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达
-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发动机在环的整车油耗测试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随着乘用车第三阶段油耗限值法规的实施,油耗成为整车设计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为了能在整车设计过程中,试制车辆之前,给设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设计验证手段,本研究利用发动机在环(EIL)测试的方法,实现了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整车油耗测试。实验表明,基于发动机在环的整车油耗测试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能够为整车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 张宏超李克马俊达刘双喜高海洋
- 关键词:整车动力学模型
- 基于dSPACE&CRUISE动力系统的优化匹配与分析
- 利用AVL CRUISE建立整车模型并用滑行试验进行校正,然后对整车性能进行了仿真.在保证动力性不变的前提下,对传动系统进行了优化匹配,为考察优化的合理性对最佳匹配方案利用HIL实时仿真系统进行动力性的验证性仿真.结果表...
- Ma Junda马俊达Zhang Hongchao张宏超Lu Xiaorui卢小锐Gao Haiyang高海洋
- 关键词:汽车工程传动系统性能分析
- 基于发动机在环的车辆传动系统的匹配研究
- 目前,在全球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下,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提上了研究的日程。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各大汽车企业已经把如何在保证汽车动力性的前提下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进...
- 马俊达
- 关键词:动力总成燃料经济性车辆
- 文献传递
- 基于Excite-Timing Drive的正时同步带系统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应用发动机分析软件AVL-ETD,对某四缸汽油机正时同步带传动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分析各转速下皮带动力学特性,对正时同步带系统动力学特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优化,获得降低曲轴的转速波动能有效提高正时同步带系统动力学性能。不仅为配气阀系及正时系统构件的改进设计提供依据,且为配气阀系、正时系统及整机NVH性能等分析提供必须的边界条件。
- 卢小锐高文志张良良马俊达
- 关键词:正时系统同步带传动动力学性能
- 基于HIL的余热蓄热装置对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设计了一种相变蓄热装置,利用物质在相变过程中释放或吸收能量的原理,进行能量的储存或释放,以此来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并分析了不同行驶工况和工作条件下蓄热装置的工作特性.通过HIL(硬件在环)车辆实时测试平台分析了不同冷却水温度下热车过程车辆瞬时燃油特性,蓄热装置质量对不同整备质量车型综合油耗的影响以及蓄热装置对车辆燃油特性的综合影响,可知相变蓄热装置的应用可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对汽车尾气余热利用提出了一种新途径.
- 马俊达黎苏郑清平周晶晶
- 关键词:蓄热性能分析余热回收燃油消耗冷启动
- 发动机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分析了目前汽车余热利用技术的现状和余热回收系统的特征,展示了各种余热回收系统的基本结构。分别对余热制冷技术和余热发电技术的系统参数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根据两种技术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了推动余热利用发展的关键技术。
- 马俊达卢小锐黎苏郑清平
- 关键词:发动机余热回收热交换器朗肯循环
- 基于发动机在环(EIL)测试的车辆传动系最优匹配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为了在整车研发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动力总成的优化匹配,本文基于发动机试验台架,利用dSPACE实时仿真系统和车辆实时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发动机在环测试系统,把实物发动机作为整个测试系统的动力源,以消除由于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复杂性而引起的仿真误差,保证了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测试的精确性。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在环测试系统能达到与道路试验相近的测试精度,为整车研发过程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手段和数据支持,可大大降低开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避免不可逆的设计缺陷。
- 张宏超马俊达李克刘双喜高海洋
- 关键词:整车性能
- 基于DSPACE&CRUISE动力系统的优化匹配与分析
- 利用AVL CRUISE建立整车模型并用滑行试验进行校正,然后对整车性能进行了仿真.在保证动力性不变的前提下,对传动系统进行了优化匹配,为考察优化的合理性对最佳匹配方案利用HIL实时仿真系统进行动力性的验证性仿真.结...
- 马俊达张宏超卢小锐高海洋
- 关键词:整车性能传动系统动力性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发动机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对比分析
- 2011年
- 简单分析了目前汽车余热利用技术的现状。介绍了余热回收系统的特征,展示了各种余热回收系统的基本结构。分别对余热制冷技术和余热发电技术的系统参数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根据两种技术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了推动余热利用发展的关键技术。
- 马俊达卢小锐黎苏
- 关键词:发动机余热回收热交换器朗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