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勇

作品数:28 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胃肠
  • 9篇胃肠间质瘤
  • 9篇间质
  • 9篇间质瘤
  • 8篇预后
  • 8篇手术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6篇临床病理
  • 6篇病理
  • 4篇胃癌
  • 4篇细胞肺癌
  • 4篇小细胞
  • 4篇小细胞肺癌
  • 4篇临床病理特征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4篇非小细胞
  • 4篇非小细胞肺癌
  • 4篇肺癌

机构

  • 28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太康县人民医...

作者

  • 28篇方勇
  • 16篇孙益红
  • 14篇秦新裕
  • 12篇沈坤堂
  • 12篇秦净
  • 10篇高晓东
  • 9篇束平
  • 7篇谭黎杰
  • 7篇侯英勇
  • 6篇李鹤
  • 5篇汪学非
  • 5篇汪灏
  • 5篇沈亚星
  • 5篇倪旭东
  • 4篇王聪
  • 3篇沈振斌
  • 2篇林淼
  • 2篇尹俊
  • 2篇冯明祥
  • 2篇王群

传媒

  • 10篇中华胃肠外科...
  • 6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双钳口施夹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钳口施夹钳,其特征在于,能够同时施放两枚Hem‑o‑lock结扎夹的双钳口以及设于双钳口后端的用于控制双钳口开合的施夹钳本体。使用本实用新型便于灵活地通过靶血管周围组织结构,减少施夹钳损伤周围组织结...
沈亚星陈晓桑汪道远汪灏方勇林淼冯明祥谭黎杰
文献传递
抑制HIST1H2BD基因的siRNA分子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HIST1H2BD基因的siRNA分子,其由序列为SEQ ID NO:1的正义链和序列为SEQ ID NO:2的反义链组成;或者由序列为SEQ ID NO:3的正义链和序列为SEQ ID NO:4的反...
尹俊谭黎杰汪灏方勇沈亚星苏锋
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单中心数据的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影响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7例小肠GIST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小肠GIST复发时间的影响;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小肠GIST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0cm、核分裂象≥30个/50HPF(高倍视野)、肿瘤破裂以及R0切除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破裂、手术方式是小肠GIST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R0切除、术中避免肿瘤破裂可延长小肠GIST的复发时间。
桑江勇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凌佳倩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手术预后
59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突变的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GIST,有关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研究很少。本文探讨PDGFRA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治疗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GIST的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基因检测为PDGFRA突变型、并排除PDGFRA同义突变、非肿瘤相关死亡和临床病理资料缺失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并分析影响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59例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中,男性41例(69.5%),女性18例(30.5%),60岁以下患者31例(52.5%);肿瘤均来源于胃,肿瘤≤5 cm者33例(55.9%),>5 cm者26例(44.1%);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镜视野(HPF)者49例(83.0%);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标准:极低危8例(13.6%),低危25例(42.4%),中危14例(23.7%),高危12例(20.3%);7例PDGFRA第12外显子突变,52例第18外显子突变,其中D842V突变36例。D842V组与非D842V组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21(0~59)个月,全组患者的1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6%和91.5%,8例出现复发,3例死亡;6例D842V突变的GIST患者术后发生了肿瘤的复发,其中4例服用dasatinib或avapritinib后获得不同程度的肿瘤缓解。log-rank分析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拥有较好的总生存率(OS)(100%比83.3%,P=0.046);D842V与非D842V、第12外显子与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的RFS和OS均相近(均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RFS与性别(P=0.010)、肿瘤大小(P=0.042)、核分裂象计数(P=0.003)及NIH危险度分级(P=0.042)有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危险度分级是导致PDGFRA突变型GIST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6,95%CI:1.326~123.501,P=0.028),男性的复发风险低于女性(HR=0.15
孙祥飞高晓东袁伟孙建益傅敏薛安慰李鹤束平方勇侯英勇沈坤堂孙益红秦净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预后
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6
2009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59例接受D2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X^2=8.476,6.210,4.014,14.197,55.027,P〈0.05)。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对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最为重要的因素,适度地施行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谨慎地施行微创手术。
王聪孙益红沈振斌汪学非阴忆青方勇秦净秦新裕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预后
伊马替尼耐药的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再手术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讨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治疗耐药后手术干预的作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5例完全切除原发病灶后出现转移复发、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耐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及生存情况.结果 7例患者(46.7%)依然存活,其中3例(20%)无瘤生存,4例(26.7%)带瘤生存;有1例患者失访(6.7%);耐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5.6%和58.2%.9例患者耐药后进行了手术,其中8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1例为减瘤手术;其余6例患者则是接受伊马替尼600 mg/d或改用索坦治疗.生存分析显示,手术干预组总生存期优于未手术者(P=0.04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0个月及19.5个月.结论 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复发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可能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束平高晓东方勇凌佳倩李鹤沈坤堂秦净孙益红侯英勇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复发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方勇沈坤堂薛安慰凌佳倩高晓东束平李鹤侯英勇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外科手术预后
射频消融术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评价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缓解率,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以及生存率。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对73例因高龄、心肺功能差无法耐受或不适合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和肺转移癌患者进行CT引导射频消融术。术后根据WHO实体瘤判断标准评价疗效以及中位生存时间、总体生存率和肿瘤相关性生存率。结果:73例患者共进行78次射频消融治疗,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病死发生。并发症包括气胸9例、胸痛15例、发热13例、肺内出血5例、胸膜渗出1例。平均住院天数3(2~12)d。随访至射频消融治疗后1年,肿瘤达到完全缓解共57例(86%)。NSCLC和肺转移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33个月、24个月。至随访结束,共51例患者病死。NSCLC因肿瘤进展病死36例,肺转移癌15例。NSCLC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56%、31%;肺转移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37%和10%。其中Ⅰ期NSCLC患者(11例)的1、2、3年总体生存率为100%、82%、78%。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用于无法耐受或不适合手术的NSCLC患者以及肺转移癌患者的姑息治疗时,短期疗效明显,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方勇倪旭东
关键词:射频消融非小细胞肺癌肺转移癌
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靶向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18例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接受单纯手术治疗,44例)、靶向治疗组(单纯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08例)、靶向联合手术组(同时接受手术和伊马替尼靶向药物治疗,139例)及其他治疗组(接受化疗及中药等其他治疗,27例),比较不同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体生存时间(OS)。结果4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及原发部位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4组间复发转移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PFS为16(95%CI:4.9-27.0)月,靶向治疗组为44(95%CI:30.9~57.1)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35(95%CI:26.5-43.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PFS明显延长(P=0.000)。靶向联合手术组与靶向治疗组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OS为24(95%CI:9.0~39.0)月。靶向治疗组为69(95%CI:40.8—97.2)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92(95%CI:78.0—106.0)月,其他治疗组为12(95%CI:9.5~14.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和其他治疗组OS明显延长(P=0.000);且靶向联合手术组的中位OS明显长于靶向治疗组(P=0.028)。结论靶向治疗联合手术能显著延长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
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李鹤凌佳倩王力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复发
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纯合性”突变定义为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GIST的KIT/PDGFRA基因的状态时,表现为测序图中只有突变型基因序列,缺乏野生型序列或突变型基因序列的峰高远高于野生型基因序列(>3倍);“杂合性”突变定义为在测序图中表现为突变型基因序列与野生型基因序列同时存在,且峰高相近(≤3倍)。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5月上海4家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0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例)]确诊为GIST并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排除围手术期死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疗效评价采用Choi标准,分为肿瘤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病变(SD)和肿瘤进展(PD)。纳入同期经过手术完整切除的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高危GIST患者230例,以及应用伊马替尼(IM)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杂合性”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GIST病例117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与“纯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组成1∶1配对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经手术完整切除的两组高危GIST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以及复发或转移性的两组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在92例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病例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发病中位年龄62(31~91)岁;原发性GIST 83例。原发高危GIST(53例)、转移性GIST(21例)及复发性GIST(9例)占比90.2%(83/92)。KIT基因“纯合性”突变有90例(88例外显子11,1例外显子13,1例外显子1
沈艳莹李晓琦杨琳希方勇方勇何子锐侯英勇何子锐汪明沈坤堂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