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卫

作品数:36 被引量:44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7篇地震
  • 11篇震源
  • 9篇震源参数
  • 8篇水库
  • 5篇地震活动
  • 5篇应力降
  • 4篇地震序列
  • 4篇中小地震
  • 4篇小地震
  • 3篇地壳
  • 3篇诱发地震
  • 3篇水库诱发
  • 3篇水库诱发地震
  • 3篇汶川8.0级...
  • 3篇反演
  • 3篇S波
  • 2篇大姚地震
  • 2篇地震波
  • 2篇地震观测
  • 2篇地震活动特征

机构

  • 2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3篇广东省地震局
  • 10篇中国地震台网...
  • 8篇中国地震局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吉林省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36篇华卫
  • 16篇陈章立
  • 10篇郑斯华
  • 8篇刘杰
  • 7篇赵翠萍
  • 5篇王勤彩
  • 4篇杨马陵
  • 4篇万永芳
  • 4篇叶秀薇
  • 3篇马宏生
  • 3篇徐起浩
  • 3篇刘丽芳
  • 3篇史海霞
  • 3篇陈翰林
  • 3篇叶东华
  • 3篇晏纯清
  • 2篇苏有锦
  • 2篇周龙泉
  • 2篇周连庆
  • 2篇罗振暖

传媒

  • 6篇地震
  • 5篇华南地震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3篇中国地震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震研究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2006年纪...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1年4月22日阳江4.2级地震前部分地震波参数变化特征
2002年
应用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 ,研究阳江地震前 ,地震波波形时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和地震波波形空间线性度等地震波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震前半年时间内 ,上述地震波参数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异常。利用线性偏振度自动检测的P、S波初至具有可靠的精度 。
华卫
关键词:震相识别地震波参数
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被引量:104
2011年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近几年积累的大量M_L≥2.5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在分别反演得到13个不同构造研究区域的介质衰减模型、348个台站的场地效应的基础上,自0.1~20 Hz的SH观测波形数据中逐步消除了仪器、噪声、儿何扩散、传播路径的介质衰减、台站场地效应等影响后,恢复了2573次3.0≤M_L≤6.0地震的震源谱,采用ω平方震源模型拟合震源谱后,利用Brune的圆盘模型计算了它们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中国大陆中小地震的震源特征,比较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应力降释放水平,综合讨论了地震应力降与震源深度、机制解类型、地震大小等各种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在0.1~20 MPa之间,绝大多数在10 MPa以下.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青藏块体东北缘及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缘是高应力降地震集中的区域,表明这里的断层受到相对较强的构造剪应力作用.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应力降△σ∝M_0^(3.14),不遵循常数应力降模型.在深度20 km以内,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对深度的依赖不显著,但在20 km以上深度显示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没有表现出与震源机制类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实现了震源参数的准实时计算,丰富了大陆块体内部地震震源定标率关系研究的样本.可以预见,随着中小地震数据的大量产出和积累,这些震源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将会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有实际物理意义的依据,得到的介质衰减模型及场地效应等也将对台网日常震级M_L测定所需的量规函数、台站校正值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赵翠萍陈章立华卫王勤彩李志雄郑斯华
关键词:震源谱震源参数应力降
粤桂琼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若干特征被引量:5
2003年
在总结粤桂琼交界地区震例的基础上,研究了它的地震活动特征:地震空间分布受北东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强震具双震和成对性,地震活动与西南地区强震存在单向相关、地震条带是强震前兆、ML≥4级地震迅速增加是强震中期信号、第二周期尚储存7 4级地震能量等。
任镇寰华卫罗振暖李海华
关键词:地震活动特征震例研究
广东省及邻区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分区的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综合分析多年来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将广东省及部分邻区划分为具不同构造活动特点的6个区,分别论述、分析这些区内新生代以来的断裂构造、火山喷发、第四纪沉积及地震活动等。结果认为,由断层样品热释光测定确定的断层最近期活动年龄主要是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沿海地带主要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新生代以来构造具继承性活动的地区是地震最活动地区,如琼雷地区。同时,由于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震后至今具较大速率下沉地区,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可能是不易发生强震地区,如琼北东部和南澎—南澳地区;Ms6级地震将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新生盆地,如潮汕盆地和近岸海湾地区;Ms5级地震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可能发生在省内的任何地区。
徐起浩华卫万永芳杨马陵唐雪卿叶秀薇
关键词:新生代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估计被引量:12
2012年
本文利用震后架设的4个流动台站和震源区周围3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序列波形资料,资料时间截止到2010年5月19日.经过传播路径效应和场地响应校正后,估算了玉树地震序列中80个中小地震的辐射能量.比较了辐射能量估计中不同方法之间结果存在的差异性,首次考虑了由于仪器频带宽度的限制而造成的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低估与补偿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分别采用Andrews方法、震源实际谱方法(区分能量补偿前和后二种情况)和根据理论模型并将积分上限外推到所计算地震拐角频率的10倍的方法(理论谱方法)计算出的中小地震辐射能量4种结果基本上位于同一个量级水平之上,表明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其中,Andrews方法得到的辐射能量最低,理论谱方法得到的结果最高,而由实际谱方法得到的地震辐射能量介于两者之间.(2)由古登堡经验公式得到的地震辐射能量远高于上述4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能够达到理论谱方法结果的4倍,而且随震级的增大,由它带来的辐射能量的高估趋势更加明显.(3)由于没有考虑地震能量的补偿,Andrews方法得到的地震辐射量明显偏低.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地震辐射能量补偿后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但考虑到仪器频带上限值设定的复杂性,认为由理论谱方法计算中小地震的辐射能量更加合适.(4)经过能量补偿后地震辐射能量要高于未作能量补偿的结果,能量补偿带来的辐射能量增加的作用对于小地震更加明显.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不同方法得到的折合能量均明显存在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反映出玉树余震序列中大震地震辐射效率高于小震.
华卫陈章立郑斯华
关键词:中小地震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分段特征的研究被引量:71
2009年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_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震级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应力降和视应力的大小与震级大小有关.利用M_L 3.0级地震资料得到的应力降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汶川余震序列地震应力降总体上随时间是一个衰减过程,预示着主震发生后整个余震区应力降呈逐渐衰减的状态.主震发生之后,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水平和应力降具有明显的分段性.5月17日之前M_L≥5.0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西,由于地震释放了较多应力,该地区应力降较低,而北川至青川之间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应力降一直处于高值水平.5月17日之后,M_L≥5.0余震活动主体地区则转移到北川至青川之间,在该段发生了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在这之后,整个余震序列应力降随时间变化开始趋于平稳.
华卫陈章立郑斯华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震源参数龙门山断裂带应力降
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背景与过程的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本文首先阐明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在由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震中分布所确定的武都——松潘—茂汶—汶川—沪定地震带上.汶川地震所在地段是地震前兆和中小地震(M≤7.0)的空白区,震前出现明显的孕震空区,M_S8.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周围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峰值之后的减少段里.地震的破裂超出孕震空区范围,空区内、外余震活动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特征,依此将余震活动分为WS和NE两个区段.地震破裂过程、4级以上余震矩张量及震区应力场反演和余震应力降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区域的位错、余震机制解和应力降及最大主应力的方向等明显有别.根据这些特征和地震应力触发的研究,推测NE段地震的发生可能是由WS段主破裂的发生所触发.
陈章立赵翠萍王勤彩华卫周连庆史海霞陈翰林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地震空区分段性应力触发
利用不同方法估算流动台站的场地响应被引量:24
2010年
本文以2003年7月21日云南大姚6.2级地震序列为例,分别利用地面运动反演法(Moya方法)、水平与垂直向之比法(Nakamura方法)和参考台站法研究大姚地区场地响应特征。主要结论有:①Moya方法计算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大姚地区场地的放大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平均在3~20倍,最高达到40倍;卓越频率位于3~6Hz之间,但在高频处(约10Hz以上)场地响应衰减得比较明显;不同岩性台基的台站,其场地响应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台基为风化砾岩的场地响应结果比较平缓,其场地响应值比台基为土层的其他台站小一些。②入射角在40°以上和以下范围,Nakamura方法得到的场地响应形态有差异,但在各自范围内,场地响应与入射角的依赖关系不明显。③利用同一台站不同时间记录到的地震资料,由三种方法各自得到的场地响应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由于垂直分量仍具有放大作用(在10Hz以下),Moya的结果大于Nakaruma的结果,但两者形态上一致性较好;参考台站法由于受参考台站的影响,计算得到的场地响应形态和其他两种方法差异较大。④Moya方法是依赖于震源模型的方法,它能给出绝对的场地响应值,其它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种相对场地响应,受参考对象的影响较大。
华卫陈章立郑斯华
汶川8.0级地震触发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26
2009年
文中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即龙门山断裂带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情况,并计算主震发生后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讨论了地震触发与余震空间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分为二段,西南段和东北段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同处一条断裂带上,但两者之间地震活动没有联系。汶川8.0级主震发生之后,在空间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分区特征。龙门山断裂带北川至青川之间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大于+0.05 MPa,主震对该地区后续ML≥5.0余震的发生存在着触发作用。
华卫陈章立李志雄赵翠萍王勤彩
关键词: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余震活动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被引量:9
2005年
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发生了4.9级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及等震线分布判断本次4.9级地震仍属1969年阳江6.4级地震“老”震区的晚期地震活动,与该区已发生的4~5级地震序列活动类似,具有前期余震频度、强度衰减快的特点。宏观调查及震源机制证实平冈断裂是此次4.9级地震的主要控震和发震构造。震前曾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前兆异常,但地震学异常不显著,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未出现异常活跃或异常平静。
叶秀薇杨马陵叶东华康英秦乃刚刘特培万永芳廖桂金华卫
关键词:震源机制地震活动性前兆异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