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晓春

作品数:17 被引量:116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14篇翻译
  • 7篇中庸
  • 7篇《中庸》
  • 6篇英译
  • 4篇主体间
  • 4篇主体间性
  • 3篇典籍翻译
  • 3篇译本
  • 3篇英译本
  • 2篇哲学
  • 2篇交往
  • 2篇翻译批评
  • 2篇翻译研究
  • 1篇道德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机制
  • 1篇形合
  • 1篇意合
  • 1篇义理

机构

  • 15篇湖南大学
  • 4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湖南财经高等...

作者

  • 17篇宋晓春
  • 1篇朱健平
  • 1篇言岚
  • 1篇秦绪华

传媒

  • 4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长沙铁道学院...
  • 1篇英语研究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辜鸿铭《中庸》英译本中道德哲学的建构被引量:4
2017年
辜鸿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译了《中庸》,他翻译《中庸》的目的主要是要借《中庸》的翻译来宣扬中华道德文明的优势,改变西方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因而,在具体翻译中,他通过多种途径来彰显原典中的道德内容,主要表现在:通过序言、附录等副文本总体性论说中华文明之道德文明的本质;通过在译本正文核心术语翻译中添加"moral"一词来突显道德的内涵;通过译本中相当数量的双行小注来进一步随文阐释道德的主题。辜鸿铭的译本成功地将《中庸》建构成为代表中华道德文明的有机整体,他在翻译中所尝试的阐释路径与方法,也为后人开辟了翻译阐释的新天地。
宋晓春
关键词:辜鸿铭《中庸》英译
主体间性与译者被引量:9
2005年
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中人物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性问题.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这两个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各主体对话时应同时符合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的三大有效性要求.
宋晓春
关键词:主体间性翻译
试论逆向翻译教学中应侧重的三个方面
2007年
逆翻译通常被视为违反常规的翻译,应不予提倡。但鉴于我国目前国情和逆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占有相当大比例这一现状以及当前国际译界对此提出的解决办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性,笔者提出汉英笔译教学应侧重于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即:活用英语词之转义和英语非人称主语句,以及英汉形合意合自由转换的能力,以提高汉英翻译的质量。
宋晓春
关键词:转义形合意合
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2005年
翻译中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中人物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准则性问题。本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这两个问题,并提出翻译中各主体对话时应同时遵守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的三大有效性要求。
宋晓春
关键词:主体间性翻译
冰心翻译研究的生态途径被引量:4
2012年
以冰心翻译为例,考察翻译研究的新途径——生态途径对具体翻译活动的阐释力,得出以下结论:生态视角下的冰心翻译体现出整体性生态哲学的基本精神、存在关系和实践路径;在翻译选材上,冰心轻欧美而重亚非,体现了对翻译生态整体性的自觉维护;她翻译和创作共生与互生、相持而长的存在关系呈现了整体性生态哲学的核心特征,这种共生与互生的生态存在关系得以实现主要得益于冰心至诚无息致中和的生态伦理观;在她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论述中也处处体察出她"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实践至诚之道的路径。
宋晓春
关键词:生态整体观生态伦理
勒克莱齐奥的文学生态观被引量:6
2009年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取边缘人物为主角、用边缘世界为背景、以"碎片化"的叙事风格建构了整体性的生态主题。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生态智慧传统的国度,他的这些生态作品却屡遭冷落。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超现实和反现代物质主义与中国普通读者的关注对象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错位而形成的,勒克莱齐奥现象对我国生态文学乃至整个生态意识的发展是一种警示。
宋晓春言岚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生态意识
论典籍翻译中的“深度翻译”倾向——以21世纪初三种《中庸》英译本为例被引量:39
2014年
21世纪初美国出版的三种《中庸》英译本均呈现出显著的深度翻译特征。安乐哲译本通过在引言中论证中国哲学的过程性、译文中运用焦点与场域语言以及注释中诉诸类比等深度翻译形式凸显了对中国过程哲学的阐发;浦安迪译本则侧重于文内隐注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显化翻译建构了一条经典重构的诗学路径;迦达纳译本着重通过爬梳《中庸》经典化历史、复制双行小注的注疏体和引用业已为经典的朱熹注等方式践行了以"经"构"经"的史学路径。本文结合中国阐释学的境域论,将这三种译本中哲学、诗学和史学的多样化阐释解释为译者与其最为切近层次存在境域之间张力的产物。
宋晓春
关键词:深度翻译
论翻译批评中的主体间性——兼论走向交往对话的翻译批评被引量:2
2009年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宋晓春朱健平
关键词:翻译批评主体间性
保险专业中介监管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宋晓春
关键词:保险中介保险专业中介保险监管
比较哲学视阈下安乐哲《中庸》翻译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安乐哲多年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成果认为,关联性思维居支配性地位的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是诉诸于叙事理解的,其语言为焦点和场域语言;因果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哲学传统崇尚分析的理解,其语言可归为实体性语言。要为中国哲学正名,就要把这些差异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他的《中庸》新译本中他通过广泛使用焦点和场域语言、诉诸类比以及回避使用因果语言等方式来体现中西哲学的这些差异,从而达成了为中国哲学正名而重译的初衷。
宋晓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