和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180×104、270×104、360×104和450×104株·hm-2 4个密度水平,通过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两个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叶面积指数增大,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降低趋势。与郑麦9023相比,周麦22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光能利用率较高,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周麦22的最终产量以密度270×104株·hm-2最高,郑麦9023以密度360×104株·hm-2最高。
张黛静马雪王晓东杨杰瑞王多多王真陈惠婷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品种种植密度光合特性光能利用率
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在豫中、豫北地区光能利用率及生产潜力比较被引量:5
2018年
以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各设1个典型观测点,进行田间栽培,对比分析其光合特性、光能利用率和生产潜力,以期为豫中和豫北两地区冬春性小麦品种的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主要生育时期,豫北地区小麦旗叶的SPAD值高于豫中地区(冬性品种除外);同一品种在豫中地区的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高于豫北地区,开花期两地区冬性品种(济麦20)最大,弱春性品种最小,不同冬春性类型间差异显著;两地区各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总体上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Pn下降较Gs更加剧烈,而胞间CO_2浓度则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豫中和豫北地区小麦总光能利用率以弱冬性品种最高,两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20.67%和22.76%,光温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40.72%和43.31%。
张黛静陈倩青马建辉王真宗洁静杨雪倩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冬春性光合特性光能利用率
不同耕作和培肥模式对豫中冬小麦田土壤腐殖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了解不同耕作与培肥模式对麦田土壤的影响,对提升麦田土壤地力及促进小麦的持续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于2011-2012年在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小麦试验田进行,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取土测定土壤微生物与腐殖质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浅耕15~20 cm;深耕35~40 cm)和培肥模式(单施化肥;化肥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腐殖质与微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0~5和5~20 cm耕层土壤富里酸含量(p〈0.01)。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小麦生育后期各耕层土壤胡敏酸含量的积累(p〈0.05),其中20~40 cm耕层土壤增幅最为明显,成熟期深耕增施有机肥与浅耕增施有机肥和开花期相比增幅分别达253.85%与300.00%;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孕穗期与成熟期5~20 cm耕层土壤细菌数量(p〈0.01),成熟期浅耕增施有机肥与深耕增施有机肥处理细菌数量和开花期相比增幅分别达690.38%和508.75%,其中深耕增施有机肥处理与其它三个处理相比细菌数量最多且差异极显著(p〈0.01)。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成熟期0~5与20~40 cm耕层土壤真菌数量(p〈0.01),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孕穗期5~20 cm耕层土壤真菌数量(p〈0.01)。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20~40 cm耕层土壤放线菌数量(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本研究培肥和耕作模式下麦田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含量与微生物区系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李春喜杨杰瑞张黛静王多多王真郭雪妮陈惠婷
关键词:小麦耕作培肥微生物区系腐殖质
种植密度对豫中区小麦群体构建和光能资源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于大田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半冬性小麦"周麦22"群体构建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周麦22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后降,成穗率以270万hm-2密度处理(D2)最高;D2处理的小麦LAI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较其他密度处理具有明显优势,最终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说明,在豫中地区周麦22密度270万hm-2左右是高产创建的理想指标之一。
张黛静马雪杨杰瑞王多多王真郭雪妮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种植密度光能利用率
不同群体下小麦花期干物质转运和冠层光分布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为研究不同群体条件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转运及光分布特性,以半冬性周麦22和弱春性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开花期分层干物质转运、光分布、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个小麦品种群体中,40~60am冠层单株干物质转运量、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优于其他冠层。半冬性周麦22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以及产量三要素都优于弱春性郑麦9023。
张黛静王真李雪梅马雪王多多张艳艳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开花期冠层光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