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甸
- 作品数:17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周人农耕传统与周族史诗的生成——以后稷神话为中心被引量:1
- 2016年
- 周族史诗的生成,源于宗庙仪式乐歌的需要。以《诗经·大雅》诸篇为代表,从后稷到古公亶父的周族史诗,展示周人重视农耕的文化传统;然而考古发现显示,周人在农业方面的成就晚至入岐以后方为凸显。周族农耕文化的来源应当是与古公亶父联姻的姜族,后者以神农氏为起源,其神话体系中有早于周弃的"稷"形象。西周时期,出于制礼作乐的要求,周人对本族流传的历史神话进行整理与写定,他们吸收母家姜族神话中的"稷"形象,用以表现本族农耕传统的起源;又创造"姜嫄"形象,用以象征姜族这一外家力量。以后稷神话为核心的周族史诗,对于塑造周族的农耕传统,加快氏族同盟从母系向父系的转变,加强文化认同并推动民族融合,都起到重要作用。
- 林甸甸
- 关键词:古公亶父周族制礼作乐
- 先秦月令文体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战国晚期以《礼记·月令》为代表的月令文体,在知识资源上集前代天学知识之大成,在话语方式上建立了"以月系事"的新范式。先人在定义时间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建构着自身的存在方式,其中,《四方风》、《尧典》展现了月令的观念渊源,《周礼》、《十二月神图》则印证了月令的制度基础,《夏小正》是为月令的原始雏型,《礼记·月令》则为其成熟形态。传世的几种月令文献,体现出战国阴阳家对巫史知识资源的继承,它们独特的文体形态,则展现了上古天学知识、观念、制度相互生成的关系。因此,《月令》的写定是一个深具文化意义的过程,从中可以窥见先商到战国这段时期,知识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动是如何推动着文体的发展。
- 林甸甸
- 关键词:月令天学知识观念
- 转录与传习:西周诰类文献生成机制研究
- 2024年
- 西周的“诰”是受诰方对“王告”这一话语行为的尊称,并在“王告”落实为书面文献时,作为文体名词使用。由于下位者参与了“诰”类文献的整理写作,受诰者在话语权力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被表达出来,并呈现在仪式话语转录为经典文本的传习过程中。传世诰类文献的核心文本为册命、赏赐仪式上所发布的原始诰辞;其附属的结构性成分为交代作诰历史背景的叙事导语,以及以“某人曰”为代表的结构性部件。“某人曰”在书面诰文中重复、平行地出现,有助于澄清和整肃话语主体,但也提示了诰文在传习过程中的可变异性。“王若曰”的插入位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习者对原始诰辞内容层次的理解,同时推动了诰辞转录为文本篇章的进程。
- 林甸甸
- 关键词:文本结构话语权力
- 從授時到王權:殷商鳳烏形象的神話化
- 2016年
- "玄鸟生商"作为商人的起源神话,始见于《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但是,与其它上古神话一样,玄鸟生商的神话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累加过程。在《楚辞》中,这一神话开始出现具体人物。《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凤皇旣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
- 林甸甸
- 关键词:神话化殷商上古神话《楚辞》《离骚》《天问》
- 时间伦理:先秦修辞传统的价值起源
- 2023年
- 先秦时期,“时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制度层面,人们通过“授时”等行为构筑起一种循环有常的时序制度,用以组织社会生活;在伦理层面,对这种时序制度是否遵从,构成“时”与“不时”的价值判断,成为《诗》《书》等西周文献中的一种重要话语方式。作为最早的史传文献,《春秋》以四时时序构建叙事框架,以“时”或“不时”作为记事原则,用以传达特定的价值判断。这种书写方式体现出中国早期修辞传统中伦理性、政治性的特质,对后世的文艺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周代叙事话语的不断积累,“时”从实在的时间制度演化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并成为“是”字的字源,最终决定了汉语的价值表述方式。
- 林甸甸
- 关键词:春秋笔法
- 《诗经》"三星"考
- 2017年
- 顾炎武曾谓“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存在于《诗经》《左传》中的众多天文事象:“‘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顾炎武《日知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3页)《诗经》中的星象往往承担着特别的表意功能,对这类事象的解读时常会左右到对《诗经》经义的阐释。
- 林甸甸
- 关键词:《诗经》《日知录》七月流火《左传》表意功能
- 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
- 2011年
-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论文》中,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高度评价了文学的价值意义,可谓启文学自觉之先声。"经国"与"不朽"其实暗含着两重不一样的价值标准,那就是对儒家文教思想的贯彻与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追寻。曹丕虽然将这两点并举,但结合他的创作实践与文论思想来看,其实更偏重"不朽"的部分。曹丕的文章不朽观,上承自儒家"三不朽"中"立言"的思想,同时又受到魏晋时期文人普遍的生命焦虑影响。而曹丕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一种规避政治题材的倾向,自觉地追求着超乎政治道德之外的艺术独立性。儒家不朽观、生命焦虑与对"文气"的主观坚持,导致了曹丕在文学实践上对儒家"经国"文教观的背离。
- 林甸甸
- 关键词:《典论·论文》生命焦虑立言
- 论《豳风·七月》的文本结构与文化功能——以授时谚语的征引为中心
- 2024年
- 《豳风·七月》的诗篇结构存在三个特殊现象:每章时序结构不齐整;每章所铺排的月序并不对应单一的民事活动;唯独一至三章特别重复“七月流火”。考察先秦文献中的类似话语结构,可以推断“月序+物候/人事”结构是对授时谚语的征引。《七月》首章确定了“谚语+铺写”的基本修辞结构,其下各章根据时序价值征引授时谚语,并针对语末句展开铺写。在征引谚语时,诗篇存在有意的裁切、拼贴,以达成政教目的。授时语来源的广泛性以及对谚语末句的侧重,造就了《七月》时序结构的交错、杂揉和重复。诗篇借授时语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将人事活动写定为无可违逆的社会法则,进而确认社会文化中的种种伦理关系,为后者赋予了同样的自然合理性。
- 林甸甸
- 关键词:《豳风·七月》文本结构文化功能
- 先秦占书的生成及其文献体系的分流被引量:2
- 2021年
- 殷商时期,巫觋与贞人垄断占卜知识,并以此确立宗教政治权力。作为神圣知识的占卜知识,被写定编集为可被检视查阅的"占书",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神圣知识的下移。从秦简、《龟策列传》及《易》类文献的文本来看,"占书"的基本体例是列举"象",然后于其下加注解释。这一逐层累积的文本层次即为占卜知识自我作传的历史。由商周及秦汉,"占书"经历了从小范围秘藏到广泛传播的过程,其中以《易》类文献为代表的筮占文献因其与学术政治图景的关联被纳入经典化的序列,而蓍龟、杂占类文献则被分流入技艺性的知识谱系。
- 林甸甸
- 2018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
- 2019年
- 当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在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基本建设完善之后,随着21世纪的到来,钟摆回摆,学者们开始关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能提供何种文化范式与研究视角,而这一点又与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相关,因此,从文化环境、发展路径、文化需求出发,探索文学的本土体认、经验和文化价值,成为近十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
- 过常宝林甸甸
- 关键词:先秦两汉文学先秦文献清华简先秦两汉时期《二京赋》先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