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坚

作品数:66 被引量:199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联合支持国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0篇小麦
  • 33篇杂交
  • 20篇单倍体
  • 20篇倍体
  • 19篇不育
  • 18篇核不育
  • 18篇不育系
  • 17篇核不育系
  • 16篇杂交小麦
  • 15篇玉米
  • 11篇小麦×玉米
  • 10篇两系杂交
  • 10篇两系杂交小麦
  • 10篇光敏核不育
  • 9篇温光敏核不育...
  • 9篇小麦单倍体
  • 9篇光敏
  • 9篇光敏核不育系
  • 8篇选育
  • 8篇制种

机构

  • 65篇云南省农业科...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国家小麦改良...
  • 1篇云南省农科院
  • 1篇昭通市农业科...

作者

  • 66篇顾坚
  • 64篇杨木军
  • 59篇李绍祥
  • 55篇刘琨
  • 40篇李宏生
  • 38篇赵红
  • 37篇田玉仙
  • 36篇丁明亮
  • 25篇杨和仙
  • 12篇周金生
  • 9篇崔永祯
  • 2篇李政芳
  • 2篇陈佩度
  • 2篇宁波
  • 2篇谭丽明
  • 2篇张志强
  • 1篇刘大钧
  • 1篇耿智德
  • 1篇倪中福
  • 1篇单芹丽

传媒

  • 1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2篇西南农业学报
  • 5篇云南农业科技
  • 5篇Agricu...
  • 1篇种子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科技奖励
  • 1篇2008年(...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适于高原气候特点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研究被引量:16
2002年
利用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C49S 87作为父本 ,96B 13 8为母本进行转育 ,通过早代和冬、夏播不同条件对育性进行连续选择和鉴定 ,育成对强光照钝感、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的新不育系K78S和K15 64S。育性研究表明 ,K78S和K15 64S的不育期比C49S 87长 15d以上 ,抗病性和异交结实性也有明显改进 ,在云南海拔 160
顾坚杨木军田玉仙李绍祥周金生刘琨杨和仙李政芳石星程杨寿春
关键词:高原气候选育育性温光敏核不育系小麦
云麦52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和明确云麦52的各产量相关性状对其产量的贡献大小。[方法]利用2005~2007年度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与小穗数、最高茎蘖数和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0.726**、0.717**和0.695**),千粒重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0.491*),退化小穗数与产量显著负相关(r=-0.451*),与基本苗、有效穗和成穗率相关性不显著;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云麦52的产量仅与小穗数成极显著正相关(R=0.711**)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R=0.641*),其余6个性状相关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小穗数(P=0.595)、最高茎蘖数(P=0.462)、千粒重(P=0.263)对云麦52产量的贡献较大。[结论]在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52的推广应用中,云麦52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增加肥水的供应保证其大穗和高分蘖力的特性以及高千粒重,同时协调发展其他产量相关性状有利于云麦52产量的提高。
赵红刘琨李宏生崔永祯田玉仙顾坚李绍祥杨木军浦秋红丁明亮
关键词: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简化纯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简化纯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有隔离条件、能充分表现小麦不育系特征的田地,播种待纯化的不育系种子;步骤2,待不育系的种苗表现出不育系特征时进行除杂,除去其中的假不育系种苗...
李宏生杨木军李绍祥顾坚杨忠慧赵红丁明亮刘琨
文献传递
小麦品种云麦52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检测被引量:3
2015年
云麦52系1992年用6AL/6VS易位系92R149作抗病亲本,2001年育成、2007年审定并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目前仍高抗条锈病、对白粉病表现免疫。为了解其抗病基因,以云麦52为父本与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不育系K78S杂交构建了F2群体,对双亲、杂种F1和F2群体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F2群体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测验均符合3∶1,表明云麦52携带1个条锈病显性抗性基因和1个白粉病显性抗性基因。进一步用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共分离标记SCAR1400和与条锈病抗病基因Yr26紧密连锁的标记XWe173和Xbarc181检测,亲本间和抗、感基因池间在相同位点上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用已知表型单株验证,表型与基因型极显著相关,SCAR1400、XWe173和Xbarc181检测准确率分别为100%、97.91%和92.70%,因此,云麦52的抗白粉病基因为Pm21,抗条锈病基因为Yr26,均来自于6AL/6VS易位系92R149。此外,该研究结果也证明Pm21和Yr26是具有持久抗性的抗病基因,在云南历经22年仍高抗条锈病,对白粉病免疫。
李宏生谭丽明赵红吴绍柱杨素梅张志强丁明亮顾坚杨木军李绍祥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抗病基因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控有效穗数为主,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目标。
刘琨杨和仙李绍祥田玉仙杨木军顾坚
关键词:通径分析
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该配方由以下化合物和对应的用量配制而成:2,4-二氯苯氧乙酸100mg/L、蔗糖35-45g/L、磷酸二氢钾2-4g/L、亚硫酸6-8ml/L、四硼...
杨木军顾坚李绍祥刘琨李宏生田玉仙赵红杨和仙丁明亮
文献传递
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为筛选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高的玉米品种,用糯、甜糯、甜、超甜4种类型共8个玉米品种分别与6个小麦DH系杂交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研究不同玉米类型、不同玉米基因型对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小麦材料用不同玉米品种授粉,其得胚率可相差1.48~3.10倍,得胚率变幅为15.43%~47.80%,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对提高小麦单倍体产生效率至关重要。4种玉米类型间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以甜糯型最高(33.86%)、超甜型最低(29.59%),8个玉米品种以白甜糯的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最高(38.17%),云超甜2号最低(28.63%),但相同玉米类型而基因型不同的玉米品种间单倍体胚得胚率差异大于玉米类型间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差异,因此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关键是筛选玉米基因型而非玉米类型。小麦基因型与玉米基因型的互作对得胚率有极显著影响,对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得胚率,玉米基因型与小麦基因型之间的组合存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因此可综合利用多个玉米品种来提高各种小麦材料的整体单倍体胚得胚率和单倍体生产效率。
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顾坚赵红黄格崔永祯刘琨
关键词:小麦×玉米玉米基因型单倍体胚得胚率
提高小麦单倍体苗成活率和加倍率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苗成活率和加倍率的方法,属于小麦育种技术领域。通过有效的基质调配、瓶苗移栽和移栽后的处理得到可以提高成活率和加倍率的小麦麦苗,获得的单倍体苗质量好且较均一;利用瓶苗移栽实现了比移栽提高15%...
李宏生顾坚李绍祥杨木军丁明亮赵红刘琨
文献传递
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李绍祥田玉仙顾坚杨木军杨和仙刘琨
关键词:小麦×玉米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提高小麦×玉米中小麦单倍体苗加倍率的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以小麦玉米杂交产生的小麦单倍体为材料,研究了单倍体苗分蘖节切口预处理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倍前对分蘖节进行切口处理的单倍体苗加倍率和加倍效率均达90.3%,比对照高16个百分点。对560个加倍成功的DH株的第一结实穗位分布进行了统计,从主茎开始结实的植株只占31.1%,其余均从分蘖穗开始结实,个别植株到第13个分蘖穗才收到种子;前5个穗位开始结实的植株占82.1%,前7个穗位占94.3%。结果表明,小麦单倍体的加倍率不仅受加倍方法的影响,还与加倍处理前后的栽培技术有关,培育多蘖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是提高加倍率的重要保障。
顾坚杨木军李绍祥田玉仙李宏生杨和仙刘琨赵红
关键词:单倍体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