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树良
- 作品数:12 被引量:16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8
- 2003年
- 目的采用氟西汀(百优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观察百优解对PSD的疗效。方法PSD患者63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百优解治疗组4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百优解20mg,1次/d,连续口服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顿(HAMD)评定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0%,对照组总有效率23.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χ2=37.63,P<0.01)。结论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效果较好,不但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还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 梁战华唐树良刘晶
- 关键词:氟西汀急性脑卒中抑郁症百优解
- 椎-基底动脉血栓型成梯级诊断模式的探讨
- 2003年
- 唐树良许晶陶定波韩杰
- 关键词:预后首发症状
- 从10例重症脑出血的尸检所见探讨提高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水平
- 1989年
- 报道10例重症脑出血的尸检所见,发现临床上漏诊病因1例,临床和病理诊断不一致的4例。CT 扫描对脑出血的诊断准确可靠,但对脑干出血有漏诊的可能。本组病例说明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仍待提高。
- 包礼平许晶鲁西九唐树良唐建武张众赵长青
- 关键词:脑出血尸检
-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2
- 2005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病程在周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及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CRP为(1.23±0.32)mg/L]、B组[(5.04±1.93mg/L]及C组[(25.34±14.27)mg/L];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的NIHSS呈显著正相关(r=0.40、0.42,均P<0.01),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0.44,均P<0.01)。结论脑梗死发病后2周内的血清CRP水平可以用于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
- 曹红孙长凯赵杰许晶陶定波唐树良汪秋艳侯宇刘新胜黄爱莉
- 关键词:脑梗死C反应蛋白预后
- 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相关参数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2004-02/0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选患者在入院时及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中位数)入院时(NIHSS1,BI1)为:5.00,75.00;8.00,80.00;6.00,85.00;3个月时(NIHSS2,BI2)为:2.00,100.00;4.00,100.00;1.00,100.00。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3个月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但不同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别。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好,但对梗死后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 曹红孙长凯赵杰赵耿毅唐树良汪秋艳侯宇许晶陶定波刘新胜黄爱莉
- 关键词:脑梗塞日常生活活动
- 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量化研究被引量:36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应蛋白水反平测定。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据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进行反,;根反分组。A组:CRP1≤2.00m g/L,B组:2.00m g/L9.50m g/L。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时90例患者(NIH SS1及BI1)和随访的58例患者(NIH SS2及BI2)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发病时反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P≤0.001),且这种相关性存在量化关系:CRP1≤2.0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5.00分,BI2中位数为100.00分;2.00m g/L9.5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13.00分,BI2中位数为47.50分。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恢复期水平反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血清CRP2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 曹红孙长凯赵耿毅汪秋艳刘新胜许晶陶定波唐树良黄爱莉
- 关键词:蛋白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12检测值
- 血液透析引起硬膜下血肿1例
- 1989年
- 患者,女,21岁。以“持续蛋白尿9年,恶心呕吐半年”于1986年7月5日收入院。临床诊断: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功衰竭,尿毒症,当时血压160/100mmHg。入院第三周始,每2周次进行血液透析。透析中应用抗凝剂肝素,每次剂量分别为70—96mg。透析后不久,皮肤出现淤斑,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当进行到18次后,出现搏动性头痛。在第19次透析过程中,数次发作性头痛。
- 唐树良包礼平
- 关键词:血液透析硬膜下血肿肾功衰竭透析过程肾小球性肾炎发作性头痛
-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2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1991年
-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是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营养障碍性神经病,实际并不少见。1982—1989年6月,我们遇到25例,其中有韦尼克氏脑病2例,科萨克夫氏综合征1例,其中1例已做报道,现综合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25例均为男性;年龄:就诊年龄35—64岁,平均为51.2岁;饮酒量和饮酒史:平均每日饮酒500ml以上,连续饮酒15—40年,平均为22.6年;既往史:肝病4例,胃切除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长期腹泻6例。临床表现:发病:急性4例,亚急性7例,
- 唐树良包礼平姜长斌巩振仑胡祖文张兰君
- 关键词:中毒性神经病营养障碍胃切除饮酒量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梯级诊断模式和标准的探讨被引量:14
- 1996年
- 针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临床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改变都有一个明显积累过程和呈台阶式进展的特点,收集初诊为BD的80例临床、影像学和随访资料,结合文献,提出“临床确诊”、“临床很可能”、“临床可能”三级动态诊断模式及其标准,并指出随诊是动态诊断的先决条件。
- 唐树良雷征霖赵力华
- 关键词:脑病动脉硬化性脑病
- 诱发电位、CT、MRI对多发性硬化诊断意义的对照分析(附20例临床报告)被引量:1
- 1995年
- 求文结合临床和文献,对已经确诊的20例多发性硬化(MS)病人的诱发电位(EP)、CT、MRI检查资料,从临床病灶的确认和定位、尚未出现临床体征的隐性病灶的发现、静止病灶的识别、尚不能被影像检查捕捉的病灶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是MRI以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列为首选,EP则以高敏感性、经济、重复性好列于其后,CT阳性率低而意义不大。本文还提出对MRI、EP应客观认识,防止滥用,和MRI、EP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唐树良赵力华
- 关键词:诱发电位NMR成像多发性硬化症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