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绳祖

作品数:104 被引量:37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4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74篇天文地球
  • 18篇建筑科学
  • 6篇矿业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32篇岩石
  • 26篇地震
  • 19篇塑性流动网络
  • 16篇岩石圈
  • 15篇塑性
  • 13篇震源
  • 13篇物理模拟
  • 10篇地壳
  • 10篇塑性流动
  • 10篇塑性流动波
  • 8篇网络
  • 7篇地震活动
  • 6篇地质
  • 6篇构造应力
  • 6篇构造应力场
  • 6篇发震
  • 6篇发震概率
  • 6篇板内
  • 5篇地震迁移
  • 5篇应力场

机构

  • 81篇中国地震局
  • 12篇煤炭科学研究...
  • 10篇国家地震局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104篇王绳祖
  • 24篇李建国
  • 12篇张宗淳
  • 11篇周永胜
  • 10篇张流
  • 10篇宋瑞卿
  • 6篇雷崇利
  • 5篇杜新锋
  • 5篇王威
  • 5篇姜在炳
  • 5篇李必慧
  • 4篇石桂梅
  • 4篇祁满意
  • 4篇刘明军
  • 4篇郑玉柱
  • 4篇王成
  • 3篇张泓
  • 3篇翁晓鹏
  • 3篇秦国建
  • 3篇张路

传媒

  • 24篇地震地质
  • 10篇第四届全国构...
  • 6篇第一届高温高...
  • 4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震
  • 3篇煤田地质与勘...
  • 3篇中国地震
  • 3篇地质力学学报
  • 3篇全国第三届地...
  • 2篇地质科学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长春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3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 4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5篇1997
  • 4篇1996
  • 3篇1995
  • 8篇1994
  • 4篇1993
  • 7篇1992
  • 1篇1991
  • 7篇1990
  • 13篇1989
  • 9篇1988
  • 4篇1986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多层构造的初步物理模拟实验
<正>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多层构造的观点(王绳祖,1985,1992,1993a,b;王绳祖等,1994a;Wang Shengzu,1991,1993a,b)指出,板块边界的驱动力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
周永胜李建国宋瑞卿王绳祖
文献传递
烈度分布的几何特征与震源参数的估计
<正>地震烈度是震源运动对地面作用的一种综合反映,其中包括震源运动对浅表地层的牵连作用和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而引起的振荡作用等。根据地震波传递的震源信息估计震源运动参数的测震学方法已被地震学界所广为采用,而本文则着重就利用牵...
王绳祖
文献传递
预测潜在震源区的多判据构造物理方法
预测潜在震源区的多判据构造物理方法,通过确定性的震源力学模型和概率性的震例统计分析,由计算所得的震源参数预测潜在震源的发震概率,为中、长期地震预报和烈度区划提供了一种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新途径。这一方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王绳祖
文献传递
估计地震能量和地震效率的构造物理方法
1992年
根据强约束匀阻化椭圆形震源简化模型及震源参数计算原理,建立了一种由构造、介质、物理环境和驱动背景等条件估计地震能量和地震效率的构造物理方法,并针对我国28例6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初步的验算。其结果表明:地震效率η为0.008~0.050;由本方法所得地震能量推算的震级,与各震例原定震级相比较,78.6%的震例震级偏差不超出±0.5级。
王绳祖
关键词:地震震级构造物理
固体围压介质三轴实验中试件受力状态的数值模拟及力学参数反演
自Griggs建立固体围压介质三轴实验装值以来,这种装置已广泛应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力学特征的实验研究。实践表明,与气体、液体围压介质的实验装置相比,这类装置能比较方便、比较安全的达到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白太绪王绳祖
文献传递
岩石错动面上阶梯形凸起的破裂过程与失稳型式研究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介绍了三轴压缩下花岗岩试件内阶梯形错动面凸起部位破裂过程和失稳型式的实验。结果显示,当差应力量值(σ_1—σ_3)达到0.15—0.17(σ_1—σ_3)。(试件发生首次粘滑时的峰值应力)时,在阶梯形凸起的底部发生宏观破裂,其应力—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且破裂随应力量值的增加而继续扩展。在(σ_1-σ_3)≥0.3(σ_1-σ_3)c时,发生破裂贯通,凸起被剪断。断裂面上次级凹凸体发育。当(σ_1-σ_3)(?)(σ_1-σ_3)c时,原阶梯形错动面被铲平,其后沿该面发生了伴随大应力降和强烈振动的突发性失稳。上述结果表明,在断层滑动过程中,断层面上的凹凸体破裂直至被铲平的过程仅能导致微震、前震和声发射等事件的发生,而主震则系由平直断裂的粘滑引起的。
李建国石桂梅王绳祖
关键词:岩石阶梯形失稳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川滇菱形块体及邻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被引量:8
2002年
川滇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东南部 ,研究区内岩石圈下层含右向网带 6条和左向网带 16条 ,受其控制在多震层内形成相应的地震带。多震层和岩石圈下层的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基本一致 ,进一步证明了下层网状流动对上层的控制。沿网带以不同交角展布的发震断裂组成地震构造带 ,其中多数右向地震构造带已发育成熟 (视成熟度Λ≥ 0 .8) ,而左向带除大理 -通海和腾冲 -景洪两带接近成熟外 ,多数的Λ值显著小于 0 .8。“川滇菱形块体”因塑性流动网络的存在和块体边界的变迁 ,其现今构造和动力学涵义有待探讨。
王绳祖张流
关键词:塑性流动网络构造应力场地震构造带川滇菱形块体
高围压下岩石破坏和摩擦滑动过程中的声发射性活动性被引量:15
1990年
在600MPa范围内,实验测定了居庸关花岗岩变形破坏和摩擦滑动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性。在有围压的情况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缺少在单轴压缩下经常出现的第一次声发射活动高峰;随着围压的增加,声发射活动性由致密型向致密不稳定型过渡;开始出现声发射所对应的应力—应变条件相对于破裂点而言有随围压增加而“提前”的趋势.采用归一化的处理以后,发现破裂过程中声发射累计数增长曲线随着围压增加而曲率减小。指数函数拟合结果表明:随围压增加指数系数减小,并且阶段间的差别逐渐消失。摩擦滑动的应力积累阶段的声发射活动性也遵循指数规律上升,但指数系数较变形破坏过程为小.稳定滑动过程本身的声发射累计数随应变量的增大只是线性地增加.
张流薛丽霞施良骐王绳祖
关键词:岩石
“涡旋/网络"(Vor/Net)大陆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正>一、多种驱动力源与“涡旋/网络”模型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所需能量来自多种驱动力源,包括:(1)板块边缘驱动源,起因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2)板块底界驱动源,起因于地幔对岩石圈底面的作用;(3)分布型驱动源...
王绳祖
文献传递
亚洲大陆岩石圈多层构造模型和塑性流动网络被引量:51
1993年
中、东部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存在着由两族大型地震带共轭相交而成的统一地震网络;位于中、上地壳的这种地震网络,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统一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存在,证实了板内构造变形的驱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的碰撞推挤,而作用力的远程传递主要借助于网络状塑性流动。塑性流动网络对板内构造变形起着控制作用。
王绳祖
关键词:岩石圈地震网络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