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玉涵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十堰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耐药
  • 3篇耐药性
  • 2篇药性分析
  • 2篇青蒿
  • 2篇青蒿琥酯
  • 2篇瘢痕
  • 2篇瘢痕疙瘩
  • 2篇细胞
  • 2篇纤维细胞
  • 2篇耐药性分析
  • 2篇多重耐药
  • 2篇分化
  • 2篇分化抑制因子
  • 2篇分化抑制因子...
  • 2篇CASK
  • 2篇成纤维细胞
  • 1篇单胞菌
  • 1篇阴性菌
  • 1篇游离植皮
  • 1篇游离植皮术

机构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十堰市人民医...
  • 1篇荆州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任玉涵
  • 4篇肖亮
  • 4篇贺光照
  • 3篇袁喆
  • 2篇杨政
  • 2篇李崇智
  • 2篇余泽浩
  • 2篇刘婷婷
  • 1篇唐小清
  • 1篇肖亮
  • 1篇杨忠民
  • 1篇李晶
  • 1篇王灿
  • 1篇禹志宏
  • 1篇赵倩
  • 1篇李佳俊
  • 1篇柯勇
  • 1篇黄文祥
  • 1篇孙志波

传媒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第十届全国烧...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009-2011年重庆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以CLSI2010年标准判断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分析采用WHONET5.4及SPSS 18.0统计软件。结果 3年来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853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65株,占19.3%。2011年较2009年,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由17.8%、25.8%、77.9%、28.2%下降至11.9%、12.8%、25.9%、23.1%;对亚胺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分别由2009年的14.7%、5.3%~11.7%上升至2011年的22.5%、12.2%~14.4%。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ICU,且其在ICU与非ICU的检出率均有下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耐药率分别由2009年的61.9%、57.1%、100%下降至2011年的39.0%、51.2%、70.7%;对亚胺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分别从2009年的33.3%、33.3%~35.7%上升至2011年的58.5%、43.9%~46.3%。结论该三甲医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2011年较2009年明显上升,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以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杨政袁喆李崇智任玉涵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多重耐药重症监护室
2009―2011年本院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变迁及对多黏菌素B的体外敏感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2011年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变迁并测定多黏菌素B及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K-B法筛选出155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53株鲍曼不动杆菌、50株肺炎克雷伯菌、52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等13种药物的敏感性及MIC值.数据采用Whonet5.6及SPSS18.0进行分析。结果琼脂稀释法与K-B纸片法得出的三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异(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为58.3%,68.2%,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为48.5%~1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小于9.4%,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8.6%~15.9%,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为34.8%~41.8%,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46.3%~55.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2.8%~30.7%。多黏菌素B对3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保持着96%以上的抗菌活性,MIC_50和MIC_90均〈1mg·L^-1。结论本院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已非常普遍,而多黏菌素B对其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
任玉涵袁喆黄文祥李崇智肖亮李佳俊刘婷婷
关键词:多黏菌素B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难愈性创面患者352例,经创面处理,基础病治疗,全身支持治疗,创面肉芽新鲜后,视创面部位行自体表层皮片联合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术,用烧伤敷料加压包扎。结果:352例患者,322例行一期清创植皮,30例行一期清创、二期植皮,其中340例植皮后超过90%皮片存活,创面愈合或接近愈合后出院,12例植皮后有小于1/3~1/2皮片未成活,经换药或补植后,创面愈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6±2)d,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9±3)d。结论: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有助于难愈性创面愈合或提高存活率。
肖亮贺光照李晶王灿任玉涵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回顾性分析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ASK和ID1的异常表达及青蒿琥酯对二者的影响
目的 验证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存在CASK和IDl的异常表达,并观察青蒿琥酯对二者的影响.方法 (1)收集临床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各15例,采用组织微粒贴壁法行成纤维细胞(Fb)的原代培养,取3-8代的细...
肖亮贺光照余泽浩任玉涵
2006—2011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检测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六年来的耐药率和检出率,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以CLSI2010年标准判断分离株的敏感性,采用WHONET5.4及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六年来我院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1471株,其中多重耐药、泛耐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70.43%、17.13%、51.59%,且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于2008年最低(分别为44.6%和4.0%),2011年分别上升至64.1%和50.6%;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7的6.5%上升至2011年的62.8%: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由2007年的7.2%上升至2009年的55.3%;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以2009年最低(34.9%),其余每年波动于42.0%~72.7%;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一三唑巴坦的耐药率在2007年最低,其余每年均波动于61.9%~87.6%。结论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近年来十分严峻,尤其是多重耐药株、泛耐药株的大量出现应引起高度关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
杨政袁喆袁喆杨忠民任玉涵刘婷婷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ASK/Idl通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验证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钙/钙调蛋白依耐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 dependent serine protein kinase,CASK)/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 1,Id1)通路的存在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证实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ASK和Idl蛋白表达和定位;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ASK和Idl的表达和差异;通过免疫沉淀验证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ASK和Idl蛋白的天然结合。结果正常情况下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均存在CASK和Idl蛋白的表达,CASK和Idl主要分布在成纤维细胞胞浆和胞核中;RT.PCR结果表明瘢痕疙瘩组CASKmRNA的表达量为0.658±0.024,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764±0.008(t=11.159,P〈0.05);Id1的表达量为0.497±0.014,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07±0.017(t=15.148,P〈0.05);Western-blot结果表明瘢痕疙瘩组CASK蛋白的表达量为0.057±0.006,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1684-0.012(t=13.524,P〈0.05);Idl的表达量为0.8124±0.035,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684±0.031(t=16.356,P〈0.05);免疫沉淀结果显示,CASK沉淀物中能检测到Id1,Id1沉淀物中能检测到CASK,CASK和Idl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存在天然结合。结论可能存在CASK/Id1信号通路参与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这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
肖亮孙志波柯勇禹志宏贺光照任玉涵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化抑制因子1免疫沉淀法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及青蒿琥酯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验证瘢痕疙瘩Fb中是否存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SK)和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异常表达,观察青蒿琥酯对二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患者手术后废弃的瘢痕疙瘩样本15个和正常皮肤组织样本12个,采用组织微粒贴壁法行Fb原代培养,取第3~8代细胞用于实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种Fb中CASK和ID1的表达,瘢痕疙瘩Fb用不同浓度青蒿琥酯作用不同时间,通过噻唑蓝比色法确定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作为后续实验药物干预浓度。选取正常皮肤Fb设为正常对照组(添加培养液处理),收集瘢痕疙瘩Fb分为瘢痕对照组(添加培养液处理)及瘢痕给药组(添加含IC50青蒿琥酯的培养液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Fb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Fb中CASK和ID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 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Fb中均存在CASK和ID1表达,选择75 mg/L青蒿琥酯为后续实验干预浓度。(1)G0/G1期和G2/M期的细胞百分比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8.064、163.840,P值均小于0.01)。其中瘢痕给药组G0/G1期为(91.4±1.4)%,明显高于瘢痕对照组的(80.7±0.3)%和正常对照组的(82.4±0.6)%(t值分别为12.740、9.872,P值均小于0.05);G2/M期为(6.9±0.3)%,明显低于瘢痕对照组的(13.7±0.3)%和正常对照组的(12.7±0.8)%(t值分别为43.702、12.276,P值均小于0.05)。(2)早晚期细胞凋亡率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879、4710.862,P值均小于0.01)。其中瘢痕给药组早期凋亡率为(7.1±1.0)%,明显高于瘢痕对照组的(2.6±0.4)%和正常对照组的(2.7±0.3)%(t值分别为7.974、7.767,P值均小于0.05);晚期凋亡率为(14.9±0.3)%,明显高于瘢痕对照组的(2.3±0.3)%和�
肖亮贺光照余泽浩唐小清任玉涵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青蒿素类分化抑制因子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