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磊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胶质
  • 7篇细胞
  • 7篇细胞瘤
  • 6篇母细胞
  • 6篇母细胞瘤
  • 6篇胶质母细胞
  • 6篇胶质母细胞瘤
  • 3篇手术
  • 2篇异柠檬酸脱氢...
  • 2篇预后
  • 2篇神经内镜
  • 2篇突变
  • 2篇切除
  • 2篇氢酶
  • 2篇外科
  • 2篇颅内
  • 2篇内镜
  • 2篇胶质瘤
  • 1篇乙状窦
  • 1篇乙状窦后

机构

  • 1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俞磊
  • 12篇漆松涛
  • 4篇欧阳辉
  • 3篇刘亚伟
  • 3篇陆云涛
  • 3篇李志勇
  • 2篇李煜
  • 2篇樊俊
  • 2篇陈子阳
  • 2篇彭玉平
  • 2篇李宏
  • 2篇李德培
  • 2篇卢洁
  • 1篇徐书翔
  • 1篇王海
  • 1篇莫益萍
  • 1篇彭四维
  • 1篇陈加贝
  • 1篇方陆雄
  • 1篇龙浩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转化医学电子...

年份

  • 5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侧脑挫裂伤的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阐述双侧脑挫裂伤的手术治疗策略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表现、CT检查及颅内压(ICP)数值对25例双侧脑挫裂伤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策略,按照控制颅高压和脑保护原则将手术方式分为6类,术后进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规范治疗。统计分析手术并发症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第1类:单侧去骨瓣减压并挫裂伤切除4例;第2类:单侧去骨瓣减压并双侧挫裂伤切除8例;第3类:双侧去骨瓣减压并单侧挫裂伤切除5例;第4类:双侧去骨瓣减压5例;第5类:双侧挫裂伤切除1例;第6类:双侧去骨瓣减压并挫裂伤切除2例。术后癫痫、挫裂伤灶扩大、脑梗死、脑膨出、脑脊液切口漏、颅内感染、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伤后6个月GOS:恢复良好6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双侧脑挫裂伤可以采用不同手术治疗策略,根据临床表现、CT、颅内压值,以降低颅内压、防止继发性损伤和保护脑功能来制定手术策略,能提高治疗效果。
邱炳辉漆松涛曾浩莫益萍俞磊徐书翔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
胶质母细胞瘤病理取材方式-七分法取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规范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病理取材方式,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病理信息。方法我们规范GBM病理取材方式为"七分法取材",即由术者在术中对GBM瘤块的"中心、前方、后方、内测、外侧、上方、下方"共7个位置进行取材。本研究共纳入了40例经"七分法取材"的GBM患者,我们分别对各个位置取材的肿瘤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检测7个位置取材组织的IDH1蛋白、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肿瘤中心取材的肿瘤组织100%培养出了肿瘤细胞,细胞呈长梭形、迁移快、增殖较块;T1增强像以外其他位置取材的肿瘤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成功率为60%,细胞呈圆钝形、迁移慢、增殖慢,两种细胞在细胞形态、细胞学功能上存在明显差异。IDH1蛋白在7个位置表达情况存在差异的病例为10例,比例为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GMT蛋白在7个位置表达存在差异的病例为12例,占比为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7个位置取材的组织中均可培养出肿瘤细胞,并且IDH1及MGMT蛋白的表达也存在差异。中心取材的肿瘤组织虽能准确反映肿瘤的病理学级别,但是考虑到GBM高度异质性故需综合考虑其他位置取材的组织病理及分子病理特征,才能更准确地反应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故七分法取材较传统的病理取材对GBM的病理诊断更有指导意义。
俞磊漆松涛易国仲李志勇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病理诊断
病理类型、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间变性胶质瘤假性进展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明确间变性胶质瘤(Anaplastic glioma,AG)组织中病理类型、IDH-1基因突变以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综合治疗后发生假性进展(Pseudoprogression,PsPD)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7例间变性胶质瘤标本采用基因片段测序的方法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情况。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结合肿瘤的病理类型,探讨其对术后PsPD发生的提示作用。结果:47例AG患者中有24例出现早期进展(6个月内)。9例PsPD中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分别是6例和7例;另15例真性复发患者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分别是3例和5例,IDH-1突变对PsPD检出率与MGMT启动子甲基化相比,无明显差异(2<0.02,P>0.9);PsPD中含少突胶质细胞病理成分的4例病例,包括3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和1例间变性少突显形细胞瘤(AOA),全部发生IDH-1突变,另5例间变性显形细胞瘤(AA)中有2例发生IDH-1突变,IDH-1突变对PsPD检出率与病理类型中含少突胶质细胞成分相比,无明显差异(2=0.5,P>0.5)。结论:病理类型中含有少突胶质细胞成分、存在IDH-1突变和MGMT启动子甲基化可以作为间变性胶质瘤中预测PsPD的可靠客观预计指标,有利于鉴别肿瘤PsPD和真性复发。
李宏陆云涛漆松涛俞磊欧阳辉刘亚伟
关键词:MGMT
复发难治部位恶性胶质瘤的手术及治疗策略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背景复发恶性胶质瘤由于肿瘤浸润而侵犯重要神经或脑深层结构,进一步增加再次手术和治疗的难度。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证患者基本生存质量,是目前争论的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复发恶性胶质瘤的合理治疗方式和最佳手术策略。方法对4例典型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前影像、术中操作、术后并发症,以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阐述对其治疗策略。结果其中2例术后MRI检查显示复发肿瘤位于T2WI少量水肿残余部位;1例根据T2WI所示于术中行水肿带扩大切除,术后近期出现感觉性失语和右侧肢体乏力,经改善脑循环、高压氧,辅助针灸及物理康复训练症状明显改善;1例脑干胶质瘤采取激光刀精确"雕刻式"手术切除,术后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恢复良好。4例患者术后均接受替莫唑胺(200mg/kg,5d/28d)化疗,平均随访(14.00±12.50)个月。结论对于明显复发的恶性胶质瘤患者,再次手术仍是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扩大切除T2WI所示水肿带能减少肿瘤复发机会。在保持患者术后基本生存质量(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70分)基础上,应采用病灶扩大全切除;而针对毗邻脑功能区的肿瘤病灶,则应采取精确"雕刻式"切除,尽量减少肿瘤细胞残留。
陆云涛漆松涛欧阳辉李宏刘亚伟宋烨李志勇俞磊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神经外科手术
胶质母细胞瘤瘤周脑区异质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7年
胶质母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最大安全范围的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是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但是,胶质母细胞瘤容易复发,90%以上的胶质母细胞瘤在瘤周脑区复发,即肿瘤周边的脑水肿区域.肿瘤本身及遗传特性的异质性导致胶质母细胞瘤的个体差异较大.研究发现,瘤周脑区同样具有异质性,且瘤周脑区的异质性可能与肿瘤的复发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重点介绍胶质母细胞瘤瘤周脑区异质性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其在影像组学、细胞构成和分子生物学的特征性表现,探讨瘤周脑区的异质性对优化手术切除以及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王军杨晨龙浩杨开军王海俞磊李志勇漆松涛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人路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切除术的方法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囊肿。结果6例囊肿及其包膜全部切除。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术后出现轻微面瘫1例,2周后恢复;出现面瘫、听力下降1例,3个月后恢复。全部病人无需拆线,术后3—5d出院。6例病人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在合理使用手术器械和掌握手术技术前提下,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一种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观察清楚、视野死角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彭玉平樊俊俞磊李煜邱明兴胡正漆松涛
关键词:表皮囊肿桥小脑角
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 探讨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98例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起病至就诊时间、术前有无癫痫发作、术前KPS评分、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是否发生囊变、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是否行同步放化疗、术后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共11项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术前有无癫痫发作、肿瘤部位、术前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是否同步放化疗、术后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手术切除程度、肿瘤部位、术前KPS评分、术后是否同步放化疗、术后是否颅内感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切除程度、肿瘤部位、术前KPS评分、术后同步放化疗是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主要预后因素,其中手术切除程度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可能与感染诱导的肿瘤免疫有关.
陈加贝漆松涛欧阳辉陈子阳唐四强陈铭俞磊刘忆
关键词:颅内感染切除程度胶质母细胞瘤预后
长期生存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临床特点及异柠檬酸脱氢酶1/2基因突变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长期生存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与经典分子标记物异柠檬酸脱氢酶1/2基因(IDH1/2)突变的关系。方法对92例生存期达3年以上的原发性GBM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分子标记物IDH1/2是否突变,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进行手术治疗的新诊断GBM患者共368例,术后至少存活3年的GBM患者共92例(25%),平均(45.6±2.8)岁,KPS评分为(80±10)分。约1/2患者手术切除达到了T2/Flair像异常信号的全切除甚至脑叶的扩大切除(局限在非功能区的脑叶肿瘤),对于部分部位深在或者功能区、危险部位的肿瘤至少做到T1增强像的全切除。OS为3~8年,中位OS为54.6个月;1、3、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9.5%、56.3%和48.2%。92例长期生存的GBM患者有84例肿瘤标本符合检测要求,其中IDH1/2突变型(IDH1/2+)有16例(16/84,19.0%),IDH1/2野生型有(IDH1/2-)68例(68/84,81.0%),但是在IDH1/2+组及IDH1/2-组之间OS和PF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手术切除是患者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IDH1/2突变作为经典预后指标,在长期生存的GBM患者中并不适用。
俞磊李德培卢洁漆松涛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透明导管鞘的研制及其在神经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研制适用于多种规格神经工作内镜的透明导管鞘,并探讨该透明导管鞘在神经内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自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运用自制设计的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术前采用CT和(或)MRI对穿刺部位进行定位,穿刺前透明鞘头固定在内镜头上,固定后的鞘头和内镜共同插入透明鞘管内,然后根据术前定位直视下进行目标穿刺,术中随时观察术区周围情况.结果 使用自制设计的透明导管鞘做侧脑室前角穿刺48例,其中46例(95.83%)一次穿刺成功.10例脑内血肿用CT影像定位后,在透明导管鞘直视下快速找到并穿刺到血肿腔中,并在透明导管鞘内安全碎吸血肿.3例透明隔囊肿和1例室间孔闭塞利用透明导管鞘直接造瘘和再通成功.结论 自制设计的透明导管鞘可在直视下高效地将神经内镜置入侧脑室、囊肿和血肿中,并可提供导管鞘周围及穿刺方向上清晰的手术视野,能明确分辨血肿、脑组织以及血肿的剩余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应用的神经内镜手术新器械.
邱明兴彭玉平樊俊漆松涛俞磊李煜
关键词:神经内镜手术器械
鞍区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分析(附38例报告)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总结鞍区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并为提高诊治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对38例鞍区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3例,女15例。年龄7~30岁,平均(15.2±6.1)岁。平均病史约12.6个月。尿崩发生率89.5%,视力改变占60.5%。血浆肿瘤标志物增高14例。24例为生殖细胞瘤,14例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死于手术后相关并发症,4例死于肿瘤进展,后者均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余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功能不全及生长发育障碍。结论鞍区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特性不明显,如肿瘤标志物正常,确诊多较困难。鞍区肿瘤并非完全是生殖细胞瘤,需依据病理亚型进行分层治疗。
方陆雄俞磊彭四维朱明华徐飞漆松涛
关键词:鞍区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