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永军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卒中
  • 3篇动脉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2篇血管
  • 2篇神经保护
  • 2篇神经保护药
  • 2篇卒中后
  • 2篇颈动脉
  • 2篇基因
  • 2篇光学
  • 2篇出血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断层成像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脑

机构

  • 1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2篇姜永军
  • 9篇刘新峰
  • 7篇徐格林
  • 3篇孙文
  • 2篇朱武生
  • 2篇刘朝来
  • 2篇吴丽
  • 2篇叶瑞东
  • 2篇魏宁
  • 2篇马敏敏
  • 2篇陈昕
  • 1篇刘德志
  • 1篇吕秋石
  • 1篇李芸
  • 1篇杨恋
  • 1篇郭芮兵
  • 1篇朱双根
  • 1篇陈茂刚
  • 1篇吴波娜
  • 1篇范进

传媒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江苏省第十七...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EGF对小鼠卒中后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是最主要的类型,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60-80%,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在过去几十年中,神经科学界一直致力于研...
吴丽姜永军温琢玉徐小惠刘新峰
关键词: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卒中基因芯片
文献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折曲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折曲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行DSA检查的3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走行分为血管折曲组(血管成角小于90°定义为血管折曲,110例)和血管无折曲组(血管成角大于90°或盘曲成环状定义为血管无折曲,224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中年组(46~64岁)和老年组(≥65岁).对于可能影响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折曲的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身高、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酗酒史、身高、性别比例在血管折曲组和血管无折曲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546,95%CI:1.376~4.712,P=0.003)、年龄(以18~45岁为参照组,46~64岁组OR=2.610,95%CI:1.056~6.452,P=0.038;≥65岁组OR=2.929,95%CI:1.159~7.401,P=0.023)与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折曲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 高血压病史和年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折曲的重要影响因素.
刘朝来朱双根岳炫烨范进王启章陈茂刚孙文姜永军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快速诊断颈动脉支架内血栓一例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由于其分辨率显著高于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能更细致地描绘...
郭志良姜永军俞书红陈昕肖露露殷勤马敏敏资文杰孙文李华朱武生刘新峰
关键词:断层成像支架内血栓光学相关颈动脉
文献传递
在体内外探究转录因子EGR1对BDNF的调控作用
目的:在体内外探究缺血缺氧模型中转录因子EGR1对BDNF的调控作用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空载组、过表达EGR1慢病毒组、沉默EGR1慢病毒组;神经元分为5组:对照组、溶剂对...
杨恋姜永军徐格林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原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甘露醇、呋塞米脱水降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出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1次/日,连续21 d。于治疗第4天、第10天和第21天行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区,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两组血肿体积、NIHSS评分总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于治疗后第10天、第21天治疗组血肿体积、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两组血肿周围低密度区范围总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第4天、第10天和第21天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促进脑出血时的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和神经功能改善。疏血通对于小于30 mL,6 h~24 h后稳定脑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陈茂刚姜永军魏宁翟登月刘朝来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脑出血水蛭素
微小RNA与卒中被引量:1
2011年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由18~25个核苷酸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可通过完全或部分结合到靶基因mRNA互补序列并使之降解或阻止其翻译而发挥基因调控作用。miRNA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和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miRNA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和卒中后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miRNA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吴丽姜永军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微RNA脑缺血卒中神经保护药
光学相干成像法检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
<正>背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如巨大脂质池,炎症细胞浸润,薄纤维帽等,然而目前的检测手段无法判断斑块的性质。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
姜永军
关键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文献传递
四环素调控复制缺陷性疱疹病毒载体介导LacZ基因在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的表达
2011年
目的利用四环素调控复制缺陷性单纯疱疹病毒I型重组载体(QR9TO-LacZ)感染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探讨其介导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基因调控效能;并检测该载体对神经元活力的影响。方法用RUL9-8细胞系扩增QR9TO-LacZ病毒株,收集后采用噬斑法测定病毒滴度;体外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将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分为强力霉素(DOX)组和对照组。两组细胞均用QR9TO-LacZ转染,强力霉素组加入四环素衍生物强力霉素(0.5μg/ml),对照组加入等剂量空白对照液。同时根据感染复数(MOI),即MOI=3、5、10、30 PFU/cell,将两组培养细胞进一步分为亚组。病毒转染48h后行X-gal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随机选取10个高倍镜视野(×400),计算每高倍镜视野中平均蓝染细胞率,比较不同MOI病毒感染神经元的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感染病毒48 h(MOI同上)后神经元的活性。结果在含有DOX的培养环境中,不同MOI亚组(3、5、10、30 PFU/cell)QR9TO-LacZ感染神经元出现蓝染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35%±0.84%、10.64%±1.92%、19.73%±2.87%、34.41%±2.58%;在无DOX的培养环境中,各亚组均未观察到蓝染细胞。上述MOI感染的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0.24%±8.16%、88.00%±5.69%、83.95%±3.82%、78.90%±5.49%。结论 QR9TO-LacZ载体能有效地将目的基因导入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并表达;目的基因表达的开启受强力霉素调控;QR9TO-LacZ对体外原代培养神经元毒性较低。
翟登月魏宁朱幼玲吴波娜姜永军朱双根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基因调控LACZ基因神经元
神经生长因子对颅脑外伤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炎症反应会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文中旨在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 NGF)对 TBI后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TBI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自由落体法撞击建立脑外伤模型,假手术组仅采用开颅窗后用骨蜡封闭。治疗组TBI后6 h经鼻给予NGF(50 g/d),TBI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7.5),每天给药1次,持续给药至大鼠被处死。各组分别于TBI后12 h、24 h各处死6只大鼠。测定大鼠伤侧皮质内IL-1β、TNF-α的表达量、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42)的表达。结果 TBI后12 h和24 h治疗组大鼠IL-1β的表达量[(37.51±1.92、36.23±2.99)pg/mg]较TBI模型组[(70.65±3.10、68.85±8.10)pg/mg]明显降低(P<0.05),TNF-α的表达量[(27.63±5.77、29.94±8.62)pg/mg]较TBI模型组[(47.12±7.38、56.15±11.20)pg/mg]显著减少(P<0.05),TBI后12 h、24 h,经鼻给予NGF后,治疗组大鼠NF-κB DNA结合活性(111.62±0.49、131.52±0.88)较TBI模型组(135.26±0.60、149.86±0.49)显著降低(P<0.05),伤侧皮质内Aβ42的表达(0.230±0.008、0.520±0.004)较TBI模型组(0.827±0.009、1.390±0.010)明显下降(P<0.05)。结论经鼻给予NGF可控制TBI大鼠脑内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β42/NF-κB通路相关。
吕秋石郭芮兵姜永军叶瑞东樊新颖马敏敏李芸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脑外伤炎症反应神经生长因子
一种改进的研究卒中溶栓出血转化的大鼠血栓栓塞模型
目的建立一种贴近临床的用于研究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实验组、脑栓塞组与溶栓组。取大鼠股动脉血制备体外血栓,经右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将1 2个长度为1....
陈昕郭智良叶瑞东姜永军朱武生
关键词:出血转化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