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黎明

作品数:34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省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结核
  • 17篇脊柱
  • 13篇脊柱结核
  • 11篇手术
  • 8篇疗效
  • 8篇病灶清除
  • 7篇关节
  • 7篇关节结核
  • 5篇植骨
  • 5篇外科
  • 5篇骨关节
  • 5篇骨关节结核
  • 4篇腰椎
  • 4篇置管
  • 4篇脓肿
  • 4篇外科手术
  • 4篇内固定
  • 3篇植骨内固定
  • 3篇术后
  • 3篇前路

机构

  • 34篇河北省胸科医...
  • 3篇河北省人民医...
  • 2篇河北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武汉海吉力生...

作者

  • 34篇姚黎明
  • 30篇刘丰胜
  • 30篇贾晨光
  • 22篇董昭良
  • 18篇李卓
  • 17篇姚晓伟
  • 13篇王连波
  • 9篇李秀武
  • 7篇刘威
  • 5篇张金文
  • 5篇章志华
  • 4篇高建国
  • 3篇张贺龙
  • 3篇赵茜
  • 2篇李领娣
  • 2篇吕翠环
  • 1篇付琳
  • 1篇李硕
  • 1篇马辉
  • 1篇王林峰

传媒

  • 15篇河北医科大学...
  • 9篇中国防痨杂志
  • 3篇河北医药
  • 1篇结核与肺部疾...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γ释放试验诊断肺外结核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比较干扰素γ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与结核菌染色涂片、结核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探讨IGRA方法在肺外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75例经临床诊断为肺外结核病患者的新鲜外周血,将IGRA检测结果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结核菌染色涂片、结核菌染色涂片培养、TST)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75例肺外结核患者中,IGRA检测阳性率为84.0%,结核菌染色涂片(8.0%),结核菌培养(5.3%),TST检测(52.0%),IGRA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常用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RA试剂检测法诊断肺外结核,敏感性明显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贾晨光李秀武姚黎明刘建强黄俊陈银芳张雷
关键词:结核
单纯前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单纯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和后前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疗效及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恰当术式提供参考。方法手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136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按单纯前路手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入路分为A、B组,分别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临床治愈率、植骨融合时间、神经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矫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老年腰椎结核根据病灶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累及椎管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内固定,前路手术从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优于后前路联合手术,在神经恢复、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效果方面与后前路联合无明显差别,但后前路联合手术的矫形效果优于单纯前路手术。
李卓刘丰胜刘树仁姚黎明董昭良张贺龙姚晓伟
关键词:腰椎结核老年手术入路
保守治疗结合必要时手术干预治疗小儿脊柱结核临床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保守治疗必要时结合手术干预治疗小儿脊柱结核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4例小儿脊柱结核患者进行1~14年的回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探讨小儿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选择,分析单纯病灶清除与前路植骨对小儿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影响。结果 54例小儿脊柱结核患者保守治疗痊愈17例,单纯保守治疗治愈率31.48%。保守治疗结合手术干预治愈37例(68.52%)。54例长期随访病灶愈合率100%,半年未愈3例,1年后复发1例。1年未愈复发率5.56%。术前后凸畸形发生23例,畸形发生率42.59%。23例后凸畸形手术病例中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术后畸形较术前矫正Cobb角13°~26°,平均17°。结论小儿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治疗有约1/3的患儿可通过单纯保守治疗治愈。对合并较大脓肿、窦道、死骨、截瘫、畸形等明确手术指征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矫正和减少后凸畸形发生,明显提高疗效。
贾晨光刘丰胜刘思源姚黎明李秀武刘威高建国王晓静
关键词:小儿脊柱结核保守治疗病灶清除
病灶持续冲洗在脊柱结核并发脓肿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病灶持续冲洗在脊柱结核并发椎旁脓肿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脊柱结核并发椎旁脓肿患者9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手术均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病灶持续冲洗组(冲洗组)51例和常规引流组(引流组)46例。冲洗组术后冲洗时间7~21d,平均冲洗时间(16.0±4.8)d;常规引流组46例,术后常规引流2~10d,平均(7.0±2.3)d,引流液<50mL/24h时拔除引流管。观察2组切口愈合、局部积液、早期体温变化、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7d冲洗组体温呈降低趋势,引流组体温上下波动,冲洗组低于引流组,组间、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不同时点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d2组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术前,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道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脊柱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后行持续病灶冲洗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发热、积液、积脓以及病灶早期不愈的发生率,对骨病灶愈合和植骨融合无不良影响。对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此项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刘丰胜姚黎明贾晨光姚晓伟李卓董昭良
关键词:结核脊柱脓肿
Xpert MTB/RIF技术在疑似脊柱结核早期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评估Xpert MTB/RIF技术在疑似脊柱结核早期诊断及耐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Xpert MTB/RIF系统对168例疑似脊柱结核术中脓液标本进行检测,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计算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特异度,并比较与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敏感度、特异度的差异。结果 168例脊柱结核患者术中脓液标本中,134例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其中利福平耐药25例。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为79.76%(134/168),特异度为96.87%(47/50)。在134例脊柱结核脓液标本中存在利福平耐药突变基因25例,耐药突变率为18.66%。168例脊柱结核患者脓液标本中,抗酸染色阳性51例,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阳性70例。结论 Xpert MTB/RIF是一种能够同时对脊柱结核行结核分枝杆菌与利福平耐药性检测的分子检测技术,在脊柱结核的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贾晨光高建国姚晓伟王连波姚黎明李雯
关键词:耐药
腰骶段结核术后复治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相关原因及临床应对策略。方法搜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腰骶段结核患者,将15例复治患者作为观察组,初治术后未复发的6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对观察组患者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24个月,随访观察病灶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血白蛋白水平、植骨融合率、术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比率、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比率分别为(35.56±6.04)g/L、53.3%(8/15)、60.0%(9/15)、46.7%(7/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71±5.25)g/L、85.5%(59/69)、89.9%(62/69)、87.0%(60/69)];观察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其他部位并发结核的发生率分别为33.3%(5/15)和60.0%(9/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6%(8/69)和29.0%(20/69)];上述各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χ^2=7.90、χ^2=21.84、χ^2=12.39、χ^2=4.45、χ^2=5.24,P值分别为0.043、0.010、0.000、0.000、0.035、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白蛋白水平<35g/L(OR=7.32,95%CI:1.04~51.28)、手术病灶清除不彻底(OR=25.17,95%CI:3.06~207.29)、未行植骨融合(OR=9.38,95%CI:1.13~77.90)、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不规范(OR=20.44,95%CI:1.23~339.25)、结核分枝杆菌耐药(OR=18.57,95%CI:1.61~213.77)、并发其他部位结核(OR=13.91,95%CI:1.64~117.87)均是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84例患者随访28~62个月,平均随访(36.5±11.2)个月;15例复治患者经调整治疗方案并再次行手术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且术后植骨顺利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患者。结论术前积极行营养支持治疗,规范施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参考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治疗药物,依据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的�
姚黎明贾晨光李卓董昭良王连波刘丰胜
关键词:腰骶部复发外科手术
骨关节结核致病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贾晨光刘丰胜高建国李秀武李卓姚黎明刘威吕翠环李硕
通过对确诊为骨关节结核患者28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从中提取标本。标本为穿刺或外科手术获得的脓液、干酪样物及肉芽等。将标本通过结核菌培养仪器行结核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定。从而选用敏感性药物,进行全身化疗、关节内、脓腔内...
关键词:
关键词:骨关节结核临床用药
60例耐药脊柱结核患者个体化治疗及疗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耐药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耐药脊柱结核患者60例,根据病情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及化疗方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红细胞沉降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经功能分级、Cobb角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在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情况下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0例患者中单耐药14例,多耐药26例,耐多药5例,广泛耐药15例。患者化疗时间24~36个月,平均(28.41±3.5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平均为(1.40±0.40)分,较术前[(8.10±1.18)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4,P=0.001);末次随访时血红细胞沉降率为(11.31±2.60)mm/1h,较术前[(53.60±9.51)mm/]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P=0.001);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为(15.71±2.30)°,较术前[(49.52±8.21)°]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P=0.005)。46例患者获得I级骨性愈合,10例获得Ⅱ级骨性愈合,3例获得Ⅲ级骨性愈合,1例获得Ⅳ级骨性愈合。并发神经功能损伤的4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2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无变化,4例改善2级,35例改善1级,1例下降1级。至末次随访时,60例患者脊柱结核均获得治愈。结论基于药敏试验结果的个体化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是尽早治愈耐药脊柱结核的方法。
姚晓伟董昭良李卓高建国姚黎明刘丰胜贾晨光
关键词:个体化医学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手术的优缺点,选择脊柱结核的最好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1年6月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分为A、B 2组,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CT及MRI检查,影像学诊断明确,术后病理诊断结核。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恢复、矫形效果、植骨融合等情况。术后随访时间均不少于12个月。结果 2组手术时间、矫形率及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神经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根据病灶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累及椎管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前路固定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后路固定,在神经恢复、植骨融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效果方面与后路固定无明显差别,但后路固定的矫形效果优于前路固定。
李卓刘威姚黎明刘丰胜王林峰
关键词:内固定器
原发性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97例脊柱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病原菌种类分为原发非特异性感染组[非特异性感染组,21例(10.7%)]和结核组[176例(89.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表现,并总结非特异性感染组患者的病原学检测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非特异性感染组的年龄[62.0(49.5,66.5)岁]、平均发热体温峰值[(38.8±0.9)℃]、入院时白细胞计数[8.4(6.9,9.4)×10^(9)/L]、血红细胞沉降率[76.0(61.5,103.5)mm/1h]及C反应蛋白[68.0(56.9,79.0)mg/L]均明显高于结核组[分别为38.5(24.0,54.5)岁、(37.8±0.6)℃、6.5(5.2,7.4)×10^(9)/L、40.0(30.0,50.0)mm/1h、24.0(18.0,28.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4.000,P=0.000;t=4.320,P=0.000;U=1005.000,P=0.001;U=307.500,P=0.000;U=100.000,P=0.000),但起病时间[1.5(1.0,2.0)个月]短于结核组[6.0(4.0,7.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000,P=0.000);胸部X线摄影显示骨桥形成[38.1%(8/21)]、CT显示死骨[38.1%(8/21)]及椎旁脓肿[19.0%(4/21)]的发生率与结核组[分别为9.7%(17/176)、72.2%(127/176)、52.3%(92/17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6、10.094、8.290,P=0.000、0.001、0.004)。非特异性感染组有4例术后不愈,分别经调整抗生素及行病灶清除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治疗后治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原发非特异性感染患者较脊柱结核患者有较高的年龄、体温、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但病程较短,且较易形成骨桥和死骨,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且无复发。
姚黎明董昭良王连波贾晨光李卓刘丰胜
关键词:结核脊柱骨疾病感染性疾病特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