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前路
  • 4篇椎体
  • 4篇颈椎
  • 3篇血肿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3篇硬膜外血肿
  • 3篇术后
  • 3篇椎间盘
  • 3篇颈椎前路
  • 3篇颈椎前路术
  • 3篇颈椎前路术后
  • 3篇脊柱
  • 2篇血管
  • 2篇腰椎
  • 2篇藻酸盐
  • 2篇藻酸盐凝胶
  • 2篇融合术
  • 2篇手术
  • 2篇退变

机构

  • 1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1...
  • 1篇解放军第89...

作者

  • 17篇严宁
  • 15篇侯铁胜
  • 5篇栗景峰
  • 4篇石志才
  • 4篇李明
  • 3篇宋元进
  • 3篇赵鑫
  • 3篇张晔
  • 3篇黄师
  • 2篇张海龙
  • 2篇刘碧峰
  • 1篇许政
  • 1篇陈肇辉
  • 1篇贺石生
  • 1篇刘水连
  • 1篇李忠海
  • 1篇刘超乾
  • 1篇曾绍林
  • 1篇虞舜志
  • 1篇陈自强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第八届全国颈...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全国骨关节与...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8
  • 3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CH)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1月18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单纯椎管内C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Aminoff-Logue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相应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术前均行脊柱MRI检查,其中6例术前MRI检查有典型的CH表现,其MRI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17例为单发,1例L2L3和S1节段各1个肿瘤,10例肿瘤累及23个节段。手术均经后正中入路,3例急性发病患者在出血急性期急诊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发现肿瘤早期(1周内)行肿瘤切除术,17例单发病例均行肿瘤全切除,另1例患者仅切除引起症状的L2L3节段肿瘤,无症状的较小的S1节段肿瘤未行手术切除;手术时间170±20min,术中出血量280±40ml,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CH。术前Aminoff-Logue评分311分,平均6.0±2.8分;术后011分,平均4.2±3.8分,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脊髓功能Aminoff-Logue分级12例较术前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2例恶化,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5年,平均30个月,8例门诊随访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其余患者电话随访,症状较术前改善7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MRI检查有典型的CH表现时对椎管内CH有诊断价值;对于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椎管内CH患者,应积极、早期行肿瘤切除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许政侯铁胜曹依群严宁牛云飞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椎管内外科治疗
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和预防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spine epidural hematoma,SEH)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自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间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共1752例,术后发生SEH4例,男2例,女2例;年龄42-56岁,平均48.5岁,术前诊断均为脊髓型颈椎病,术前颈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为6-13分,平均8.75分。分析4例患者SEH出现的时间、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及手术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本组SEH形成的发生率为0.23%,平均症状持续时间为5h(2—9h),4例患者均行手术处理,术中证实为SEH形成。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其中3例末次随访时完全恢复,1例双上肢运动功能部分恢复,遗留双下肢功能障碍及膀胱功能障碍。平均随访20个月(18-22个月),无SEH复发。结论 颈椎前路术后24h是SEH发生的高峰,应严密监测;颈前路术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是SEH的最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当选择MR检查时应充分考虑到该项检查可能对手术时间推迟的影响。SEH的治疗应以预防为主,手术干预是主要的措施,处理及时、症状持续时间短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好。
栗景峰侯铁胜李明石志才严宁宋元进张晔
关键词:颈椎
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自2000年美国《科学》杂志首次报道来源于骨髓的细胞进入脑并表达神经表型以来,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模拟治疗中风、脊髓损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及帕金森病等的研究均显示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系细胞分化的研究颇多,其中涉及到多种生物技术。该文就化合物诱导及潜在问题、蛋白及基因转染问题、骨髓基质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等研究作一综述。
严宁侯铁胜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
椎体间轴向融合术被引量:1
2010年
刘碧峰严宁贺石生
关键词:轴向融合术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9例报告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临床特性。[方法]报道9例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结论]诊断主要以磁共振为依据。治疗以外科切除为主,不论是否浸润,预后良好。
严宁侯铁胜曾绍林
关键词:椎管内血管脂肪瘤
材料孔隙结构对骨长入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材料的孔隙结构对骨长入有关键性的影响。高孔隙率和大孔径有利于骨长入,但有损于力学性能。因此,在保证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探索最佳的孔隙结构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设计特定的孔隙结构,为骨组织工程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条件。就材料孔隙结构对骨长入的影响,从离体细胞学研究以及材料孔隙率、孔径大小等方面进行综述。
严宁侯铁胜
关键词:孔隙结构长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藻酸盐凝胶支架修复兔退变椎间盘的效果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复合藻酸盐凝胶支架修复兔退变椎间盘的效果。方法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空白组和治疗组。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于椎间隙注射BMSC复合藻酸盐凝胶支架,对照组注射藻酸盐凝胶,空白组不予处理。应用MRI、免疫组织化学和生化分析的方法,观察椎间盘退变修复效果。结果术后2、4、8和12周,3组腰椎间盘均发生不同程度退变,术后12周治疗组的退变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值均<0.05)。12周后,空白组、对照组及治疗组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的含量分别为(4.982±0.458)、(5.318±0.602)和(6.487±0.609)mg/100 mg组织,治疗组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空白组、对照组及治疗组的椎间盘细胞外间质灰度值分别为150.669±2.387、149.849±2.481和141.680±1.618,治疗组Ⅱ型胶原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值均<0.05)。结论BMSC复合藻酸盐凝胶支架具有修复腰椎间盘退变的能力,可以做为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方法。
赵鑫张海龙黄师严宁侯铁胜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椎间盘藻酸盐退变
藻酸盐凝胶支架在生物学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藻酸盐凝胶不仅在体外培养细胞使用,还可应用于体内组织工程修复。实验以藻酸盐凝胶为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修复兔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6-03/2007-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配制1.2%藻酸钠水溶液,进行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藻酸盐复合物的制备,观察细胞生长。②18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建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空白组和治疗组。在手术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结束时,在治疗组椎间隙,注射干细胞复合藻酸盐凝胶支架,对照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③应用核磁共振观察椎间盘手术前后高度和T2信号变化;术后12周取材大体观察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Ⅱ型胶原含量,分光光度法测量蛋白多糖的含量,观察椎间盘退行性变修复效果。结果:18只新西兰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镜下观察支架陷窝内为干细胞,生长良好;将支架行冰冻切片,观察细胞位于网络内,形态良好。②术后12周治疗组MRI测量椎间隙高度和T2信号与术前相比变化最小,与空白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2周取材大体观察,空白组和对照组的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不清,中央区域的髓核为纤维组织所替代。而治疗组的椎间盘轻度退行性变,组织结构尚可分清,周围未发现炎症反应,藻酸盐完全降解。④术后12周治疗组蛋白多糖含量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Ⅱ型胶原含量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动物实验证实藻酸盐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修复退行性变椎间盘能力,藻酸盐可以做为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研究的生物学材料。
赵鑫黄师严宁刘超乾侯铁胜
关键词:藻酸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椎间盘
人骨形成蛋白7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退变椎间盘蛋白多糖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人骨形成蛋白7基因(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hBMP-7)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后移植兔退变椎间盘,对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建立椎间盘L3/4、L4/5、L5/6退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L3/4、L4/5、L5/6椎间盘内注射腺病毒介导hBMP-7基因转染的BMSC;对照组L3/4、L4/5、L5/6椎间盘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连续行磁共振观测椎间盘变化;12周后取材,应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hBMP-7的表达情况,分光光度法测量蛋白多糖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磁共振T2信号强度以及蛋白多糖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hBMP-7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实验组中的表达水平也最高。结论:腺病毒介导hBMP-7转染BMSC后,移植退变椎间盘,可使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含量增加。
赵鑫黄师张海龙白玉树石健赵新刚严宁侯铁胜
关键词:骨形成蛋白7基因转染椎间盘
腰椎间盘囊肿伴突出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08年
患者男,22岁,学生.左下肢疼痛、不适2个多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查体:腰部生理性前凸变平,L4,5,棘突左侧压痛.双下肢肌力5级,双足(踇)背伸、跖屈肌肌力5级.双下肢感觉正常,双膝腱反射、右跟腱反射正常.左跟腱反射减弱.双Babinski征阴性.左直腿抬高试验30°,加强试验阳性;右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会阴区感觉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腰椎MRI显示L4-5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盘T2加权像呈低信号,T1加权像呈中等信号.
严宁侯铁胜栗景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