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建平

作品数:49 被引量:88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肿瘤
  • 13篇外科
  • 12篇手术
  • 10篇肠癌
  • 10篇肠肿瘤
  • 9篇直肠
  • 9篇结肠
  • 8篇切除
  • 7篇溃疡
  • 6篇胰岛
  • 6篇直肠肿瘤
  • 6篇胃肠
  • 6篇消化道
  • 6篇化道
  • 5篇直肠癌
  • 5篇胃癌
  • 5篇并发
  • 4篇端粒
  • 4篇端粒酶
  • 4篇十二指肠

机构

  • 49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神户大学

作者

  • 49篇汪建平
  • 23篇詹文华
  • 16篇王吉甫
  • 12篇王磊
  • 9篇彭俊生
  • 9篇何裕隆
  • 8篇郑章清
  • 8篇董文广
  • 7篇马晋平
  • 7篇蔡世荣
  • 6篇兰平
  • 5篇黄奕华
  • 5篇陈创奇
  • 4篇陈正煊
  • 3篇王道虎
  • 2篇阿兰
  • 2篇余成仿
  • 2篇许多荣
  • 2篇唐光佐
  • 2篇唐远志

传媒

  • 13篇中国实用外科...
  • 5篇中国胃肠外科...
  • 4篇中华胃肠外科...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Chines...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大肠肛门病外...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癌症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华人消化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2
  • 12篇2001
  • 11篇2000
  • 7篇1999
  • 7篇1998
  • 2篇1997
  • 4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1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肠道恶性肿瘤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检测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用半定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意义。方法 收集 3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胃肠道原发恶性肿瘤组织标本 ,其中胃癌 18份 ,结肠癌 13份。采用半定量多重PCR检测其P16基因的纯合缺失情况。结果 在 31份胃肠道原发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 ,9份为P16基因纯合缺失 ,6份胃癌的P16基因纯合缺失中 ,4份是低分化腺癌 ,2份是未分化癌 ;3份结肠癌P16基因纯合缺失者为低分化腺癌。结论 P16基因异常对阐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意义。半定量多重PCR方法稳定、简便 ,值得推广。
马晋平詹文华许多荣彭俊生郑章清蔡世荣何裕隆汪建平
关键词:胃肠肿瘤聚合酶链反应P16基因纯合性缺失
肠外瘘的病理生理被引量:15
1999年
肠外瘘是指肠瘘穿破腹壁或阴道与外界相通。主要是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历史上的文献记载:自发性的肠外瘘约占肠外瘘的30%~40%,而近年来大多数的文献报道80%以上的肠外瘘是由手术造成的。近30年来,因外科重症监护、营养支持、抗生素、外科手术...
汪建平王磊
关键词:肠外瘘病理生理营养不良
Crohn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2
2001年
汪建平杨祖立
关键词:CROHN病小肠结肠炎性肠道疾病外科治疗
链脲酶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凋亡被引量:1
2000年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β细胞毁损,此病进展缓慢,机体很快清除死亡细胞,以致β细胞在体内的死亡很难检测到,体内原位重复性观察β细胞死亡非常困难。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体外观察β细胞的死亡,如应用IL-β,INF-α等可抑制高糖诱导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不能证实这些因子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体内β胞是否产生类似的死亡方式。我们采用TUNE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原位标记链脲酶素诱导大鼠糖尿病后胰岛细胞病理变化,以期为糖尿病的病因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兰平张梅王东平汪建平詹文华
关键词:糖尿病细胞凋亡FAS配体
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被引量:28
2001年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作低前切除的连续6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重建消化道的方法分为2组,第1组(34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2组(33例)断端结肠制成5~6cm的J型贮袋并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1、3、6、9个月和1年、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3例和1例,直吻组术后出血1例,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和死亡病例。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局部复发分别为4例和3例,直吻组术后肝转移1例。直吻组和袋吻组的日平均大便次数:术后6个月分别为5和2次(P<0.001),术后1年分别为3和1次(P<0.05),术后1年半均为2次(P>0.05)。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阿兰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郑章清黄奕华陈正煊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癌结肠贮袋排便功能
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1996年
分析了78例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认为内窥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对本病仍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诊断手段,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值得推荐,综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疾病缓解率及延长无病间期。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强调正确的术式选择以及重视手术前、后的支持治疗,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谭敏汪建平
关键词: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学特点病理活检缓解率气钡双重造影
大鼠胰岛与睾丸细胞共移植诱导同种胰岛移植免疫豁免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究大鼠胰岛与睾丸细胞共移植后睾丸细胞Fas配体表达能否对胰岛移植物提供免疫豁免作用。方法 将同种大鼠胰岛及睾丸细胞移植于糖尿病受体 ,观察移植物存活情况 ,并体外检测睾丸Sertoli细胞对活化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移植物内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单纯移植胰岛组移植胰岛平均存活期为 (6± 1)天。睾丸细胞和胰岛细胞共移植 ,当睾丸细胞数量为 5×10 6,移植胰岛平均存活期为 (10± 1)天 ;移植睾丸细胞数量增加至 1× 10 7时 ,移植胰岛存活期大于 5 0天。表达Fas配体的睾丸细胞在移植物内诱导浸润淋巴细胞凋亡 ,共移植后排斥延迟 ,胰岛具有功能活性。结论 表达Fas配体的睾丸细胞诱导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 ,共移植时使胰岛移植物获得某种程度的免疫豁免从而使存活期延长。
蔡世荣詹文华马晋平彭俊生吴伍林汪建平
关键词:胰岛移植FAS配体免疫豁免睾丸细胞
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的建立及其形成条件的比较研究
2001年
目的 探索建立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 ,转入自杀基因诱导移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供体鼠脾细胞免疫受体鼠 ,再分离、纯化经供体鼠抗原刺激受体鼠T淋巴细胞 ,将其作有限稀释为单个T淋巴细胞 ,再分别以不同浓度饲养细胞、ConA、IL 2等条件 ,促使T淋巴细胞分裂、增殖 ,构建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结果 ①受体针对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稳定建立 ;②不同免疫组间克隆生成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t0 .0 5 ) ;无或单纯饲养细胞孔无克隆生长 ;ConA刺激有少数克隆生成 ;克隆生成率与IL 2刺激浓度可能相关。结论 成熟T淋巴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发生分裂和增殖 ,形成克隆。通过供体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刺激 ,提示最终筛选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周军王磊兰平汪建平
关键词:T淋巴细胞克隆有限稀释法饲养细胞移植免疫耐受
胰岛与FasL^+睾丸细胞共移植产生免疫豁免(英文)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FasL (Fas配体 )的表达对免疫豁免部位及免疫豁免组织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胰岛与睾丸细胞共移植诱导胰岛移植物的长期生存。方法 酶消化制备睾丸sertoli细胞培养 4 8小时 ;胶原酶消化、Ficoll梯度离心纯化的供体 (Wistar大鼠 )胰岛 5 0 0个与培养后的睾丸sertoli细胞共移植。移植前后不用全身性免疫抑制剂。TUNEL法标记胰岛移植物周围凋亡的淋巴细胞。结果 胰岛与 1× 10 7睾丸sertoli细胞共移植可以纠正链脲酶素所致的糖尿病高血糖状态达 60天 (有效率达10 0 % ,6/6)。单纯的胰岛移植或与 1× 10 5睾丸sertoli细胞共移植 ,移植物仅能存活 5 - 6天。移植物周围的淋巴细胞可见明显的凋亡存在。结论 胰岛与FasL+ 睾丸细胞共移植可以诱导局部免疫豁免 ,产生移植物长时间存活。
兰平詹文华汪建平吴小剑严律南肖路加
关键词:胰岛SERTOLI细胞共移植免疫豁免
大肠癌肝转移肿瘤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纯合缺失(英文)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研究人大肠癌肝转移肿瘤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异常及其相互关系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银染方法和半定量多重PCR分别检测了 2 4例大肠癌肝转移肿瘤组织包括其中 5例原发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p16基因的纯合缺失情况 ,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 2 4例大肠癌肿转移肿瘤组织中检测到 19例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为 79 2 %。 5例原发大肠癌均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其中 3例在相应的肝转移组织中也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转移瘤大小、肝内转移灶数目、HBsAg是否伴有肝纤维化无关。在 2 4例转移瘤组织中有 9例标本中检测到p16基因纯合缺失 ,缺失率为37 5 %。 5例原发大肠癌有 2例检测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 ,其中 1例患者在原发肿瘤和转移瘤均检测到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p16基因的纯合缺失与端粒酶活性相关。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肿瘤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异常对阐明大肠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有重要的意义。端粒酶的异常激活和p16基因异常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可能不是早期事件。
马晋平詹文华彭俊生何裕隆郑章清蔡世荣王磊汪建平
关键词:端粒酶P16基因肝转移结直肠肿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