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钦燕

作品数:20 被引量:13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环流
  • 4篇年代际
  • 4篇热含量
  • 3篇年际
  • 3篇气候
  • 3篇热带
  • 2篇印度尼西亚贯...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年际变化
  • 2篇西边界流
  • 2篇季风
  • 2篇海洋环流
  • 2篇海洋学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环流
  • 1篇调制
  • 1篇冬季环流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沿岸
  • 1篇业务化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20篇刘钦燕
  • 14篇王东晓
  • 6篇谢强
  • 3篇刘赟
  • 3篇杜岩
  • 2篇王强
  • 2篇吴湘玉
  • 2篇陈锦年
  • 2篇黄企洲
  • 2篇庄伟
  • 2篇高荣珍
  • 2篇方国洪
  • 2篇周文
  • 1篇刘桂梅
  • 1篇孙即霖
  • 1篇李春晖
  • 1篇隋丹丹
  • 1篇俞永强
  • 1篇彭世球
  • 1篇方文东

传媒

  • 8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ICOM模拟的南海贯穿流及其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XBT(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观测数据和绕岛环流理论(island rule)诊断计算结果评估了一个涡相容(eddy-permittin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对南海贯穿流及南海上层热含量的模拟能力,同时利用模式输出探讨了南海贯穿流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分叉的垂向结构、南海内区环流的季节和吕宋海峡体积输送的年际变化等分析结果都表明,LICOM能获取西北太平洋-印尼海域环流和南海贯穿流的合理模拟结果。模式模拟的南海上层热含量季节变化与观测及同化数据都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南海内区。相关分析表明,吕宋海峡热输送主要控制着南海内区上层的热含量变化,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南海贯穿流作为一支冷平流调制着南海上层热含量变化的重要事实。
王伟文俞永强李超周文刘钦燕王东晓
关键词:热含量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表现为高值,在1970—1980年表现为低值,在1985—1995年又表现为高值;并且在1958—1968年这一时段台风的年生成数要多于1985—1995年期间的台风生成数。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提供的同期上400m热含量和11个标准层海温数据分析发现,台风活动与海洋热力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就年代际变化而言,海温变化对台风数量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引导因素。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与中太平洋的热含量相联系,两者表现为正相关。通过赤道垂直温度剖面可以看出,相对于1970—1980年而言,1958—1968年和1985—1995年的中太平洋热含量明显增加。中太平洋的热含量增加在1958—1968年主要体现在温跃层的海温增暖,而在1985—1995年主要体现在海温表层增暖。这意味着在次表层出现的温度暖异常可能是导致在1958—1968这个时间段内台风年生成数多的重要原因。
刘钦燕周文
关键词:台风年代际热含量
与南海西边界流有关的区域海洋学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与南海西部主流系及其涡旋研究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的进展.主要内容涉及南海西边界流漂流浮标观测、西边界流源区涡旋遥感观测、西边界流源区跨陆架交换、涡流相互作用、西边界流年际变化、西边界流区海气相互作用、南海贯穿流等方面的进展.西边界流是一个强流系,其与季节和年际变化相关的结构特征、变率及跟某些动力过程的关联有待研究.在西边界流变率、涡旋环流相互作用、海气过程以及南海贯穿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漂流浮标观测样本对南海西边界环流进行分析,指出南海西边界表层环流在到达越南中部沿岸后伴随着流幅变窄的同时流速加强;探讨了南海北部环流变化机理,定量诊断南海西边界流北支冬季逆风流产生的动力机制;利用航次数据对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进行诊断,表明南海西边界流的经向输送年际变化明显;(2)结合航次观测数据,对2003/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2个反气旋涡旋和2007年夏季18°N附近的3个反气旋涡旋进行研究,指出冬季2个涡旋产生后以罗斯贝(Rossby)波速度(约0.1m/s)沿北部陆坡向西南方向传播,并初步揭示了南海西边界环流与夏季3个涡旋的相互作用;南海北部陆架区涡旋西南向传播最大(最大为0.09m/s),而越南以东海域涡动能(EKE)最大,这都说明涡旋活动与南海西边界流存在强的相互作用;(3)发现南海西边界流附近海表面温度(SST)强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此区域冬季SST季节内变化会使潜热季节内信号减弱20%;(4)探讨了南海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与整个太平洋环流系统的相互关联.
王东晓刘钦燕谢强贺志刚庄伟舒业强肖贤俊宏波吴湘玉隋丹丹
关键词:西边界流季节内变化
1992—2011年夏季南海西部离岸流区涡流相互作用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从能量学角度探讨了1992—2011年夏季(6—9月)越南离岸流区域涡-流相互作用特征,并通过能量收支方程诊断评估了风应力、压力梯度、正压不稳定以及平流的相对贡献。以越南离岸流的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对1992—2011年划分为正异常年、负异常年和正常年。结果表明,在正异常年,涡动能EKE(Eddy Kinetic Energy)和涡势能EPE(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极大值主要分布在越南离岸流附近;在负异常年,EKE极大值向南北两侧分散,EPE极大值向北延伸;在正常年,EKE和EPE的极值空间分布介于正负异常之间。斜压不稳定是EPE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越南离岸流影响周围海域的速度和密度分布,是斜压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而影响EKE年际变化的因素较为复杂,压力做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风应力做功和平流做功次之,正压不稳定最小,其中正压不稳定依赖于流速大小和由风应力旋度扰动引起的上层水平流速剪切。
李晗王强黄科刘钦燕TILAK Priyadarshana管玉平王东晓
关键词:年际变化
南海与邻近热带区域的海洋联系及动力机制
王东晓方国洪甘剑平刘钦燕庄伟
该项目属物理海洋学和气候学研究领域。增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能力是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内容之一。南海是中国海洋权益核心区域之一,有效实现南海动力过程预报、水文环境保障和与之相关...
关键词: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气候学气候变化
深潜器海试选址的土质地貌与水文气象特征
丘学林王东晓卢博赵明辉刘钦燕宏波高荣珍朱俊江黄韶健徐洪周李赶先陈华
该课题属863项目“7000m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研究”下属子课题,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在离国内港口尽可能近处找到能够满足7000m载人潜水器海试要求的1000m左右(±200m),3500~4000m和6800~7100m水...
关键词:
关键词:海试水文气象深潜器
印尼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被引量:14
2007年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送(ITFT)异常减少。吕宋海峡东部东风分量和南海内部的北风分量的局地驱动是导致LSTT在1976年后增加的主要因素,南海内部异常北风分量对LSTT增加的贡献能够达到53%;而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分量则是导致ITFT在1976年后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贡献大约为61%。1976年后15°N左右的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但总NEC体积输送异常减弱。KC(Kuroshio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而MC(Mindanao Current)、NECC(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SEC(South Equatorial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由风场变化通过Sverdrup动力过程产生的异常气旋性环流阻碍了太平洋水体向印度洋的输入。
刘钦燕王东晓谢强黄企洲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相互调制被引量:12
2006年
基于风应力估算和海洋同化数据的分析都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其主要原因是赤道太平洋风场异常强迫.在EI Nin0期间,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异常会使北赤道流增强,其分叉点向北移动;北赤道流对黑潮和棉兰老流的体积输送分配产生变化,黑潮减弱,棉兰老流增强.两支环流的变化会导致在吕宋海峡和苏拉威西.棉兰老通道处出现入隙/跨隙(undenhooting/overshooting)现象,即黑潮减弱会导致从太平洋进入南海的水体增加,而棉兰老流增强会导致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水体的减少.La Nina期间,情况与之相反.因此,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关系具有深刻的海洋动力学意义。
刘钦燕黄瑞新王东晓谢强黄企洲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热带太平洋年际与年代际海洋环流变异规律
王东晓周伟东王文质何有海谢强杜岩刘赟刘钦燕李海洋
该项目在太平洋热带海盆环流和副热带海盆环流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动力学和温跃层环流诊断、赤道太平洋高分辨数值模拟和太平洋海盆与印度洋、南海内部联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项目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E...
关键词: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
南海贯穿流荷载中尺度过程能量学诊断
2017年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通过能量诊断探讨了越南沿岸南海西边界流(南海贯穿流主体部分)区域夏季(6—9月)涡流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平均流对中尺度过程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季风和西边界强流、南海贯穿流的共同影响下,越南沿岸东向急流和双涡结构的能量分布和收支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尽管涡动能(EKE,Eddy Kinetic Energy)和涡动有效势能(EPE,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的量级基本一致,但二者在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夏季风影响下的南海西部边界流,越南离岸流的上层海洋密度梯度、流速大小和剪切导致的斜压、正压不稳定性等因素相关。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梯度变化相对水平速度剪切对海洋涡流过程的影响逐渐凸显。EKE能量收支分析表明,压强与风应力主要做正功,是维持EKE稳定的主要能量来源,而EKE平流项既可以促进涡旋的增长,也会造成涡旋的消耗,对EKE的年际变率影响比较显著。正压不稳定导致的能量转换主要影响南海西部边界流区域,并存在显著年际变化,并且在风和平均流的影响下,沿贯穿流方向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越南离岸流正异常年,整体呈现平均流向涡旋传递能量;负异常年,出现EKE反哺平均动能的情况。
姚景龙李晗刘钦燕王强肖福安王东晓俎婷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