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守璋

作品数:54 被引量:731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10篇天文地球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生物量
  • 9篇气候
  • 8篇云杉
  • 8篇青海云杉
  • 8篇黄土高原
  • 5篇地上生物量
  • 5篇植被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流域
  • 4篇人工林
  • 4篇物量
  • 4篇黑河下游
  • 4篇干旱
  • 3篇遥感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油松
  • 3篇生态系统
  • 3篇天然次生林
  • 3篇土壤
  • 3篇气候因子

机构

  • 29篇西北农林科技...
  • 26篇兰州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浙江树人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新疆大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54篇彭守璋
  • 23篇赵传燕
  • 10篇陈云明
  • 8篇曹扬
  • 7篇彭焕华
  • 6篇许仲林
  • 5篇郑祥霖
  • 5篇李文娟
  • 4篇柳逸月
  • 3篇马文瑛
  • 3篇别强
  • 3篇袁亚鹏
  • 3篇荐圣淇
  • 3篇王超
  • 2篇王阳
  • 2篇王瑶
  • 2篇赵阳
  • 2篇余凯
  • 2篇张萍
  • 2篇方书敏

传媒

  • 9篇生态学报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4篇2023
  • 7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省油松林生产力动态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8年
本研究利用LPJ-GUESS模型,分析了陕西省油松林在未来时期(2015—2100年)不同气候情景下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未来时期,研究区温度在RCP_(2.6)、RCP_(4.5)和RCP_(8.5)情景下将分别以0.12、0.23和0.54℃·10 a^(-1)的速率显著升高;降水在RCP_(2.6)和RCP_(8.5)情景下无显著变化,在RCP_(4.5)情景下将以14.36 mm·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与历史时期(1961—1990年)相比,研究区油松林的NPP在未来时期将升高1.6%~29.6%;在RCP_(8.5)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2100年)油松林NPP将会升高45.4%;不同情景下油松林NPP表现为RCP_(8.5)>RCP_(4.5)>RCP_((2.6)).在未来时期,陕北地区油松林NPP在RCP_(2.6)和RCP_(4.5)情景下将分别以41.00和21.00 g C·m-2·10 a^(-1)的速率下降,该区油松林有变为碳源的可能.
霍晓英彭守璋任婧宇曹扬陈云明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油松气候变化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eoEye-1在黑河下游柽柳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1年
以黑河下游绿洲柽柳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eoEye-1柽柳分类结果,基于典型样点生物学特性调查与生物量试验,建立柽柳冠幅面积与生物量关系模型,计算研究区柽柳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分析黑河0~2、2~5、5~10与10~15km不同缓冲带柽柳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柽柳总生物量为4.10×105 t,其中:0~2、2~5、5~10与10~15km缓冲带内柽柳生物量分别为2.34×105、1.07×105、6.35×104和5.17×103 t。河流距离对柽柳生物量影响显著,单位面积柽柳生物量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二者相关系数为-0.97。
张华赵传燕张勃彭守璋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生物量柽柳黑河下游
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时间效应被引量:7
2022年
植被生长与气候存在着不对称的时间关系,考虑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的时间效应可为准确理解植被与气候关系、预测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候以及植被类型数据,通过构建气候与植被NDVI之间的4种时间效应方程,揭示了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时间效应以及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在4种时间效应中,同时考虑气候滞后和累加效应对植被生长的解释度最高(47%),相比于不考虑时间效应,其解释度可整体提高4%–18%;同时考虑气候滞后和累加效应时,青藏高原有超过43%的区域受时间滞后与累加联合效应的影响,只受时间累加效应或滞后效应影响的区域面积次之,而不受时间效应影响的区域面积最小;青藏高原NDVI与降水的偏相关性整体上高于其与气温的偏相关性,其中降水占主导地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西南部,面积占比约为40.1%,而气温占主导地位的区域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南部,面积占比约为29.7%。
刘宁彭守璋陈云明
关键词:气候因子青藏高原
黄土丘陵区刺槐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0
2018年
为阐明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区落叶阔叶树种刺槐和常绿针叶树种油松人工林乔木、灌草、枯落物和土壤(土层深度0—100cm)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刺槐乔木各器官(叶、枝、干、皮、根)C含量显著低于油松,但N和P含量显著高于油松。因此,油松的C∶N和C∶P显著大于刺槐,而N∶P小于刺槐。2)刺槐林下枯落物N和P含量显著高于油松,但C含量显著小于油松。此外,油松林下枯落物C∶N(70.21)大于刺槐林下枯落物C∶N(19.71),说明油松林下枯落物分解较慢,有利于养分的存储。3)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C、N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P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刺槐人工林土壤中C含量低于油松,N、P含量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刺槐人工林内乔灌草叶、枯落物与土壤C、N、P及其计量比的相关性多集中在10—20、20—30cm土层,而油松林中各组分与土壤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其中20—30cm土层中无显著相关性,说明相比刺槐人工林而言,油松人工林内土壤层N、P供应量对植物叶片N、P含量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养分耦合循环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章广琦张萍陈云明彭守璋曹扬
关键词:刺槐油松人工林
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6
2017年
为了阐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关系,明确叶片与乔木层整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不同乔木器官和土壤C、N、P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叶片、乔木层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C、N、P含量均显著低于叶片水平,表层土壤(0—10 cm)C、N含量以及C∶P、N∶P值均显著高于土壤(0—100 cm)平均值;叶片与乔木层及二者与土壤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不同;乔木层平均C含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乔木层平均P含量仅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影响本地区植物生长状态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土壤平均C、N含量仅受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壤平均P含量主要受土壤容重、温度和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赵一娉曹扬陈云明彭守璋
关键词:人工林自然林乔木层化学计量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被引量:21
2011年
基于2008年祁连山大野口关滩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观测数据和青海云杉林冠各组分持水能力实验室数据,采用直接测量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因素影响,两种方法测得的青海云杉林冠层持水能力有一定差异.回归分析法主要受林内穿透雨观测方法的影响,所得林冠层最大持水能力为0.69mm;直接测量法主要受样地内树高、胸径、植株密度、叶面积指数等影响,所得林冠层最大持水量为0.77mm.直接测量法得到的青海云杉林冠各组分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树皮(0.31mm)>枝(0.28mm)>叶(0.08mm).
彭焕华赵传燕许仲林彭守璋王瑶
关键词:林冠截留
黄土高原潜在自然植被空间格局及其生境适宜性被引量:6
2021年
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各界关注,潜在自然植被(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PNV)和生境适宜性概念应纳入植被规划,作为植被恢复的参考依据。基于高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使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揭示黄土高原2001—2020年PNV空间格局及其生境适宜性的动态演变,并界定了植被优先恢复区。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PNV以草地和森林为主,潜在草地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地区(约占73.23%),潜在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约占26.16%),极少的裸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山区;在潜在森林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温带常绿针叶林占比分别为22.28%,3.88%,0.01%;随着气候变化的推进,潜在森林面积有所下降,而潜在草地面积有些许增加。PNV的生境适宜性呈现西北低、南部及东南高的分布,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南部平原地带的潜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其生境适宜性较高,而分布在北部及东北部的潜在草地其生境适宜性较低;并且,对于每种PNV类型,其最高生境适宜性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及优先恢复区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韩庆功彭守璋
关键词:植被恢复生境适宜性黄土高原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典型灌丛地上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试验,以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涝池流域高山灌丛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冠幅周长和植株高度)之间的关系,对灌丛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灌丛的平均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375.8kg.hm-2和3055.6kg.hm-2;随着海拔高度升高,阳坡与阴坡灌丛地上生物量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其最大值分别分布在海拔3200m和3650m处,分别为12101.6kg.hm-2和4084.8kg.hm-2;在4种灌丛植物中,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3150m和3650m,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最大值分布在海拔3200m。综上可知,祁连山天涝池流域灌丛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型曲线变化。
梁倍邸利赵传燕彭守璋彭焕华王超王阳柳逸月
关键词:海拔梯度地上生物量
黑河天涝池五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0
2015年
对黑河天涝池流域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干草原、亚高山草原、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具有典型的日变化和月变化模式;5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大小表现为亚高山草原>干草原>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范围因植被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5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和大气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且与地表温度和大气温度的相关性强于土壤温度;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湿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R2为0.55—0.93,与风速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5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各不相同,整体表现为在整个生长季0—60cm土壤的水热状况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土壤表层的环境因子,最后为太阳辐射。
马文瑛赵传燕彭守璋高云飞袁亚鹏李文娟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植被类型
子午岭林区两种天然次生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被引量:9
2017年
为阐明不同天然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陕西省子午岭林区桥山林场的油松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内不同月份叶片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分别为48.06%,1.15%,0.11%和42.58,473.22,11.02,辽东栎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分别为43.16%,2.10%,0.19%和25.47,380.18,14.49;两树种叶片各指标季节间变异系数表现为C含量最小,P含量最大。(2)两树种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不一致,油松叶片C含量在4—6月显著下降,之后保持平稳状态,8月后显著上升,至10月基本与4月持平;而辽东栎叶片C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变化不明显。油松叶片N含量在6月前较稳定,6—8月显著下降,随后显著上升,至10月基本与6月持平;辽东栎叶片N含量在4—6月显著下降,随后保持稳定,8月后再次显著下降,并在10月达到最低值。油松叶片P含量在8月前变化不明显,8月后显著上升,并在10月达到最高值;辽东栎叶片P含量在4月到6月显著下降,随后基本不变。两树种C∶N和C∶P的变化与N、P浓度相反;油松叶片N∶P在4—6月显著下降,6—8月显著上升,8—10月再次显著下降,辽东栎叶片N∶P在6月前显著上升并达到最高值,6—10月显著下降。(3)叶片C含量和C∶N主要受树种的影响,其他各指标受树种与月份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4)油松叶片C含量显著高于辽东栎,N含量显著低于辽东栎,因此,C∶N显著高于辽东栎,而辽东栎叶片的N∶P显著高于油松,但P含量和C∶P在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除叶片C含量外,各指标季节间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油松小于辽东栎。研究结果丰富了天然林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同时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森林恢复与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茜曹扬彭守璋陈云明
关键词:子午岭林区天然林化学计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