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抱真

作品数:16 被引量:9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环流
  • 6篇大气环流
  • 4篇热带
  • 4篇季风
  • 3篇热带大气
  • 3篇赤道
  • 2篇东亚大气环流
  • 2篇越赤道
  • 2篇越赤道气流
  • 2篇气流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纬向
  • 2篇西南气流
  • 2篇冷高压
  • 2篇季风槽
  • 2篇季风环流
  • 2篇厄尔尼诺
  • 2篇非绝热
  • 2篇非绝热加热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6篇朱抱真
  • 2篇孙即霖
  • 2篇杨辉
  • 2篇夏友龙
  • 2篇刘秦玉
  • 1篇宋正山
  • 1篇林学椿
  • 1篇杨燕
  • 1篇陶诗言
  • 1篇傅刚
  • 1篇叶笃正
  • 1篇张先恭
  • 1篇张道民
  • 1篇张瑞雪
  • 1篇张瑞雪
  • 1篇周发琇
  • 1篇杨燕
  • 1篇陈嘉滨

传媒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3
  • 1篇1992
  • 4篇1991
  • 1篇199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形成和发展的物理机制研究被引量:3
1992年
本文根据一个两层全球大气环流的谱模式,对大陆冷高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些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作了有无地形的对比试验。分析结果指出,对流层大气的辐射冷却和地面感热造成了对流层低层的大陆冷源,以及地形性动力下沉运动控制了高压中心的位置。分析还指出,大陆冷高压形成后,受平流作用向南侵袭,冷高压的移动路径和南侵所达到的纬度与地形作用有关;冬季海面的感热输送使大陆冷高压入海变性。
夏友龙朱抱真
关键词:冷高压物理机制
西太平洋暖池形成与维持的动力学机制被引量:1
1993年
建立了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其中大气垂直分为两层,为-β平面近似线性模式。在非绝热加热项中包含了对流凝结潜热与大尺度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场之间的反馈机制,并考虑了平均东风区和西风区的不同。由于只研究大气的平均纬向运动,故模式大气中仅含有Kelvin波。海洋模式为一约化重力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准地转近似,模式海洋中仅保留了Rossby波。对这一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特征波动分析,发现海气耦合并不显著改变大气波动的性质。在中东太平洋的平均东风区,大气的Kelvin波仍然增幅和东传。在平均西风区,大气Kelvin波振幅衰减。但耦合作用却使海洋Rossby波的性质发生变化,且波长超过某一临界波长Le的Rossby波的振幅增长。在平均东风区,结论相论。这一理论说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海洋Rossby波有关。在东太平洋,由于是平均东风区,短的Ross-by波振幅增长,不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而在平均西风的西太平洋区,有可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
傅刚周发琇朱抱真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非绝热加热
全文增补中
经圈环流在大气对SSTA强迫响应中的作用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经向 Hadley 环流作用的简单半谱模式并从1982年欧洲中心的客观分析资料中得到全球纬向平均场。经一系列数值实验发现,当 SSTA 处于赤道地区时,由它强迫产生的波动可以同时向南北半球传播。但若考虑经向 Hadley 环流(?)的作用,波传播的空间位相和振幅就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并更接近于实际大气环流异常情况。当非绝热加热源位于偏离赤道的南北半球时,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 Hadley 环流,南北半球的非绝热加热很难在另一半球产生强的大气响应;考虑了 Hadley 环流后,则非绝热加热产生的波动可向另一半球传播。数值实验结果还表明,夏季当非绝热加热源的位置改变时,大气对其改变的响应不明显,而冬季大气对非绝热加热源的纬向位置的响应却非常敏感。
张虎强张先恭朱抱真
关键词:SSTA非绝热加热大气环流异常纬向赤道地区
热带大气对EI Nion和La Nina的动力响应被引量:3
2002年
利用1951-1992年的热带太平洋每月海表温度资料,采用3-5年带通滤波,得到SSTA在这种时间尺度的低频振荡(LF),SSTA的LF振荡的经验正交分析第1主分量的时突变化突出地表现了E1 Nino和La Nina循环的特征。对热带大气环流850hPa月风场异常进行3-5年带通滤波,再对纬向风作经验正交分析,得到第1主分量明显地表现了热带大气环流在纬向上不均匀分布的循环特征。为了探讨上述两个循环的物理关系,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热带大气模式,其中包括蒸发,感热和风场之间的反馈以及凝结潜热和流场的反馈作用。当E1 Nino和La Nina所形成的SSTA为定常已知的分布时,模拟了热带大气纬向风和降水对海表温度异常的响应。
杨燕朱抱真杨辉张瑞雪
关键词:热带大气厄尔尼诺拉尼娜热带太平洋
热带大气平均环流的纬向不均匀性和Kelvin波的动力作用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利用一个包含Wave-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场的反馈机制,并引入实际的下垫面温度分布和海陆差异的热带大气模式,较好地模拟了低纬平均环流在风场、散度场及低层位势高度场上的纬向非均匀性。分析表明这种纬向非对称性是由于下垫面的热力非均匀性造成的强迫与大气内部的热力-动力反馈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热力强迫的响应形成了西太平洋暖水区上的西风和东太平洋上的东风,而对简化模式的解析分析说明,由于热力-动力反馈造成的Kelvin波的发展过程。
杨燕朱抱真
关键词:热带环流KELVIN波大气环流动力作用
分层热带海洋模式中的Rossby波和Kelvin波——初始混合层深度异常与大气热力强迫激发波动被引量:1
1998年
利用一个两层半的热带海洋模式,采用数值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热带海洋对于初始海洋混合层深度异常和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热力强迫激发产生的Rossby波和Kelvin波。研究表明,初始海洋混合层深度异常和大气热力强迫,可以在两层半热带海洋模式中激发产生东向传播具有Kelvin波性质的波动和具有Rossby波性质的波动。热力强迫激发产生海洋Rossby波和Kelvin波所需时间长于初始海洋混合层深度异常和大气季节内动力强迫激发产生两波所需时间,与大气季节内动力强迫激发的Rossby波相比,初始深度异常与大气热力强迫激发产生Rossby波具有不同的热力性质。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
关键词:热带海洋模式罗斯贝波KELVIN波
地形在东亚夏季风环流中的作用被引量:4
1991年
本文应用大气所二室改建的二层球谱模式,引入OSU二层格点模式的物理过程,模拟了5月份东南亚和我国南海的夏季风环流。通过有无地形作用的对比试验,揭示出地形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以及季风区降水和大气热源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孙冬联朱抱真
关键词:季风环流环流圈越赤道气流季风系统西南气流季风槽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朱抱真
该项成果建立和改进了原有的大气环流理论模式、数值实验模式和流体力学实验模式,针对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了高原的地形作用和热力作用,探讨了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本质。研究了高压地区新的热源分布、高原混合层的热力和动力特征、初夏...
关键词:
关键词:动力学大气环流青藏高原
1979年5月东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和青藏高原的作用被引量:15
1998年
东南亚夏季风开始于5月,它是大气环流向夏季环流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用FGGE-IIb全球网格点资料,分析1979年4月26日到5月25日,大范围(40°S~50°N,30~160°E)温度、湿度和风场变化特征,计算了垂直速度、辐散风场、热源和水汽汇收支,研究了东南亚夏季风的性质和来源,其中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与东南亚夏季风建立的关系。东南亚夏季风建立的主要因素是中纬度的环流形势,来自热带海洋的西南气流和青藏高原的作用。东南亚夏季风开始时,高空大气环流发生调整,青藏高原上空为波脊,两侧为波槽。低空东南亚夏季风区的辐合气流有四个来源:1)同经度范围的偏南辐散风,2)高原南侧的偏西辐散风,3)高原东侧的偏北辐散风,4)西太平洋上的偏东辐散风。分析表明,东南亚夏季风降水受高原西南侧的中纬度西风带波动影响。低空西南气流来源于80~120°E的南半球热带地区,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并且加强低空辐合。主要的热源位于东南亚,主要是潜热释放形成的,它是驱动东南亚夏季风环流的主要机制。整个分析期,青藏高原是一热源,抬升的感热加热和动力作用形成和维持了高原上空的高压脊和两侧的波槽,从而有助于东南亚夏季风的建立。
杨辉宋正山朱抱真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源水汽汇水汽辐合季风
关于东亚大气环流和季风的研究被引量:44
1990年
为了纪念我国现代气象的奠基人竺可祯先生,本文回顾了自竺先生“东南亚季风和中国雨量开创性论文发表以后在东亚大气环流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给一部分讨论了大气坏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第二部分讨论了海陆差异和地形在季风发展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中的作用,这包括冬季风、夏季风以及有关的热源和热汇。第三部分讨论了季风降水,尤其重点介绍了中尺度扰动、低空急流和梅雨的年际变率。
朱抱真丁一汇罗会邦
关键词:环流季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