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惠娅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信号
  • 2篇信号强度
  • 2篇化学位移成像
  • 2篇脊椎
  • 2篇成像
  • 1篇信号强度比
  • 1篇胸部
  • 1篇胸部外伤
  • 1篇造影
  • 1篇直接数字X线...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病
  • 1篇乳腺病变
  • 1篇排便
  • 1篇排便困难
  • 1篇排粪造影
  • 1篇椎体
  • 1篇钼靶
  • 1篇外伤
  • 1篇腺病

机构

  • 4篇张家港市第一...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5篇杨惠娅
  • 3篇胡惠良
  • 2篇张同华
  • 2篇蔡惠芳
  • 2篇徐正道
  • 1篇周芳
  • 1篇张同华
  • 1篇王兆平
  • 1篇陈建新
  • 1篇卢任华
  • 1篇胡翼江
  • 1篇钱云
  • 1篇许瑶
  • 1篇陈建新

传媒

  • 2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大肠肛门病外...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乳腺病变钼靶影像与病理对照
2014年
目的提高乳腺病变钼靶影像与病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乳腺病变的钼靶影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浸润型导管癌患者23例,16例表现为单纯软组织组织密度影,5例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14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伴簇状钙化灶,6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阴性表现;病理上癌巢为实性条索,片块状浸润于间质内,无包膜,脉管腔内见癌栓。纤维腺瘤13例,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肿块9例,密度近似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8例出现透亮晕征,4例见粗钙化灶;病理上肿块包膜完整,肿瘤周围的脂肪组织被挤压后形成透亮晕征。乳腺增生9例,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结节或索条影。囊性乳腺病3例,双乳内结节影3例,伴双乳内细小、粗钙化灶;病理表现为导管扩张,囊肿形成,大汗腺化生,可见较多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导管内乳头状瘤病3例,表现为小结节影3例,2例出现多形性粗钙化灶、小钙化灶;病理上表现为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部分导管囊状扩张。炎性肿块3例,表现为类圆形致密影,边界欠清,病理较多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肿2例,钼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结构扭曲的团块影。结论乳腺疾病钼靶X线表现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有助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许瑶胡惠良钱云杨惠娅蔡惠芳周芳张同华
关键词:乳腺钼靶X线摄影术
正常椎体的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定量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使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测量正常椎体骨髓信号强度(SI)下降指数。方法 35例共238个正常椎体进行常规MRI扫描和同相位、反相位成像检查,在每一个正常椎体上设置感兴趣区(ROI),在同相位及反相位图像的同一位置分别测量其信号强度值,计算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SI下降指数=[(SI同相位-SI反相位)/SI同相位]×100%,并将颈椎、胸椎与腰椎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将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同相位图像相比较,所有的椎体在反相位图像上均显示出信号下降,全部椎体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为(71.1±10.2)%,其中颈椎78.2%、胸椎72.3%、腰椎68.8%,颈、胸、腰椎间信号强度下降指数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与年龄间呈正相关性。结论在化学位移成像图像上,正常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
杨惠娅张同华徐正道陈建新胡惠良
关键词:脊椎化学位移成像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
产伤所致排便困难者排粪造影所见被引量:2
2001年
杨惠娅卢任华轩国建
关键词:产伤排便困难排粪造影
DR摄影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
2010年
目的探讨DR摄影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胸部外伤DR胸片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2.5岁。全部病例使用DR成像系统,图像经处理后,8900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胶片。结果其中有15例为膈下肋骨骨折,约占全部病例的26.8%,占有较大的比率。由于DR摄影后可以进行后处理调节,从而清晰显示骨折征象。结论 DR摄影可以发现传统摄片及CR摄片所不能发现的肋骨骨折,从而提高了诊断的检出率,减少了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杨惠娅
关键词:胸部外伤
MR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在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MR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技术在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2例共47个椎体病变均行MRI常规扫描和同相位、反相位成像,在病变椎体上设置感兴趣区(ROI),在同相位及反相位图像的同一位置分别测量其信号强度值,计算椎体信号强度变化的百分比,即(同相位信号强度-反相位信号强度)/同相位信号强度,并对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终板变性、许莫氏结节伴水肿、血管瘤、良性压缩性骨折和转移椎体信号程度下降值分别为52.2%、58.0%、49.4%、49.3%和3.5%。良性组明显高于恶性组(P<0.01)。将15%定为良、恶性椎体病变信号下降的临界值,诊断的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94.6%。结论病变椎体信号强度下降超过15%可以作为鉴别良、恶性椎体病变的临界值,CSI技术对椎体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杨惠娅张同华徐正道陈建新胡惠良胡翼江蔡惠芳王兆平
关键词:脊椎化学位移成像信号强度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