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肖毅

作品数:7 被引量:330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氮素
  • 5篇土壤氮
  • 5篇土壤氮素
  • 4篇植被
  • 4篇植物
  • 4篇沟壑
  • 3篇群落
  • 3篇黄土高原
  • 3篇黄土丘陵
  • 2篇植被区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丘陵区
  • 2篇黄土高原沟壑...
  • 2篇黄土沟壑区
  • 2篇黄土丘陵区
  • 2篇高原沟壑区
  • 2篇不同植物
  • 2篇不同植物群落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西藏职业技术...

作者

  • 7篇邢肖毅
  • 6篇安韶山
  • 4篇黄懿梅
  • 3篇张宏
  • 2篇朱秋莲
  • 1篇薛志婧
  • 1篇程曼
  • 1篇黄海波
  • 1篇闫浩
  • 1篇刘栋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6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理群特征及差异被引量:21
2013年
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对黄土高原洞子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氮素微生物生理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三者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74、4和31倍,其中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在铁杆蒿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亚硝化细菌数量在丁香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2)植被恢复对各氮素生理群影响不同,对氨化细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3)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差异较大,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研究区氨化细菌占总数的75%—80%,反硝化细菌占20%—25%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4)土壤理化性质与各功能菌关系紧密,其中,土壤容重和硝态氮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最大,全钾、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也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
邢肖毅黄懿梅安韶山闫浩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形态被引量:18
2013年
以宁南山区典型植物冰草、冷蒿、长芒草、百里香和铁杆蒿为对象,研究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植物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铁杆蒿的根际土壤碳含量最高,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2.94、1.95和20.88g·kg-1,长芒草的根际土壤氮含量最高,总氮、可矿化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为2.05g·kg-1、23.73mg·kg-1和11.99mg·kg-1.冷蒿的根际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可矿化氮/总氮最高,有利于土壤中碳素和氮素向活性态转变.轻组有机碳、可矿化氮可作为植物生境改变的敏感指标.5种植物根际土壤各形态碳、氮含量总体上高于非根际土壤.
朱秋莲邢肖毅程曼薛志婧安韶山
关键词:典型植物根际土壤土壤氮素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转化被引量:25
2013年
为了探讨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选择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8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10cm和10—20cm的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有机氮、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从草本群落到乔灌草群落,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均增加,整体表现为乔灌草群落>灌草群落>草本群落。然而人工刺槐林的土壤氮素水平远低于自然恢复的乔灌草群落,甚至低于灌草群落。0—10cm土层各形态氮素均低于10—20cm土层。硝态氮对植物群落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作为土壤氮素水平的敏感指标。土壤有机质、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对总氮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有机氮、可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邢肖毅黄懿梅安韶山张宏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植物群落土壤氮素
黄土高原森林带植被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为了探讨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活性有机碳对植被类型的敏感程度,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选择森林带不同植被类型下0—10cm和10—20c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四种表征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指标,并对活性有机碳与植被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特征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含量都以乔灌草群落最大,草本群落最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不随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则随不同植被而变化。轻组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在上下两层也有明显差异。活性有机碳对优势植物生物量和碳含量的响应,均敏感于总有机碳。而在四种活性有机碳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响应最为敏感,其次分别为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张宏黄懿梅安韶山邢肖毅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群落优势植物活性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氮素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被引量:20
2012年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林区裸露地为对照,选择撂荒地、白羊草草地、油松、山杨和辽东栎林地五种典型植被群落下0—10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无机氮、有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脲酶、蛋白酶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氮素基本表现为乔木林,尤其是辽东栎和油松下含量最高,而有机氮则在白羊草地富集明显。铵态氮为子午岭林区速效氮的主要形式。土壤铵态氮与微生物氮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氮和亚硝态氮、矿化氮、微生物氮均显著正相关。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辽东栎群落下最高,蛋白酶在白羊草地下较高,且脲酶活性在土壤上层高于下层,而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脲酶活性和铵态氮、有机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微生物量氮极显著正相关;硝酸还原酶活性与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和土壤各种氮素含量无相关性。
邢肖毅黄懿梅黄海波安韶山刘栋
关键词:植物群落氮素形态酶活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29
2013年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C、全N变异性较大,全P、全K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全N含量变异性较大,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不同坡向之间养分含量不同,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类型及植被盖度的影响,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土壤C/N、C/P、C/K、N/P、N/K比都较稳定,C/N比的变化范围为5.65—12.57,平均值为9.44;C/P比的变化范围为3.62—17.32,平均值为8.15;C/K比的变化范围为0.10—0.55,平均值为0.26;N/P比的变化范围为0.43—1.38,平均值为0.86;N/K比的变化范围为0.01—0.05,平均值为0.03;P/K比值较稳定,为0.03。土壤有机C和全N极显著正相关,全N和全P极显著正相关。
朱秋莲邢肖毅张宏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区坡向
黄土丘陵区侵蚀环境对土壤氮素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梁峁坡面上土壤侵蚀现象极其严重。近些年来的退耕还林工作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坡面侵蚀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梁峁坡面上不同侵蚀...
邢肖毅
关键词: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区侵蚀环境土壤氮素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