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林 作品数:54 被引量:668 H指数:14 供职机构: 新疆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基于MaxEnt模型的西伯利亚蝗虫在新疆潜在分布预测研究 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西伯利亚蝗虫(Gomphocerus sibiric)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区。【方法】基于19个环境因子和197个西伯利亚蝗虫在新疆地理分布点,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软件,预测西伯利亚蝗虫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区,划分风险等级,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分析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训练数据集(Training data)和验证数据集(Testing data)的AUC值分别为0.992、0.990,预测结果与实际拟合度很高。西伯利亚蝗虫在新疆分布的适生区和高危区分布在塔城、阿勒泰、博州、伊犁、乌鲁木齐、昌吉。【结论】根据AUC值的评价指标,研究对西伯利亚蝗虫的预测结果是比较准确的。西伯利亚蝗虫在新疆分布的适生区和高危区主要集中于北疆及天山北坡一带,且适生区及高危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11%。最冷季平均温(bio11)、最冷季的平均降水量(bio19)、最干季平均温(bio9)、温度变化的方差(bio4)、年均降雨量(bio12)、最湿季平均温(bio8)和降雨量变化的方差(bio15)是影响西伯利亚蝗虫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杨会枫 郑江华 吴秀兰 穆晨 林俊 许仲林关键词:MAX 新疆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时空脱钩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新疆2007—2017年间经济生产总值、总能源消费(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二三产业的经济生产总值及其能源消费、第二产业各部门的产值和能源消费以及各地州能源消费和经济生产总值,采用脱钩模型(Tapio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新疆经济发展和能源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总体相对较好,经济发展和能源排放与二氧化碳的脱钩状态较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好;三大产业总体上脱钩较好,第三产业脱钩最好;各工业部门在两阶段(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变化较大,但总体上脱钩较好的工业部门占大多数;各地州中在4个阶段内总体上脱钩状态逐渐变的更好。 连帅明 李宗英 许仲林关键词:能源消费 二氧化碳 脱钩 近20年中国阿尔泰山区冰川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8 2015年 以1992年、2002年、2013年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人工解译阿尔泰山区三期冰湖边界与类型,叠置获取由SRTM DEM派生的流域、海拔、坡向属性,分析冰湖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探讨影响该区冰湖演化的因素。研究表明:1目前该区共有冰湖1147片,总面积101.63 km2。近20年冰湖总体数量增多、面积增大。2冰川侵蚀湖与冰碛阻塞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3随着气温升高,冰川侵蚀湖水量盈亏峰值上升至更高海拔,冰碛阻塞湖变化愈不稳定。4西风环流对该区冰湖影响深远,偏西向坡面降水量充足,故偏西向冰川侵蚀湖总体变化量小,而偏西向冰碛阻塞湖则在收入持续大于支出的情况下不断扩张。5相对于中国西部其他高山高原区,该区海拔低,冰湖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各空间单元中冰湖收入与支出水量多少受气温升高与降水减少幅度的影响大。 陈晨 郑江华 刘永强 许仲林关键词:气候变化 遥感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冠对降雨截留空间模拟——以排露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2010年 林冠截留在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样方尺度上的降水截留特征研究为主,基于遥感与GIS方法进行流域或区域景观尺度上的林冠降水截留模拟研究还比较少。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的青海云杉-苔藓林内按照不同林冠结构布设林冠截留样方,通过2008年42次降雨事件的观测,将林冠截留模型与降雨及林冠结构特征联系起来。把表征冠层结构的叶面积指数引入到模型中对模型进行改进,经检验改进的截留模型对林冠截留模拟结果较好。为此,将模型中的降雨和叶面积指数进行空间化,通过改进模型实现小流域尺度上的林冠截留模拟。利用GIS工具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林冠截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该流域2008年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在97.9~236.6 mm之间,平均为161.8 mm,林冠降雨截留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率在27.92%~58.00%之间,平均为41.70%,截留率随海拔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冠年截留量约为1.6×105m3,占整个流域总降雨量的13.25%左右。 彭焕华 赵传燕 沈卫华 许仲林关键词:林冠截留 叶面积指数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艾比湖鹅喉羚生境评价 被引量:6 2016年 明确物种生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的生境需求和适宜生境空间分布至关重要。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以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为研究对象,以其重要栖息地新疆博州艾比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15个鹅喉羚分布点数据和23个环境变量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生境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划分了鹅喉羚在研究区域的适宜生境,并对它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鹅猴羚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是影响鹅喉羚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坡度和最干月降水量对艾比湖鹅喉羚的生境选择影响不大。除了温度和降水在内的19项生物气候变量是鹅猴羚选择生境的重要因素之外,海拔和坡向等地形特征也影响鹅猴羚的生境选择性。鹅喉羚的高度适宜生境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北部和东部,中度及低度适宜生境区则分布于高度适宜生境区的边缘,而非适宜生境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不仅提供了鹅喉羚在艾比湖的实际分布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也为鹅喉羚在栖息地方面的研究,即鹅猴羚的栖息地选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热木图拉·阿卜杜克热木 古再努尔·孜比比拉 许仲林 艾孜孜江·乃比 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 迪力夏提·阿卜杜萨拉木 马合木提·哈力克关键词:鹅喉羚 生境评价 喀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结合生态模型与植被指数,从区域尺度上研究喀什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干旱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生境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境质量模块对喀什地区生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合植被指数验证In⁃VEST模型在西北干旱区的适用性。【结果】2000—2020年喀什地区生境质量均值为0.47~0.49,总体处于较差等级,且生境质量逐年下降;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度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生境质量等级与土地利用分布基本一致,人类活动较剧烈的土地利用方式生境质量相应较差。模型运行的生境质量结果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一致性较差。【结论】将生态模型与植被指数(NDVI、LAI、NPP)相结合,对比得出InVEST模型能较准确地分析喀什地区的生境质量状况。 师君银 马勇刚 许仲林关键词:植被指数 基于改进算法的BP神经网络在遥感影像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海量、及时、有效的数据,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挖掘潜藏的信息,是一个需要同时跟进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影像的分类作为信息提取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传统贝叶斯分类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精度... 许仲林关键词:影像分类 LM算法 主成分变换 遥感影像 贝叶斯分类器 BP神经网络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2011年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林相图和气象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估算了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08年,研究区青海云杉林平均生物量为209.24.thm-2,总生物量为3.4×107t;研究区水热条件的差异使青海云杉生物量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度每增加1°,青海云杉生物量增加3.12.thm-2;纬度每增加1°,生物量减少3.8 t.hm-2;海拔每升高100 m,生物量减少0.05.thm-2;2008年,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碳密度在70.4~131.1 t.hm-2,平均碳密度为109.8.thm-2,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83.8、109.6、122、124.2和117.1.thm-2,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总碳储量为1.8×107t. 彭守璋 赵传燕 郑祥霖 许仲林 何磊关键词:生物量 碳储量 青海云杉 天山雪岭云杉个体生物量分配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探讨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个体组织中的分配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在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测量,利用已有的雪岭云杉林估算方程,分析了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各器官(干、枝、叶、皮、根)中的分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的平均生物量为388.74 t·hm^-2,树木各器官中,干、枝、根、叶和皮分别占生物量的43.65%、28.60%、13.49%、11.08%和3.18%。(2)各径级生物量所占百分比为:33.53%(40~50 cm)、20.13%(20~30 cm)、19.59%(30~40 cm)、18.19%(50~60 cm)和2.05%(10~20 cm);树木生物量在不同树高中的分配表现为:48.78%(20~30 m)>35.27%(10~20 m)>14.70%(30~40 m)>1.25%(0~10 m);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为:87.54%和12.46%,分别为340.30 t·hm^-2和48.44 t·hm^-2。(3)随海拔升高,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海拔2100~2400 m处达到最大值611.58 t·hm^-2;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枝生物量逐渐增加,叶、根生物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径级20~30 cm、30~40 cm和50~60 cm的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都在海拔2100~2400 m处达到最大;雪岭云杉林不同树高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的趋势不同。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和年均降水量随经纬度的升高均呈降低变化,研究区林分生物量自西向东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林分密度、海拔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海拔2100~2400 m是本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生长的最适宜场所。结果可为雪岭云杉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管理与生态健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罗庆辉 许仲林 徐泽源 李路 常亚鹏 徐昕亿 宋昕妮关键词:器官 环境因子 生物地理模型研究进展及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 2013年 生物地理模型是实现生态保护计划的重要工具。从生物地理模型研究的背景出发,论述了它的发展是科学和实践的需求,分析了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生物地理模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数据的获取和关键变量的选择,展望了生物地理模型的发展前景,并对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理解生物地理模型在陆面过程研究和生态恢复中的重要性,以期推动生物地理过程与之相关过程的耦合模拟研究。 程国栋 赵传燕 许仲林 彭守璋关键词:生态位 干旱半干旱区